本帖最后由 粤清流社 于 2013-12-26 19:13 编辑 % S4 c& P# n# J- l
$ S9 y# G9 J- z" k6 v% I
督导知识之
) d" i2 S% \ C5 l学者眼中的中国社工7 G. t$ V, o! e5 Y2 P
——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涛
8 W* N6 U0 j, }3 g; a5 E7 S" Q1 S# k9 ?$ h
如何对待原来那些工作人员,或者他们通过考证摇身一变就成了社工是否恰当的问题,我以为,真正负责任的立场不是站在外边去一味批评,而是大家建设性地互相提醒并出主意,既指出可能的危险,也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规避危险,并且这样的讨论一定要具体科学,要有很多细致的分析,尽力摆脱某些偏见。 2008年2月15日,春节刚过,一条消息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绪:民政部和人事部发布通知指出,酝酿已久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将于今年6月首次开考。这意味着我国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将迈人实质性阶段。 面对哪些人可以参加考试,社工作为职业在中国大规模铺开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再次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思考。为此,本刊就其中几个典型的问题专题采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涛,以求探幽析明。
$ t& S4 c, W% ?9 k( ^8 b4 Q# S 记者:国外的社会工作是在慈善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而慈善文化的建立,必须有绝大多数公民的参与才能立住脚跟,但中国目前的文化里;慈善的观念和意识是很欠缺的,从政府管理者到普通民众,更多的人是被眼前的经济利益牵着走。在这种背景下,在中国大面积扩广社会工作具备现实基础吗?或者说要发展社工最起码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土壤? 陈涛(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以下简称陈);社会工作的发展当然需要一些土壤和条件。西方社会工作是从广泛的慈善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西方社会中存在较普遍的人文关怀氛围和充足的公益资源,人们乐于投身帮助他人的活动也不排斥接受他人为自己适应社会生活和全面发展提供的协助,这使得社会工作能够较好地发展和运作。换句话说,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一种社会文化或价值的基础,也包括社会结构准备了相应的社会资源一一不光是财富方面的,还包括行为方式,即广义的“社会资本”。有了这些,社会工作能够更好地发展、发挥其作用。然而,除了这些还有同样重要的两点:一是社会工作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不是被动地由社会结构或社会条件所决定而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促进社会的某种变化。老实说,我自己之所以从原来学了10年的社会学投人到社会工作这一行中来,并且很认同自己作为社工或社会工作教育者的身份,就是看重社会工作同时可以有力地影响社会、带来社会的某种积极变化的作用。当然,这会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努力,但也正因如此,才使这个阶段的社会工作实践更有意义。能够有幸在这样的时候做这样一些事情,去建构出社会工作来,使它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让很多人受益,我以为这比有一天万事俱备,社工只需要去做具体岗位的工作更为有趣,也更为激动人心。 实际上,西方的杜会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当初总要靠一批有社会理想的人去推动,一方面发展这个专业和事业,另一方面是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没有任河一个地方可以不经历这个过程,不需要这样一批人去做这样的一些事,就能自然地等到社会工作的春天。我想,我们所有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怀有社会理想的人,如果可以在社工这个领域做点什么的话,就是去用自己的努力促成这个专业为社会带来积极改变。这也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是认识到这一点的人的宝贵责任。 社会工作发展真正最重要的条件,借用一位美国同行的话说,就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真实的需要。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受苦等待着帮助,只要还有那些不公正和公平的事件让一些人们受到损害,一句话,只要这个社会存在着社会问题,也只要我们相信需要人们互相支持和帮助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么,社会工作就有最充足的存在理由和发展动力,即使它暂时不被人理解。正如那个美国朋友说的,一干次地被打倒,也会被一万次地重新呼唤出来。这里己经包含着这样的意思,我们并不要把社会工作想像成一种固定的模子,重要的不是它的具体形态,因为这取决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真正重要的是它回应人们的需要,直面社会问题,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具体的样式,重在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共荣的发展,使个人和社会都能进步。专业化也好,非专业化也好,中国的做法模式也好,美国、欧洲、南美、非洲的做法模式也好,能够实现这样的根本使命就是好的社会工作,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社会工作。 这样说来,我认为一方面我们既要呼吁和促进社会整体文化制度和结构条件的发展,为社会工作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工作视为本身就是实现这些社会层面的改进和发展的过程,它们是一体的,也只有同步进行才能奏效。既然社会存在问题和需要,它当然是合适且会理的。当然,参与到这种推展工作中去的人,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不只是单纯地搞社工的一回事,这同时是以之为抓手,共同推动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事,在策略上,这会意味着很多丰富的东西。 记者:在美国,许多社工都曾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且具经历了一定的社会实践,拿证很难,而我国却要把一些在民政等相关部门工作很多年的人通过考证转成社工,这样的社工还是真正的社工吗?他们能通过一场考试完成专业社工需要多年完成的专业训练,改变过去多年来在工作中形成的观念、思路和习惯?能跳出过去多年形成的政府主导的管理思维和模式?如果不能的话,那么怎么理解这种转型? 陈:关于现在政府推行的考证制度的有关问题,从专业和学术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的辩论和分析,但从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些来看,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我自己看来,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考试这些东西都不是特别重要的,我关心的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与使命,至于承载这样的价值和使命可以采取何种具体的方式与形式,我觉得并不只有有限的选择。我跟我的学生说,如果你自己真心愿意做社工;你不会太介意有没有职业制度等这样的东西,你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够发光发热,贡献出你的价值,也让别人尊重你的独特价值。但从整体上更好地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实现这个专业为社会造福的目标来看,加快建立职业制度,促进它的专业化又是必需的策略。在中国当前,为了发展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工作事业,我们采取的具体形式是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借助政府的力量更好地把社会工作建构成社会当中的一种重要的结构,这在策略上讲可能是最有效的,也是适当的。当然,在这过程中,要把握和处理好策略选择与最终目的之间的关系,别为了策略的需要牺牲社工的本质追求。当然这里边情况太复杂了,我们即使主观上认识到了也抱有明确和善良的意愿,具体间题上怎样把握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何对待原来那些工作人员,或者他们通过考证摇身一变就成了社工是否恰当的问题,我以为,真正负责任的立场不是站在外边去一味批评,而是大家建设性地互相提醒并出主意,既指出可能的危险,也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规避危险,并且这样的讨论一定要具体科学,要有很多细致的分析,尽力摆脱某些偏见。我们一直与北京乃至其他地方的政府部门、实际工作机构开展着深人的合作,据我的观察了解,我觉得他们的用心没有问题,他们很多人具有很好的经验,有的还是需要社工专业的人(包括师生)去学习的,绝不可以简单地以为我们的才是对的,才是更高水平的,也不要认为我们的社工知识更像美国或者西方的就是更好的。前面说到过,衡量什么样的社会工作是好的,并不是支看它的外表,更重要的应是它显示的精神和德行,以及它是否与这个社会的文化脉络很好地融台在一起。以这样一些尺度来衡量,我们不可以简单地把原来的这些工作人员排除在目前建设社会工作职业和专业制度之外,这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可以排斥他们,那么又有多少人不可以因为各种理由被同样地排斥?——比如,社工院校的老师是不是就可以排斥你们这样的人?显然,如果这件事是件好事,我们追求的社会工作是个好东西,那它就不应该有这样的#的性。而且,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够那样简单化地处理问题,使职业化过程成为将原来大量的工作人员排除在外的过程。 在香港,当初推行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时,要求的专业化水平也不低,一开始就强调与专业教育挂钩,以大学里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即学历层次为主要的标准,但是,他们同样有个“祖父条款”(跟英国学的),就是给予已经在有关岗位和行当中工作的原来的人员足够的机会,让他们也可以进人到职业体系中来。而且,今天世界各地的社工也越来越多地反思,过分强调学院训练对做好社会工作是否真的有利。很多人早就在谈论过度专业主义的问题,甚至反省这其实是有违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的,更不适台当今后现代社会文化气候,反映的是学术霸权这样一种非公正的现象。我想,在认识这个问题上,人们除了可以通过了解社会建构论更好地认识分析有关问题,最主要是必须让社会各方一起参与到共同建构这个专业的进程中来,尤其是学界和专业教育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包括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以及他们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建构出既反映前者的知识和方法,又包含了后者的重要贡献的中国自己的社会工作。此外,我们消除和克服我们看待~些事情或问题上的绝对化单一化的思维,以更加尊重多样性、接受多种事物的平等价值的视角来看待和对待一些问题,更尊重事物发展的过程,更愿意给人们自由的空间去探索过程,而不必因为决定论的想法担心某种后果便不能专注于实践和探索过程本身。就象郭富城在广告里边说的:结果,重要吗?
( c2 ^* S/ g8 C9 }+ _7 Y 记者:做一名社工,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除了专业技能,还应该有什么品质和素养?
8 d: r9 }0 Z: l' X8 x 陈: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我在前面回苔别的问题时也已经涉及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社会工作最重要东西就是它的核心价值与使命。做一个社工也好,整个社会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也好,政府推动社会工作事业也好,都应看重的是它那种关怀他人和促进社会正义与进步的理想,以及特有的通过多种灵活的具体手法去帮助人能够自立自强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获得成长,最终促进社会和个体的更好的相互适应与融合的价值取向与行动原则。讨论如何确定一个职业足以称之为专业的标准,按我的看祛,最重要的就是一种“专业精神”,你可以通过体会台格的教师、医生、法律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等这样的一些令人尊敬的职业为何被人誉为具有专业品质来理解所谓的‘专业精神”。简单地说,它是指一种服务他人和公益,同时追求尽善尽美地做好服务的精神。有这样的精神的人们,不是简单把自己的工作看作职业,以物质的回报的多少来决定投的多少,而是出于理想追求和价值认同,将所做的具体工作视为实现这些理想价值的“践行”。更简单地说,专业活动总是价值引导和先导的一种活动,首重的是它体现出了行动者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理想,一切具体行为都是为了贯彻和落实它。专业包括了价值和精神的层面,还有理论知识的部分,最后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当然;所有东西中,最核心的是第一方面,一个专业的灵魂内核。如果没有它,你即使有姻熟的技术,一大套的理论,你不能被称之为专业,因为你失掉了它的灵魂。伟大的医生或者医护人员会告诉我们,医德是最重要的,有仁心才有仁术。这么来看,专业技能的位置在何处呢?同样,我们怎么看那些实际工作者和我们的高下呢?如果他们拥有更多的爱和仁心,我们拥有更多的技巧与理论,能够简单地说我们胜过他们吗?我想不能。一切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我们的专业教育是成功的,也许我们的学生会在所有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比实际工作者们好,但是,也完全有可能相反,我们的学生会了一套套的理论说辞,貌似掌握了别人从来不懂也不会用的方法和技术,可是,他们没有爱心,没有对人的深切了解和理解,不能体谅他人,照我说,他们该向实际工作者好好学习!社工行内专业的人士常说,社会工作跟其他专业一样,是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为什么强调艺术性,就是突出心和精神的重要性,象任何艺术活动和人文学科的活动一样,没有心和感情,就没有好的艺术和人文的研究与成果。当然,科学是需要的,一套特定的理论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方法技术,有助于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理想目标。但是千万要记住,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是不断发展的,需要适合于不同的社会与文化情境,绝没有一定之规,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勿合本逐末;把心思和精力全投注到它上面去了。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让我们尊重那些实际工作者们吧,尊重他们的工作方迭和经验技巧,尊重他们已经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社会工作知识! 做一个好的社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循一条又寸自我的价值伦理要求,永远保持谦虚、谨慎,时时向其他的经验和知识敞开心胸,乐于并善于学习成长,并以自己作为学习者和追求者的典范和榜样,更好地帮助眼务对象的成长。这是一个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也就是社会工作对于任何从业者来讲最可宝贵的一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