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社工”让社区矫正工作充满尊重和温情
3 t2 K# V6 ]# g
4 ^1 M. \% o5 k' y( C9 @+ I( Z“他对矫正人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关心我们,尊重我们,节假日的时候,还会给我们发短信问候。我们遇到困难,他就会竭尽全力帮助我们……” 11月11日,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的一名矫正人员小凤打电话给本报“浙中周末新闻热线(13957920264义乌 东阳)”说,希望能借媒体感谢一下廿三里街道司法所的“王社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走进了这个充满温情的高墙外的执法世界。 用心关爱社区矫正人员 小凤是未成年人,从小父母离异,95后的她就跟着父亲生活。可是父亲平时忙于生计,在对女儿的教育和管理上有所欠缺,进入青春期后,小凤叛逆心理严重。当年,小凤的父母离婚主要是为了家庭经济问题,没想到,多年后,小凤也为了钱铤而走险,因为盗窃罪被义乌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二个月,缓刑两年。 虽然没有进监狱服刑,可是,小凤对社区矫正仍旧很抵触。参加社区矫正后,她经常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手机不接听或由其他人员接听,手机关机或不按规定时间报到、参加集中学习和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为此,王社工多次找她谈话,针对她的性格特点进行谈心。在王社工的帮助下,如今,小凤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对未来充满期待,积极参加社区矫正活动。小凤说,在她的印象里,就没有人像王社工这样贴心地和自己谈话过,她一定要好好矫正,以此感谢王社工。 小凤说的王社工就是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司法所的王瑞庆,今年36岁的王瑞庆曾经是一名消防兵,2002年退伍后进入司法所工作。2006年,廿三里街道司法所试点社区矫正工作,王瑞庆被选中当了一名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者。8年来,王瑞庆全身心投入社区矫正工作,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专家,自2006年开始他连续六年被义乌市司法局评为义乌市社区矫正优秀工作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王社工”。 说起小凤,王瑞庆深有感触。王瑞庆说,矫正人员也有人格,虽然触犯了刑法,但他们更需要关心,需要尊重。关心和尊重只会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改造。 也正因此,王瑞庆重点突出人性化的管理,在工作中注重以心对待,以诚帮教,以情感化,对矫正人员“笑脸迎进门,笑脸送出门,促膝谈心”,每逢节假日,还会给他们发短信及祝福的话语,遇有困难时,就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一部分解矫人员在回归社会后,仍然非常信任他,遇到问题时就会找他倾诉,寻求安慰和帮助。 今年59岁的老何,犯交通肇事罪被处以社区矫正,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离异,在家务农,他感觉很自卑。在与邻居房屋围墙发生纠纷期间,觉得邻居看不起他,欺负他,一度有与邻居同归于尽的念头。矫正办得知情况后,因人制宜制订了相应的矫正工作方案,王瑞庆一方面多次与老何开展谈心活动,想方设法给予老何正面引导,帮助他鼓起生活勇气,告诉他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做出冲动的事情;另一方面与司法所领导一起做好邻居的思想沟通工作,“远亲不如近邻,退一步海阔天空”。经过矫正办对双方的不懈努力,这个矛盾纠纷最终得到了化解,老何也重新鼓起勇气,生活逐步走向正轨。 王瑞庆说,社区矫正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犯过罪,有过触犯国家相关法律的经历,他们获刑后,思想上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表现形式上千奇百怪。但是无论他们犯了什么罪,判了多少年,他在工作中不带有丝毫的偏见,用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他们,同他们开展谈心、交流等活动。 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改革获推广 社区矫正工作是对悔过自新人员的社会管理创新,但是,社区矫正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高墙”外管理着一群特殊的监外执行人员,犹如一道无形的门,要将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社区矫正工作者付出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8年来,廿三里司法所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96名,矫正期满解除社区矫正人员166名,在社区矫正个案的教育和管理实施过程中,成效比较显著。经过司法所社区矫正的教育、感化和挽救,166名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均未出现重新犯罪现象。目前社区矫正在册管理人员30名,矫正人员均能自觉服从矫正管理,情况稳定。 今年7月,对于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廿三里司法所率先开展了改革试点,王瑞庆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花了半个月时间,制订出社区矫正管理报到新的方案,并上报义乌市司法局,得到了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瑞庆所在的廿三里司法所2005年9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2011年1月被评为浙江省社区矫正“环沪护城河”先进集体,2012年被浙江省司法厅评为“四星级”规范化司法所。 . j% B4 m4 B* k% G$ {2 C/ ~
来源: 金华日报
- C' R8 d! H$ w7 M% w; J Y1 ~1 L
7 i7 G4 k* O- r2 q6 @; j-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