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苏州日报 记者:吴 军* y1 @- C; ~& M: }: A
, F* z% |: L6 g
社工系学生: 收入低没有吸引力
7 [3 t1 {3 B$ ]
( U# Z: \" N# ^& Y) U 工疗站通过药疗、娱疗、工疗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精神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目前,我市平江、沧浪、金阊三区近20个工疗站内设有健身教育室、心理咨询室、药品室、音乐治疗室等,为医治精神病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工作。
$ e* I+ f4 v. F
; u; L& @2 T" H3 B% @# u. G 李越是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四年级学生。今年春节前,他来到平江区桃花坞工疗站实习。实习结束前,他写下了长达万字的感悟。“苏州工疗站经费普遍不足,管理人员均非专业人士。报酬低,吸引不了专业社工,是苏州工疗站一个普遍性问题。 ”: e2 L4 }, g$ B( |) q7 d
5 r# e& R) L9 s$ S ] d3 L0 J; D 李越提出的问题得到桃花坞工疗站站长王良玉的认同。“桃花坞工疗站现有5名工作人员中,4人参照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干事待遇,月薪850—1300元不等。工作收入低,技能要求却不低,怎能吸引科班出身的大学生? ”“比起上海和深圳,苏州的工疗站员工收入偏低,社工系毕业生不愿到工疗站工作。 ”苏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学生张良强说。
8 p& ~6 B' c! c4 u6 V2 A
: P3 Q7 B$ ?, U$ o" V- {0 h 工疗站人员: 大学生怕是干不了/ {% f$ L, i/ Y$ S8 V
' N% |/ v$ Y9 d3 I2 M% T6 c
37岁的小石(化名)是金阊区虎丘工疗站的工疗员,智商相当于5岁的孩子。工作人员孙春跃说:“小石就爱往大街跑,我们怕他被车撞,整天要看好他,已不知多少次,把他从大马路上找回来。 ”小石“犟”起来,要三四个人才拉得住。
/ F' m7 B8 ]8 Y2 p' a3 b: ~7 d6 E2 s7 V3 _# T% s8 [4 L
在工疗站干了3年多的孙春跃说,长年累月地对着这群“大小孩”哄啊骗啊,耐性不好的年轻人,恐怕早就不干了。听记者提起社工系大学生,孙春跃皱起眉头:“上世纪80年代生的孩子,很少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万一病人大小便失禁,社工系大学生会不会打理? ” f% y6 ^; ^' s+ i: A* a: m. r
* r, H$ \" k f# ] 虎丘工疗站站长杨荷芬表示,光有爱心、停留于书本知识的“社工系”学生,是不足以应对工疗站精神病人可能出现的情况的。% i8 ?0 V u1 i6 s' F
) v% r! H/ s& R j 精神病防治专家: 工疗站何时接纳大学生
: u+ O1 E$ Z3 n* i. I
. ^7 e( A- L% B3 k& X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医学专业会员、市精神病福利院副院长潘惠民说:“在国外,同类的精神病人康复场所,社工一直都是和医生并肩作战的战友,社工是各类服务的重要协调人,病人的权利维护者,可现在,我们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社工,不要谈大学生了。 ”+ p3 X, C; Z' Y8 A9 X B
5 e/ H+ j x6 \
“目前,苏州的工疗站还处在‘温饱’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工疗站应是行使社区康复治疗场所的职能,必须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工作者是社区精神病人进行康复服务的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社工有能力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为病人服务。 ”潘惠民希望工疗站尽快出现专业社工,实现专业社工与工疗站的“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