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导入民政领域、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领域十分必要。上海民政部门在推进社会工作中承担着两个任务,一是在民政工作领域的推进工作,还有一个就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全社会其他领域推进社会工作的任务。经过几年的探索,上海初步建立了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制度体系框架,职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已有1万多人获得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社工师、社工师助理或社工员)。
; e X% h, F9 F" [7 r t一、上海探索发展社会工作的背景和基础
" A. T* Y$ O" W4 R* t1 V(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需要发展社会工作 O7 W' x% l1 J
从上海的实践来看,社会工作在当今中国的兴起,显然不是突发奇想的标新立异之举,也不是简单地对国际经验的照搬照套,而恰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要和发展规律性的一种必然表现+ p T4 N) f/ r' @1 t
首先,社会工作的兴起是顺应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改革开放与市场体制在使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中国快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贫富差距在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刺激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需求,如对强势群体的引导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照;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和社会公德的构建、利他思想的弘扬等等。在我国,社会工作最先出现在经济快速发达地区,正是这种内在需求的客观体现
1 P8 R' j! Y, J# c: ?) S$ j' v其次,是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变革和应对社会互动方法多元化的需要。我们习惯的行政工作方法——发红头文件、党的工作方法——少数服从多数、法律工作方法——遇事打官司等,单独使用这些传统方法,在许多场合已经显得难以奏效了。实际部门出现了明显的力不从心和能力危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 m3 M8 J, @$ ]: U, M" r) b4 v' U第三,是促进社会建设与管理走向科学化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些也是世界各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回顾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一阶段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选择了社会工作。因此,可以这么说,社会工作也是社会管理走向科学化的内在需要,是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Q% _9 V& B4 k(二)积极的社会实践推动了上海社会工作的发展1 f+ d1 y7 Z+ e" Y- Q2 U/ m/ s c
社工理念和教育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上海政界、理论界和一线的工作者联合成立了社会工作者协会,共同探讨社工理念的运用和实践创新的渠道。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宣传社会工作理念,培养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2 T9 Y4 k- z @! e1 ^) O2 E
基层的实践探索蓬勃开展。卢湾和浦东新区在社区、医院、学校设立专业社会工作站,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新区,引进我国内地首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社区- i" L; p6 ~) a3 [9 g) s2 t2 y
二、上海探索发展社会工作的主要做法
6 F. r% D8 ~# X( v(一)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体系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H. J; I7 B/ F. M4 |" m: l4 N. L& @
>按照“总体设计、整体推进”的思路,上海从制度创新、体制完善和实务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抓住职业认定、队伍建设、岗位发展等重点环节,形成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措施,为社工推进提供系统的制度保障。- W1 ] ? ], O& K/ j- t+ N( E
一是建立职业资格制度。2003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人事局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将社工列入专业技术人才,规定每年组织一次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助理的资格认证考试。截止到2009年,上海已经举行了6次考试,全市累计报名25662人次,已有10521人获得了社工职业资格证书,其中社工师2379人,社工师助理3867人,社工国家三级、四级1160人,社工员3115人# a9 ?- v, Y: X* ^* b% F
二是建立注册管理和继续教育制度。在职业资格制度的基础上,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管理,使其成为注册社会工作者,以促进社工的职业发展,规范社工的职业操守和实务工作。目前,全市累计8000人次进行过注册登记,开展继续教育1万多人次
2 O- L4 E* r$ N) F三是建立岗位配置制度(针对有人没岗位,60%学生流失的现实)。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在本市民政系统及相关机构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配置社会工作者,并要求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上述目标在3年内到位
4 m. O3 M' v1 X0 F四是探索建立岗位轮训制度。协调社会工作各领域的有关部门,共同对实际在岗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的岗位轮训。目前,对人口计生社工的培训已经筹备就绪。其它涉及司法矫治、医疗卫生、文体教育、劳动保障、残障康复、妇女家庭、儿童和青少年服务等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培训也在积极协调开展7 t( n% o6 D0 n2 G @
五是抓紧建立其他配套制度。目前,社会工作项目设计、薪酬指导、资金保障、督导评估、行业管理、社工联系义工等相关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 T2 R$ h3 M* f9 D) `' Y5 Y
(二)建立完善社工管理服务组织架构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A6 q, I. H- }' a4 f, Q2 D
gt;按照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上海从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专业支持等方面加强社会工作的管理机构建设
; ^7 Q& [3 V8 w2 w( U& b一是成立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增设了职业社会工作处,负责协调发展全市社会工作。近几年来,该处在协调推进全市社会工作政策制定、拓展社会工作实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职能地位和作用不断凸现
3 V: U6 j: b6 d% y+ S9 G9 F! s二是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管理机构。上海不断加强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建设,于2005年2月召开了第二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2006年,社会工作首个专业委员会——青少年委员会也正式成立,并开通了“上海社工网”,创办了《上海社工》会刊,为全市社工管理和交流提供信息平台。同时,指导各区县完善管理机构# S8 W1 E. ?/ s$ z
三是加强社会工作培训机构建设。在依托本市各高校、科研单位社工培训机构开展专业化培训的同时,2000年,上海市民政局在原上海市民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开展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普及培训、职业资格的考前培训和注册社工的继续教育等工作
$ m- P( \9 v3 y1 l3 a(三)促进民政领域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
4 k3 f5 x* {* t' T, I1 K& q1 a5 N# C, N, P* a" u/ E" z/ K" ~ F
立足民政业务领域,在社区建设、为老服务、残疾人服务、儿童家庭寄养、流浪救助、困难家庭救助等多方面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开展社会工作$ Y# [# u8 _9 O# j$ J
在社区建设方面。市民政局起草了《上海市在社区推进社会工作实施办法》,该办法明确了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职业领域、专业岗位、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员;对社工的职业资格、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招聘任用、薪酬待遇、考核评估、奖励等日常管理做出了一系列规定;明确了社会工作发展的财力保障和相关部门职责
! _, V7 Y+ m: a( U+ m在福利机构服务方面。在老人、孤残儿童、精神病人的机构照料、居家养老服务、儿童寄养等领域广泛导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等许多机构纷纷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实际从业人员学习社会工作专业,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设立了社会工作岗位和部门
% e0 e2 c0 g8 N在流浪人员救助管理方面。在市级层面,市救助管理站建立了社工服务站,并下设四个小组开展分类服务。专业社工们积极探索,对有自杀、自残倾向或其他原因引起情绪严重不稳的受助人员,对有特殊困难的老人、残疾人,对因家庭关系严重失调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妇女和女性未成年受助人员,对有轻微违法行为或不良倾向的未成年受助人员等,开展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效果明显,受到对象的一致好评。在区级层面,成立了社会化、专业化社工组织; C- E5 `' L; Q7 s! ]0 }
在推进志愿者(义工)服务方面。提出了社工和志愿者(义工)联动发展的思路。社工和志愿者都是开展社会服务的生力军,社工是职业从事社会服务,志愿者主要是业余兼职。为此,注重发挥社工的职业化、专业化优势,由社工发展、指导、联系和服务志愿者,既积极倡导志愿者爱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又努力克服志愿服务随意性大、缺乏专业训练、资源不足等缺陷3 Q( L# B4 B) J
积极参与社会重大事件,发挥专业作用。2008年清明节,面对上海700万人流、52万车流的历史最高人员流动,积极倡导组织上海社工开展墓园服务,提供哀伤服务,倡导文明,疏导人流,优化管理;特别是在“512”抗震救灾工作中,上海方面第一时间倡导组织社工投入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在震后第七天就组织沪港台三方社工专家向灾区派出全国第一支需求评估工作组,撰写了第一份社工介入救灾工作的评估报告,又组建了包括四支独立开展专业服务队伍的上海社工服务团,派出了31批计290人次在都江堰开展社工专业服务,以“社区重建”为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重建支持网络等手段,抚慰灾民情绪,重建社会关系,协助灾区人民开展自救和自建。受到当地和有关方面的高度好评,获得了“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 E! e/ ` y% q* W: A9 b7 m(四)协调推进全市社会工作在多领域开展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 R4 G5 }4 i) o& |>上海社会工作不仅在民政系统领域得到发展,而且在其他工作领域同时推进,这是我们承担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J" k' v! L" A7 O; a
在政法工作领域。2003年,上海政法系统在药物滥用、犯罪矫治和青少年等领域建立了一支1300多名职业社工队伍。这些社工统称为“社区矫正社工”,他们以社区为工作重点,从源头上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管理服务。从组织体系来看,以民间社团组织的形式来运作,从市、区到街道三级架构,分三条线同时并进:分别是“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和“阳光”的青少年事务中心
5 T, E; o7 `: V5 ?. P [在卫生、教育领域。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一批医疗机构设立了社工部门和岗位,社工们积极协调医院、患者、患者家属等方面的关系,配合开展医疗服务;在中小学,社工积极开展教育社会工作,调适师生关系,辅导学生成长,有效支持学校教育8 ^ T4 x6 N+ M/ z" Z) W2 E+ O k$ D2 G
在家庭、妇女和人口计生领域。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市文明办、市人口计生委和市妇联下发了《关于推进人口计生系统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妇联系统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创新开展人口计生服务和家庭、妇女等工作
) S" C* \& i) d2 A在民族宗教、侨务和残疾人事业等领域也都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导入社工人才( _% I$ a- v: N2 B& y5 W. q
三、上海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特点
8 _3 g4 D6 M; N3 r+ G$ Q$ H- e& M回顾发展历程,上海社会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 Y: i z8 _: Q: K一是立足职业化发展。社会工作者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里的重要力量,职业化是发挥社会工作优势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为此,上海从一开始就进行了职业资格、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岗位设置、待遇保障等一系列职业化制度设计
! I, |$ x# f+ r. [7 u+ V' i8 w二是突出专业化提升。专业化是社会工作发挥效能和不断发展的关键,也是体现“后发优势”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些年来,上海较早地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建社会工作管理和专业培训机构,目的是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 c# o b1 Y' u- _8 X三是强调多领域推进。上海从起步阶段就坚持“大社工”的推进理念,将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涵盖到民政、司法、教育、卫生、人口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宗教民族以及工、青、妇、企业等多个领域,体现社会工作的三大功能:救济功能、预防功能和发展功能6 Q7 l! T. g/ i4 e4 j, Q
四是探索社会化运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积极推动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力、社会运作、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按照契约化、项目化运作方式,为民间组织提供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和社工职业岗位,使之可以进行自主管理和持续发展
" a# ~0 f! Z. k四、进一步推进上海社会工作发展的几点思考
3 i0 Y) ], t1 q. G2 _! e) j1 p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上海社会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职业资格等制度,但配套程度还不够,涵盖范围还不广;需要按照中央有关部委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的领域、人员、岗位、组织等系列问题,形成涵盖职业规范、从业标准、岗位设置、项目运作、职业晋级、薪酬待遇等系列配套的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营造和创建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社工人才的良好制度环境。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
; x) b1 H$ O! _( U0 n: b7 I0 H4 J二是需要进一步提升社工实务能力。专业权威是社工的生命线,实务能力是社工的核心。上海的社会工作实务实践已在多领域探索开展,但我们的实务能力还刚刚起步,教学的应用性、督导的专业支持系统和学生的职业精神等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市政府已有一些考虑,如政策向第一线社工倾斜,编写出版《社工实务精选》等配备相关资源,花大力气推进社会工作实务,提升社工实务本土化水平
2 Y8 R; n+ y5 B8 g2 A& U$ ~' {, |四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上海社会工作在岗位配置、财力支持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范围和力度与社工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公共财政予以优先支持,对社工机构的运作实行必要的购买服务,并切实提高社工的薪资待遇水平。(《行政管理改革》供稿 作者系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伊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