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013|回复: 0

[美国社工] 求知、实感与企盼-在美国体验社会工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知、实感与企盼-在美国体验社会工作(上)

在美国,社会工作有百年历史,想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并非易事,必须进高等学府接受社会工作学专业教育,毕业后再参加严格的资格考试,合格者才有机会从事这种工作。

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帮助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帮助穷人和受不公正待遇者;帮助酗酒和吸毒者;保护妇女儿童;改善少数民族受压迫的状况等等。在美国,社会工作者收入相对较低,同是硕士毕业,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的年薪一般有5~6万美金,社会工作专业仅3万美金左右。究其原因,社会福利机构多依靠国家拨款,并且社会工作者的“产品”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产生社会效益,难有很高的经济回报。社会工作是一种十分普通而平凡的工作,和其他职业相比,从事社会工作的很少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但很多美国人非常倾心于此,选择该职业的人都很执著,自豪,极具爱心,责任心、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越洋留美的中国人在美国从事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经历。



偶然的机遇

1995年10月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议的志愿服务中,我有幸结识了美国终身名誉教授艾琳女士,那时我是北京外语大学四年级学生。艾琳虽已过60高龄,但性格开朗,待人诚恳热情,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她曾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学的教学和实践。在她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于1998年赴美开始攻读社会工作学的硕士学位。

初进美国大学,我发现该专业百分之百是美国人,以白人女性居多,难怪他们奇怪:我是唯一的“老外”,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男性之一。万事开头难,除环境陌生,语言不熟外,课程内容是从未接触过的崭新领域,如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与政策,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社会工作的程序与惯例,文化与种族,个人成长与家庭发展历程等,加之该专业对语言的要求极为苛刻,除需要十分流利外,还需要掌握技巧,陈述事情、提出和回答问题恨不得要象阿庆嫂那样滴水不漏。由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千差万别,谈话内容千变万化,因此访谈不能掉以轻心,要确定和归纳谈话主题,给予呼应,并要有简单的结语或总结性的意见。这对于母语是英语的美国人来说已经不易,我虽是学外语的,但国内缺乏生活化和口语化的教学,与美国英语实际应用相差甚远,我一时难以适应。

当然这也是初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相比之下,留学美国的另一大“军团”-印度人则不同,他们从小就讲英语,口音虽重,但与美国人的交流大大优于中国人,这也是在美国大学里任教的印度人多于中国人的重要原因。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适应了社会工作学的课程学习特别是课堂讨论,准备好迎接极具挑战性的实习。



难忘的实习

社会工作学涉及面广,研究人的心理、生理、行为、婚姻、家庭等问题,与不同种族,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工作领域的个人、群体、组织机构打交道。其实践课分两种,一是组织参观。我曾参观了当时正在修建的黑人大屠杀纪念馆,馆内展示了黑人被贩运到美国作奴隶至今仍受歧视的历史。创建者詹姆斯·喀麦隆是上个世纪60年代黑人遭受镇压和屠杀时的幸存者。为了让世人记住过去,消除歧视,实现种族平等,他筹建了该馆。听他亲自为我们讲解自己被送上绞刑架后又被解救下来的经历,我不禁想起了在以色列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时的情景,犹太民族同样不能忘记耻辱的历史。近代中国人民曾经饱受无数比黑人和犹太人更甚的屈辱,国内虽然建立起了“九•一八”纪念馆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但仔细体味:我们的爱国主义似乎总是缺乏深刻,流于形式,象黑人和犹太人那种强烈和刻骨铭心的不愿再受屈辱的情感确实让认钦佩。

二是共有4个学期的实习,场所分别是:1.医院。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2.心理医疗机构。做心理医疗师;3.学校。帮助成绩不好、闹事逃学、吸毒的学生、去家访并真正解决问题;4.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福利机构和精神病院;5.管教所,特别是少年管教所、监狱;6.社区服务中心;7.政府。要求学生们要实际操作,独立解决问题。

第一次实习,我和5个女同学分在一组,她们当中有两位是墨西哥血统,两位白人,一位黑人。指导教师是位白人女性,这是她带过的种族和国籍最多,最多元化的一组。和中国大多数女性不同,美国女性更热情更健谈更争强好胜,男人做的事她们毫不示弱。

我们被分在黑人社区活动中心,这是非赢利性机构,靠基金会拨款资助,设有小学、诊所、娱乐场,还提供临时性工作,发放救济食品、衣物等。首席执行官是位白人男性,工作人员仅三四十人,大多为黑人,因此面对繁杂的社区事务,每年来实习的学生也成了主力。区内居民低收入者多,除经济困难,还存在吸毒,酗酒,家庭暴力等诸多社会问题。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宣传性和教育性的活动,协助中心其他部门的工作,接受市福利机构有关虐待妇女儿童的案子。虐待妇女儿童在美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中福利机构设有热线,接到举报,即可立案调查,严重时警察也会介入。虐待的起因多是酗酒、吸毒失去理智,少数家族有虐待史,父亲曾虐待母亲,自己就虐待老婆孩子,以显示他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威严。实际操作的主要方式有:具体办案,组织讲座、夏令营、体育活动,家访等。

办案。我接的第一个案子是个白人举报妻子虐待孩子,调查组由市儿童福利机构派人总负责,再从各机构抽几名社会工作者对这个家庭进行监督:一人帮父母亲学习教育子女的方法;一人做小孩的监护人;一人监督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我负责做男孩的监护人。母亲是越南移民,她很高兴我是亚洲人,诚恳的谈了她的经历,并委屈的说她很爱孩子,在越南为教育孩子打几下是正常的,当时她丈夫与她闹离婚,想得到孩子才告她的。男孩14岁,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摸清情况之后,我帮他分析父母离婚对他身心的影响,给他精神鼓励,帮他渡过难关。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周定期带他打篮球,看电影,做功课。案子初步结束时,他已经有很大进步,能正常面对父母即将离异造成的家庭变化,而此时家庭也有了积极好转的迹象,总管决定结束调查,孩子可继续留在家中。

遇到这样的情况,倘若家庭状况无改观,孩子的安全没有保证,就会被带走,由他人领养或送收养所,父母要接受酗酒、吸毒或心理医疗,一年后父母情况有所好转,可向法庭申请将孩子要回来。这些都是在严格的监督之下进行的。

组织讲座。对象是成年人,其中90%为黑人,我负责向他们介绍社区服务项目:如何领救济品、看医生、找临时性工作、买旧家具等等。通过讲座,他们对我的介绍反映十分热烈,结束时一再要求我唱一首中国歌曲。多亏在国内得到过声乐教授的指点,一首《弯弯的月亮》赢得的掌声之热烈是让我没有想到的。

组织夏令营。参加者为9~12岁的儿童,目的是进行戒烟戒酒、远离吸毒的教育。针对儿童心理特点,我自编小品,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引诱和拒绝吸毒的小角色;让他们把吸毒的害处画成图画贴在黑板上贡献给大家,我及时总结予以鼓励。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我教他们用汉语打招呼,介绍中国的风俗特别是春节,教他们包饺子。他们的饺子包的很有创造性,有方的、三角的、半圆的、奇形怪状。孩子们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个个兴高采烈。活动反响很大,受到家长和中心负责人的欢迎。我也为能把中美文化交流带入平常百姓当中感到自豪。

组织体育活动。我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里当过篮球队长,用篮球进行交流成了我的绝活。开始,他们用怀疑的眼光看我。当我熟练的运球,频频过人,最后投篮得分的时候,他们再也沉不住气了。几个男孩要与我进行一对一的比赛,十一个球一局我连胜三局。他们仍不甘心,找来了曾去英国参加国际比赛的全美高中生代表队成员来比,他惊讶我的球打的如此娴熟,虽然体力不如他。我再出现在篮球场上的时候,谁也不敢小瞧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了。

第二次实习主要是家访,环境及服务对象与第一次大不相同,昔日的组员已面目全非,改由护士、理疗师、语言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组成。

频繁的家访。服务时间为一周三天。每天2~3次或4~5次。对象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主要目的是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医疗护理。美国老年人生过大病接受手术之后,部分转向疗养院进行康复,部分回家修养,回家最实惠。家访的费用由福利机构支付,是国家税收的一部分,来自美国的的医疗保险计划。60岁以上的人都可以享受。残疾人不到60岁就可以享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号码,每次家访,福利机构做记录,记录交到保险管理机构,按号拨款。低收入者还可以申请另一种更经济的保险计划,以确保老年人在家顺利康复。

家访中,我的任务是对服务对象给予精神支持,并提供信息,寻找可以利用的的外界帮助。如怎么才能获得提供交通、送货上门、到家理发、送饭送菜等便利服务,哪里的老年公寓租金便宜等。也根据要求提供其他服务。这种服务都是公益事业,非赢利性的。我见过各色人等,体会人生百态。

我曾访问过一个八十多岁的孤寡老太太,每次去陪她聊天,告别时她总是拉着我的手恋恋不舍。美国老人既使不是孤寡,也和儿女分开住,有的远隔千里。儿女全心全意照顾父母的很少见,钱也分开用。老人根据自己的工作年限,收入和纳税情况,决定养老金的多少,生活的也不错。这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及国情大相径庭。美国是年轻人的世界,老人是被遗忘的角落,只是颐养天年,不像中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还很活跃,仍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

还有一位海军退役的老兵,家访时他拿出1943年在上海服役的照片给我看,他说上海当年就是一个相对开放和现代的城市。我告诉他上海很前卫,正向世界级大都市迈进,他很兴奋。当时身患癌症晚期的他,只能活三个月。在美国,身患绝症的人可申请另一个不再进行治疗的保险计划,经医生诊断,个人选择后可实施,只止痛,让病人尽量舒服安逸的离去。军人出身的他很坚强,正愉快的和儿女享受最后的时光。

我还去过一位黑人老太太家,老人非常善良,她的外孙是位音乐工作者,刚巧从中国回来。闲暇聊天时我问他:“报上曾登载英国一位资深的评论家批评英国乐坛培养偶像明星,歌越唱越糟,并用‘怎能和美国制造音乐垃圾相比?’的讽刺性比喻表示忧心,我与这位评论家有同感,不知你有何想法?”他沉默片刻说:“青少年把文体明星当成英雄和偶像,这是美国的悲哀。”一语道出他的远见卓识。

一个中国人,能在美国的福利机构实习社会工作是很幸运的,它给我一个最广泛接触美国社会和形形色色普通人的机会,涉及范围之广,人物之众,事物之繁杂巨细是许多美国人一生都无缘体验的。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和我担心歧视亚洲人的事始终没有发生,我被友善和热情包围着,他们对我的一切都感兴趣,甚至关心我的未来,我每天都在感动中生活。 求知、实感与企盼-在美国体验社会工作(下)
  

推荐有益的启示

在美国两年的社会工作学经历使我学到很多国内触及不到的知识,略举一二。

对黑人的态度。在美国,“种族”是个敏感的话题。我的同学多为白人。学习中他们主动检举自己对黑人的不良言行,积极树立正确的种族观,不断增强使命感,决心为改变种族歧视的不合理现象而努力。他们这种做法,时我感触颇深。

记得一次课上讨论种族和文化差异,老师谈了初来美国与两个白人竞争同一职位的经历。尽管他的学识、背景、能力均超过白人,但仍被拒绝了,因为他是波多黎各人。在美国,黑人的状况虽有改善,但歧视仍普遍存在。我认为,其错误的根源就是把个体和群体等同对待,一个黑人用枪打死了人,所有的黑人都被刻画为暴力的代名词,这是不公平的。而且说到暴力,白人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近几年发生的多起校园枪击案的主犯绝大多数都是家境良好的白人孩子,但没有人把白人与暴力等同,这就是偏见。

我对黑人的认识始于偶然。一次,我和中国同学去打网球,路见一位黑人女士急匆匆地摇臂跳脚,回头大声呼喊同伴,同学很反感,嫌她动作大,嗓门高。从事社会工作后,我懂得这其实是一种文化差异:黑人在行为和语言上不过是更活跃更善于表现,我们应消除偏见,尊重他们的习惯和做事方式。以后我遇到黑人时,从思想上拉近了距离,比如一次买土豆,刚伸手拿,见一黑人老妈妈也来拿,她很高兴我也买,马上从她的推车里举起一盘牛肉,告诉我如何把土豆和牛肉烧在一起,如何好吃,有营养。我很理解,感到老妈妈的絮叨非常亲切,并十分欣赏她的善良。社会工作使人精神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更加客观的看待问题,最终要人们“庆幸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所不同,世界因差异而美丽,因差异而有趣”。这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重要。世界各国来往日增,多民族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只有充分认识差异,才能做到平等、尊重和欣赏。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体会最深的要算饮食文化。实习时,我每天午餐自带盒饭,美国同学有心情就吃个汉堡包或自制的三明治,多数人吃一个香蕉、一根芹菜、一个青椒或巧克力、饼干和袋装小食品。让我感觉他们吃饭是为了例行公事,相反中国人则把饮食看成是一种文化,一日三餐,讲究合理搭配,色香味俱全,把饮食当成一种享受。台湾电影《饮食男女》在美国很受欢迎,究其原因即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实习期间,逢同学生日,大家凑钱买个蛋糕,第一次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甜度至少是中国蛋糕的五倍。美国同学吃得极香,我却难以下咽。轮到我过生日,只好“望糕兴叹”了!据统计,美国人均食糖量已超过标准的30~40%,肉多、糖多、盐多、蔬菜少是美国饮食的主要弊病。美国糖尿病、心脏病和哮喘等疾病的普遍存在,不得不说与此有关。大多数美国人心里清楚,以麦当劳的汉堡包和肯德基的炸鸡为代表的快餐并不健康,但多年的饮食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一位十分喜欢并精通中国文化的美国朋友问我,到中国旅游,哪个城市没有麦当劳和肯德基。我很奇怪,他解释说,有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城市他是坚决不去的,因为这是美国的垃圾食品,代表着美国文化落后的一面。我告诉他北京已有几十家麦当劳,他奇怪为什么允许这些垃圾食品大举进攻。北京他不会去,并说法国人坚决抵制美国的垃圾食品,美国人迫不得已吃的东西,中国人为什么如获至宝?我不禁联想到报纸上曾报道北京有些年轻人为追求时髦,在麦当劳举行婚礼并自以为高贵,其实已成了垃圾食品的牺牲品。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别显著,中国人应当弘扬自己的饮食文化,并应为中国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感到自豪。

对“人”的重视。在美国,日常遇到的大事小情,都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关注和尊重。

我毕业时,爸妈来参加典礼,因入场晚,诺大的体育场已座无虚席。妈妈发现对面看台一方阵空无一人,却无人去坐,至典礼开始前,方阵内才陆续坐进几个人,待看到校长讲话时台上有两人用哑语手势向方阵内传递讲话,方知此方阵原来是专门为聋哑人准备的。

还有一次爸妈在公共汽车站见一位坐轮椅的女士上车,很好奇,驻足观看,只听汽车发出悦耳的笛声,婉如小鸟在歌唱,然后车门打开,放下一块铁板,呈坡状放在地面上,女士摇轮椅轻松而上,司机忙把车内前排坐椅折起,空出轮椅位供女士用。

这两件事让二老感慨不已。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走在大街上照顾残疾人的标志随处可见,马路口是平坡形的,外楼梯是轮椅能上的长坡或弯道,楼内有残疾人专用电梯,任何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专用出入口和门铃。美国政府对各类建筑控制很严,无残疾人设施,政府是绝对不准施工的。最让人羡慕的是停车场。美国泊车难,但无论怎样拥挤,总会看到几个诱人的空位,那是残疾人专用停车位。我在实习中多次访问过残疾人公寓,了解过他们的衣食住行及医疗保险,深感美国对残疾人照顾的无微不至,残疾人无时不在体验着生命的珍贵和美好。

中国留学生对待保护妇女儿童感触颇多,体验最深的是生孩子。在国内,生完孩子用轿车接是最高的待遇,我的朋友用自己的丰田去接老婆和孩子,没想到医院的回答却是NO,再三交涉也无济于事,朋友很纳闷,直至医院的医护人员用带有特殊安全座的车把孩子送回家也不解其意。经过咨询才明白,如果抱孩子坐在轿车里,一旦发生车祸,人可能会被甩出车外,孩子的生命会受到威胁,因此车里必须配备婴儿专用的安全座。这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多此一举的做法恰恰是珍视生命、人文关怀的体现。

更有趣的是另一件事。翻译公司慕名找到我,请我为中国人生孩子做翻译,不必亲临现场,用电话为医生和当事人翻译。公司为我配上呼机,生之前待产每小时报酬2.5美元,生时翻译费每小时25美元。预产期为19号,19号0点开始记酬。我等了48小时,毫无动静,心里焦急,不敢去游泳、打球、出远门,最怕课堂上突然响铃。于是向翻译公司询问,回答是继续等。一等就是10天。第十天上午10点铃声大作,医院请我用电话向产妇传达医生旨意,必要时再去医院。事情结束去公司归还呼机时,除得到10天报酬,公司还再三向我致谢,原因是医院得知我挂着呼机,能随叫随到,十分放心,等于安全有了保证。医院有一套完整的保险制度,不能因语言问题出事,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无误,产妇万无一失,宁肯花高价也要买放心。

美国对孩子的看护要求极严,如果你把孩子单独锁在家里,邮差或邻居一旦发现,会把你告上法庭。你带孩子走在路上,经常有人提醒你后面有车,若孩子自己跑来跑去,有人会焦急的警告孩子,还会帮你把孩子拉在怀里。一天晚上看电视,屏幕上记者正在采访一位NBA球星和他的妻子,这个球星我很喜欢,最近的赛季始终看不到他,原来因打老婆孩子正在监禁中,法律对球星同样是无情的。

实习中,我参与许多虐待儿童的案子,其中有根据疤痕程度判断是否构成虐待的典型,也执行过保证儿童安全的躲避措施,如去亲属家躲避,有问题时再去专门的庇护所,防止进一步被伤害或致死。保护妇女儿童的各项制度很完善,虐待的标准订的很细,执行的很认真,我认为用“百般呵护”来形容并不过份。

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很规范。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电台热线主持人等等,都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护隐私。我在课堂上,常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谈话练习,老师叮嘱实际操作时要万无一失。实习中,我对服务对象的谈话严格遵守保护隐私的规定,但也遇到过难题:一位来访者谈的内容有违法行为,怎么办?原则是不能因保护隐私而纵容犯罪,同样如果有人要自杀也须挽救,这些规定让你轻松的解决问题,既保护了隐私,又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在美国,社会的有序和管理的严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失业、吸毒、酗酒等问题的治理,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刚入学时,常见一流浪汉出入学校,疑惑他靠什么活着。后来才知道美国政府对流浪汉有专项拨款救济,慈善机构或教会也定期发放衣物或供应午餐,加上各界捐赠,足够其享受流浪生活了。对失业者,政府定期发放救济金和提供医疗保险,直至找到工作为止。对低收入者(各州规定不同),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一次去超市买食品,同一出口交款的两位黑人姐妹,各推满满一车食物,甚至包括奢侈用品,待付款时见她们用的是救济券,领救济的人生活不比穷学生差。各届政府在竞选时都致力解决失业和低收入问题,可见用心之良苦。

对酗酒问题,政府做了许多硬性规定加以限制。一次我带爸妈去啤酒厂参观,办入场券时,工作人员要求我出示驾照,爸妈很着急,以为出了什么事。原来参观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免费品尝啤酒,威斯康星州规定21岁以上的人才能喝酒,亚洲人一般长的年轻,美国人摸不准,驾照可助一臂之力。有些州规定18岁或20岁不等。年令的限制只是其一,还规定酒类专卖,顾客只能在规定的商店买酒,晚上9点以后难以买到。电视上也经常讨论如何杜绝青少年酗酒,呼吁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

美国对酒后驾车、超速者行驶予以重罚。高速公路上,经常看见警察藏在隐蔽处监视,也遇到过警察追捕超速者的追车大战,激烈程度不亚于警匪电影。

对吸毒问题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戒毒所很多,住宿戒毒的条件都非常好。戒毒所里,我亲眼看见诸多的同行对吸毒者倾注了大量心血,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们戒毒。比如把吸毒者集合在一起,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互相启发,互相鼓励;把家庭成员组织起来,相互安慰,共同勉励,以增加戒毒者的决心。

在高度开放和无限追求自由化的美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犹如一支镇定剂,维护着国家稳定与社会公平。

在我国,虽然残疾人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打骂孩子的现象仍司空见惯。虐待亲生儿女致残、致死的惨案不断出现,罚小学生吃苍蝇、吃粪便的事屡见报端,拐卖妇女儿童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相应法律法规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工作学的教育和科研几乎是一片空白,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面对新形势,国家应致力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福利机构的改革。

作为海外学子,无论身在何处,都期待着为自己国家的社会工作出一份力。



转自:http://211.151.90.4/xuezhe/u/wangkuo73/archives/2008/12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28 00:59 , Processed in 0.066383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