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涯
: a& S$ S' T) W/ M% |9 Z7 {0 M9 ]$ i0 v' s7 P& u7 Q
2009年年底,对于刚刚毕业的女硕士小落而言,是一个不太好的年底——本来计划于10年年初结婚的她,不得不无限期的推迟自己的婚期,因为,她是个没户口的人,也就是传说中的“黑户”。+ F# x/ o$ s; M$ `; q% C5 A
但是,这黑户,并不是说小落犯错了,而是因为她找了一份工作。
* {! g( s4 U. i, o 因为这份工作,可以落北京市户口,小落就按照程序,拿着北京市进京接收函去了学校,取回了自己的报到证和户口卡~然而,当她喜滋滋的拿回来学校集体户口卡,却被告知:户口暂缓办理,什么时候办,不知道,等吧。2 J1 }' z2 R! P) Z' ~! Q9 c
这一等,就是两个月。如今,小落只有推迟结婚的计划。已经26岁的她,结婚遥遥无期……# D, r4 H- @ E9 R- }6 b
与小落同样状况的,还有2000人…………1 X: ^9 n6 `: k0 e5 k/ h
欲知详情,请看下文:
; o% P) [4 ~3 ?1 w: z# }0 h 1 Q& T7 x) H1 e/ ?
9 L: Y! b/ f. w9 y1 J9 F 对于2009届的高校毕业生而言,2009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年他们需要找工作,更是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的应届毕业生们不得不面对比他们的前辈们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d: {" @% a! z4 _( `: d
针对这样的就业难局面,北京市社工委于2008年年末提出了“大学生社工计划”,意欲“转危为机”,在金融危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用3年的时间选聘5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北京市各社区服务站担任社区专职工作者,以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 y' S& _% L& H4 g, X “大学生社工计划”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媒体纷纷报道,根据北京市社工委书记宋贵伦的介绍:“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的平均年薪将达到3.4万。”。同时“招聘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可考虑优秀的外地生源,给予解决北京户口”。# D+ b5 n- K R3 q$ _5 l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给予北京市户口,平均年薪3.4万”,这三个定义一时间成为了“社区工作者”这一新鲜职业的最佳诠释,各大媒体均对社区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社会舆论认为这将是2009年极具发展前景的职业之一。与此同时,北京市社工委还专门派人前去首都名校——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宣讲,在宣讲会上,社工委的工作人员告诉师大学子们,在我国社区工作者是一个新兴的职业,而社会建设将是未来北京市发展的重点方向,因此社区工作将是一个极具职业发展前景的岗位。同时社区工作平均年薪3.6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也是较好的收入了。(笔者注:在北师大宣传的是3.6万,媒体刊登均为3.4万)) d& y8 D% w' J- m9 D. D! c
一时间,何时开始招聘“社区工作者”成为了一批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然而,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社区工作的招聘公告。到了2009年5月,选聘公告才姗姗来迟。此时距离毕业生离校不足两月,虽然就业形势较往年困难,但在首都各大名校,大部分学生已经手握offer,只待选择。尽管如此,社区工作的招聘公告仍然吸引了一大批学子报名,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看中了社区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解决北京市户口以及在北京尚能糊口的待遇。% ~, o' p) l" y+ ?7 n
笔试、面试、政审、体检,一系列的程序后,2009年7月,北京市各区县终于确定了社区工作者的录取名单,共有1994名应届大学生被选聘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约占据了1/3。
" S; V9 i( c5 B, g* X# [ 众所周知,社会工作在国外及港澳地区是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往往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及专业素养,在心理咨询、职业生涯指导、青少年教育、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建设显然刚刚起步,此次北京市大手笔的招聘了近2000名高校毕业生,不免让人倍感鼓舞——如此阵仗,该是来真格的想要抓紧社会建设了,社区工作或许将一改过往的面貌,向专业化发展。
* z* m9 _, b9 @; X 于是,在收到社区工作者的offer后,一大批人放弃了手头的其它offer,决定到北京的社区服务站就职,就此展开自己有意义的工作生涯。
- \; M- Y: U7 q7 P8 t 然而,事实往往不从人愿。0 J1 q, M1 g" V# @- H$ {- J
从7月到11月,4个月的时间里,选聘到社区的1994名高校毕业生流失大半,剩下的人也军心动摇,经历了对社区工作由憧憬到怀疑再到失望的心理历程,而“大学生社工计划”更是一下子从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职业项目转变为备受媒体诟病的“失败项目”。究其原因,却是“大学生社工计划”本身的不成熟所致。
8 [4 H$ p8 @2 C# l) x 首先,是招聘流程的不完善。
+ e7 U# p% F2 n1 d 按照常规,一个企业招聘,首先得确定招聘的基本流程,何时笔试、面试、体检、确定人选、培训上岗,都应有明确的计划,纵然做不到精确到某月某日,至少也有大致的时间范围。然而,在确定了选聘的1994名大学生社工名单后,北京市各区县、各街道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后续动作:极小部分街道于7月初安排了这些大学生社工上岗,大部分的街道也陆续在8、9月安排了大学生社工上岗,但是,却有一部分街道至今未安排上岗,毕业后的四个月就在这样无止境的等待之中荒废,这些毕业生们每月支付着高昂的房租,焦急的等待着上班通知。却一次次得到街道“再等等,快了”这样模糊不清的答复。谁都知道,在北京房租极其昂贵,四个月的生活开销、房租绝不是一笔很小的开支,对于没有收入的毕业生而言,只能啃老——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可以兼职啊!然而,由于街道一直未给予明确答复,大部分的毕业生不敢从事长期兼职,只能做一些临时性的兼职,收入并不算高,可谓入不敷出。9 u' J' {7 ~8 \' ?+ r4 F5 `) `8 H
其次,招聘程序存在着较大漏洞。/ H, O5 ]8 i/ o0 N/ B" m2 ?
在提出“大学生社工计划”之初,铺天盖地的宣传及社工委工作人员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宣讲会上,均称北京市社工平均年薪3.4万。然而,在这些大学生们入职之后,方知道自己所能够拿到手的工资仅为1100余元,就算是在社区工作了十余年的一把手,也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这与当初的3.4万未免相差太远,这笔账怎么算都算不对。再一深究,方知所谓的3.4万统计口径与人们所理解的大为不同。除却到手的实际收入、扣除的保险金额外,这3.4万还包括了单位为个人缴纳的那部分保险。这样的统计口径,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7 }1 t8 D' k1 d5 I; S* {7 U% u 1100元,在北京的朋友都知道,这对于一个外地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就算是租住最便宜的床位,一个月也得700元左右,加上水电费、交通费等等,1100元根本无法满足日常温饱。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只能靠父母的接济生活,然而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
3 Y* l- U. Q/ A 招聘程序的另外一个漏洞,在于信息的不公开。在招聘公告上,写着外地生源需符合进京条件——这句话说明此次招聘是可以给符合条件的外地生源解决北京市户口的。在中国,户籍制度往往与一个城市的福利制度挂钩,拥有一个城市的户口等于享有这个城市市民待遇。而作为首都的北京,其户口自然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从法律程序上来说,户口仅仅是居民长期居住地的登记凭证,其本身并不具备价值,买卖户口的行为更是一种违法行为,单位招聘外地生源给予落户,应当是一种人才引进的政策,而非一种福利——然而,在此次招聘过程中,户口显然被当作了一种制约大学生的砝码,成为了逼迫这些大学生在收入极低的岗位上从事工作的利器。这与买卖户口,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
2 E: M6 D+ W5 i: ]& z' I8 C 应届生办理进京户口需要在当年12月内办理完毕,并将人事档案及户口转到单位委托的人才交流中心,这是所有接受外地生源进京的正常程序,也是理所当然的程序。然而,当大部分社工的接收函、报到证都走过正常审批程序到手,将学校户籍卡及档案都转出学校拿到个人手中之后,各街道却忽然停止了落户进程。再一细问,原来上级部门通知暂缓办理户口——而对此事件给予的解释,却是本来就打算工作满一年之后再给予落户,现在也许会有变动,近期会有政策出台。户口暂时不给办理,安心工作吧!: Y P! Q- _7 P( t
这不啻于与应届生们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当初的招聘并没有言明要一年之后才给予落户,按照正常的理解是与所有的企业一样按照正常程序落户,毕竟没有哪条法律条文规定社工招聘还与普通招聘有着不同待遇的——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将户口和档案拿在了手里,却忽然被告知人才市场暂缓接受社工的档案,只能自己拿着。谁都知道档案、学校集体户口拿在自己手里意味着什么,从今年等到明年,意味着毕业后一年的时间处于无档案状态,转正定级、党员转正、工龄、结婚生子,各种权益都无法享受。而一年才落户的制约更这不免让人心生揣测——莫非落户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大学生的砝码?落户的条件就是在社区工作满3年?这等于为了一个北京户口付出6万8千四百元的金钱代价(社工工资仅为1100元,按照近年来北京文科大学毕业生工资3000元计算,这是大部分人都能够达到的水准)。说句不厚道的话,应届生买个户口也就3万元,近7万的价格可算是天价,何况还要搭上三年的职业发展生涯。1 i9 j: ^* }5 W7 F
再次,职业发展道路不清晰。
, v0 S, c% C6 `0 ~! A 正如前所言,许多大学生来到社区都是看中了社区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许多人怀抱着美好的愿望而来,以为自己可以在专业领域大展身手。然而,社区工作却与想象中大为不同。不是提供心理咨询、职业指导、政策咨询、青少年教育这些专业性的工作,而是与过去的居委会一样,整日纠缠于一些事务性且极为繁琐的工作,办理各种上级部门所下达的公文事务。这些工作当然也需要人来做,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工作却与当初所宣传的差距太大,这使得许多社工在外不敢明言自己在做社工,认为做社工是等同于居委会大妈的形象——这并非贬低何种职业,但要刚刚毕业的学生去接触居民,处理一些极需要人情世故的突发事件,这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社会经验是需要依靠与人打交道才能够培养出来的,但是拔苗助长却也不可为。对于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面对居民的各种难题,处理起来是有着很大难度的,笔者认为,这些工作事实上是需要一些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前来处理的,社会分工要按照效率的原则进行,将不适合的人放到不适合的岗位上,无论对于岗位还是工作者本身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X* Q v* h8 I2 Z9 Y
结论:
4 J! a0 k: o' K! z* s. Q- u 北京市的“大学生社工计划”,从最初的设想来说,是一个极佳的设想——转危为机,通过选聘大学生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队伍,而从最开始的招聘结果来看也是很不错的——1994名本科以上应届生、其中还有1/3的研究生,这无疑将是北京市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3 i, C0 m/ ]: E9 Z$ V7 u2 t* O 然而,这项计划仅有设想而无完善的配套措施,使得这个计划刚开始就面临社会舆论诟病,招聘的1994名大学生更是在短短的四个月内流失严重。余下的大学生们也被各种传言搅得人心惶惶,对于工资、落户等关乎个人利益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有关部门的确切答复。大部分人已经做好了离开的准备——既然个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那就只有离开。
' w( k8 z3 K! u# w8 }( r 这样的结局,当然不是招聘方所期待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社工计划”相关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却推动了事件往如此的尴尬局面发展。据了解,北京市社工委目前已在协调各方意见,拟出台政策对社工待遇、落户等事宜给予明确答复;虽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出台的政策是否与这些还在岗位上的大学生社工们的期待相符合,却是一个大大的悬念——到底是扭转乾坤让这些大学生们能够安心社区建设,亦或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