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31|回复: 0

[交流] 督导知识之社工督导案例:社工要承认自己的限制和需要,不要背上沉重的道义包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8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粤清流社 于 2013-12-18 14:44 编辑
2 C( J4 N( D/ G$ }
0 C- o6 A6 r* f2 B9 k) z( Y
                    督导知识之社工督导案例:6 M! |6 f1 N, G2 T9 m: q* M' A7 D
     社工要承认自己的限制和需要,不要背上沉重的道义包袱: E6 C7 J+ b. j7 {* x9 q+ f
3 U, L$ @8 `: K, o) I$ s0 @
# ^8 J: e- \/ L2 z7 q
1 f# m& g, R# J$ u9 X0 V; D
    我是一名实习社工。刚开始接触社会工作时,我觉得社工很伟大,做社工应该会很有成就感。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现在我做的一些事情很琐碎,有些事情自己也感觉无能为力。在工作中,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的观察力不够。现在我不断地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社工呢?8 z; \; X  g& X0 g& _8 Y
    答:你提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多年在内地从事社会工作期间曾见到的。我觉得很多充满热忱的年轻社工都会面对这样的挣扎,值得好好谈谈。
    你说到“刚开始接触社会工作时,觉得社工很伟大”。社工“伟大”这个印象是怎么来的呢?2008年汶川地震后,志愿者及社工不畏路途险阻,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各尽其力帮助灾区人民。我在广州的同事也马上到了灾区开展评估工作,后来我们机构决定调派3名社工进驻灾区某村开展为期3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一定是有意义的。进驻灾区的同事亦斗志高昂,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毫无怨言。这工作算“伟大”吧?但我当时就要让同事知道,首先要对自己诚实,要承认自己的限制和需要,不要仅仅抱着一种牺牲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工作蒙上太浓的道德色彩,使自己背上沉重的道义包袱。
    很多事,我们主观上想做好,却受制于很多客观条件,这是很平常的。事实上,社会上给义工、社工这些助人团队加上了不少“伟大”的标签,这既是不真实的光环,也是没必要的负担。其实,其他助人行业,如消防员、警察,他们在助人时也是很实际地应该先保护好自己,而且他们也有救不了别人的时候,他们在这些时候免不了也会伤心沮丧。在社会工作的历程中也一样,有时感觉无能为力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在工作中是否已尽力、是否问心无愧。同时,我们要对所谓“失败”有正确的认知——我们是“人”。
    我常常提醒我的同事,社工首先是“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说的基本生存需要、安全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开销,社工一项也不少。所以,如果社工太过自我陶醉,以为自己在做什么“伟大”的事业,一谈个人需要就“俗”,就只会为自己制造不必要的负担,其实是没有好处的。
    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很“琐碎”,可以分两方面看。一方面,社会工作是一个服务流程(Process),包含很多环节。社会工作并不仅仅等于辅导、小组、活动,它也包括购买辅导室用的纸巾、为“家长阁”订瓶装水、为小组摆放椅子等,当然还包括写报告、填报销单等行政工作,所有这些就构成一个服务的整体。因此,把这些“琐碎”的工作做得有效率、有效果,对服务的成效也是重要的。例如,保持辅导室简明、整洁、安静,让案主能感到放松、安全,对辅导效果是有促进作用的。另一方面,这些“琐碎”的工作是什么?我们觉得一些工作“琐碎”,往往是因为觉得这些工作与我们心目中的“要务”没有关系。那么,我们的“要务”是什么呢?我们对此清楚吗?团队对此是否都有共识?通过讨论什么是“要务”,把它变成服务的理念、目标、策略并写下来,我们就可以减少牵绊。当然,这里也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即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实并不是在做社会工作,或者不了解社会工作要做些什么。那我只能建议你将这一情况反馈给老师,因为那可能是一个“错配”实习的问题。
    谈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琐碎工作”的经历。几年前,广州市有一个“创建××”的运动,相关部门邀请我们机构参与、配合,具体就是让我们发动青少年某个早上在某个繁忙的路口劝路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在地铁月台提醒乘客排队上车。同事首先质疑社工是否要做这样的工作,然后想到即使做,又如何让青少年乐意参与其中?我就与同事商讨,如何在这个“琐碎”的任务中添加“社工元素”。后来,我们仍在路口及地铁做劝导工作,但同时让青少年在现场做问卷调查,并随机访问路人、乘客,了解市民对市内交通的意见。最后,同事把调查结果整理出来,让参与的青少年一起讨论。一个“应酬式”的活动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工作,而且满足了相关部门的期望,可以说达到了双赢。我想借此经历说明的是,在国内的现实环境下,社工有时候免不了要处理一些外来的“琐碎”工作。这时,就需要我们秉持社会工作的理念,多思考,在这些客观环境中创造工作空间。
    你说的“观察力”不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只能是更多地去观察。至于你是否适合做社工,我觉得现在做决定还为时过早。建议你先把实习做好,到行业内切切实实做几年,再由你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 I# x, O$ O0 i% x# x8 j& [- Y* C: p) U. O, W/ R3 D# K- U4 I
(答疑者:胡良喜)
2 [9 n# X) {# Q* S0 p( a
6 C6 u; H3 @( E) `+ q
4 ]4 N' B. L; A4 H6 [  X$ k% s% @0 N  Y% Q
原文链接:
http://cncasw.blog.163.com/blog/static/16913796820133944917305/* ~- k* H! l" e) y/ ~

+ p! V0 D+ y$ w) A, P; o3 t; 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7-25 05:26 , Processed in 0.04235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