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是帮扶弱势群体的职业。近年来,各地民政局纷纷提出壮大社工队伍的计划,社工职业的高速发展折射出社会的需求。 我国于1988年在大学创立社工专业,但近20年后社工机构才诞生。积累多年的职业梦想终于可以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从业激情可以想象。 但与之不相匹配的现实是,曾被称为“社工黄埔军校”的深圳,去年社工流失率达18.1%,比2008年的8.4%增加了一倍多。东莞前年的社工流失率为19.79%。 此外,市社工协会调查显示,高达九成的社工表示遭遇了专业知识耗竭的情况,拥有四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从业者只有4%。工作压力大、成就感低、负面情绪无法排解、职业晋升空间小等因素,都是社工们的忧愁。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国内社工职业化发展的尴尬,如果人人都能当社工,为什么还需要社工专业呢?如果社工的基础保障都缺失,为什么不换个工作呢? 在美国、香港等地,社工工作被视作接触基层、进入社会的渠道,从业者能借此获得更多工作机会。奥巴马正是基于三年的社工经验,凭借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认知,获得支持走上从政之路。这些地区从事社工必须有本专业的学历,除了一线帮扶的工作技能,社工还集社会调查、心理研究等众多技能于一身。每个社工在帮扶别人的同时,都配有专业督导,帮助他心理减压。 然而,即便是在社工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多数人对社工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拿工资的帮扶者”,忽略了社工专业的工作技能及理论的重视,也未能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职业前景等方面对社工进行有效保障。 一群心怀理想的从业者走上岗位,别因为忽略了专业教育,和保障体制让他们离开。在社工工作上,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后继保障,提高社工职业化、规范化就业程度,建立准入门槛,提高待遇,让社工能够看到发展机会、职业尊严。 t6 K* K# H8 T# y( b"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