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修正个案 , |9 W: h9 @0 z' z- P
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5 E- y: i& k% V$ B/ U
朱飞 , T) } V- ?: }; L' [! U
一、/ E4 i( `$ |) ?4 W9 Y- M( L `% n8 e; \
基本资料: ) Q3 P' q$ C- ^4 g
案主姓名(化名):阿飞) V% }8 v# S3 x( b1 v# ~+ ?
性别:男) R3 K, ^) }* o/ H$ b8 r" D
年龄:8岁/ M* I& q/ n; p4 o6 ]% H- A9 A B/ I
社工姓名:朱飞' u2 ` m" _* Z1 f
督导姓名:詹满祥
# ^ _2 o- M; M4 k' \6 X% [2 p; V二、
' M7 e( e4 L J q* ?, I2 r4 `个案来源:
: f6 c' L) K$ M2 v0 S: d& Y9 y) n6 H/ D0 P* H
案主所在的学校向东乐社区双工联动站求助,希望能够解决各方面的矛盾,改变案主的行为问题。
' c9 `2 P! j7 r& i7 ^- B, \三、个案背景资料:
0 {% ~# [/ k# X2 t1、学校老师对其评价:案主之前就很调皮,自08年九月左右父母离婚后,案主的行为出现很大的变化,在学校多次伤害其他同学,同学家长强烈要求学校将案主调离。案主的家长不能够接受案主的问题,认为老师针对自己的孩子,数次投诉班主任老师。
# p' w; M* D1 k2、家长口述: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希望老师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但是不能够接受老师对孩子实施惩罚,认为夫妻离异对孩子没有影响,觉得没有时间和老师沟通。对于孩子的行为问题,父亲认定孩子的所有不良行为都是学校造成的。6 K# {4 d' d3 F0 z8 W1 ]4 o) `
3、社工整理:$ t5 m2 V+ C/ ~
(1)、基本情况:案主为8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行为表现:多动,攻击性强,有过激行为,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与同学交往方式不当,曾多次打伤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纪律。学习成绩属中等,智力水平中上,喜欢玩电脑游戏。 * `/ \9 }! ?9 x& _3 g% R6 a4 p# T
(2)、家庭环境:父母离异,案主现在和父亲一起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案主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父母都很溺爱孩子。父亲能够与孩子进行较好的沟通,但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对孩子的照顾不够。案主的父亲希望老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不能够认同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所以拒绝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而且案主的母亲多次投诉班主任老师,原因是家长认为班主任老师是在针对自己的孩子,案主的班主任在对待案主的有偏见的不正确教育方法上对案主今天的行为结果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时案主的父亲又表示,不同意将案主转学,还是希望孩子在这所学校就读。 ' }6 K: h$ V) [" {
(3)、班主任: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造成的,自己的行为只是尽一个老师的责任。其实班主任自己也很矛盾,一方面她不能够原谅案主的家长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出于一个老师的职业道德,她不允许自己因为受到伤害而在对待案主时行为有所偏差。而且因为很多学生家长都向班里的家委会投诉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案主伤害,家委会要老师给他们一个交代,所以班主任其实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她对案主的态度。# [9 a) F. ^) |. A, a5 r4 X
(4)、家委会:由于案主多次伤害其他同学,其他学生的家长向学校投诉,家委会发放问卷要求家长表态决定孩子的去留,激化了案主的家长与其他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案主的父亲认为家委会的行为是班主任指使的,导致矛盾更加尖锐。
/ i/ f6 _" a7 x/ D(5)、学校: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希望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避免矛盾继续升级。并邀请社工机构派遣社工住校督导工作。
! x& E7 K; X2 ]6 W( o2 P8 ^* T% b! i1 { g& G
四、曾经治疗经历:案主的家长曾带案主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案主智力等各方面都很正常,没有问题。( P! |; @: ?3 j2 {
9 ]4 W9 M# W& F- D! L( F: g: X1 y
五、问题分析:( s4 ~/ X& B( R( u3 ?$ F: ?
; F$ g: {0 M* j; I4 C2 t+ k r: n
3 K; n0 I c" E3 g3 ?5 ]4 e
7 G- `) y% Y3 P- B V, N2 ]$ S3 c" z8 O& j9 ~' M* K1 `* o( x v2 T; R- n. @
& [( }+ S( l' `9 g( T6 W
2、案主是整个事件的核心,社工经过分析后,得出案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Z$ a `* t- a! n7 H8 c% Y(1)、案主在“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属于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在承担学生这一角色时,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需要自己努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 M+ V T0 ~! a* ] k6 P(2)、案主未能完成“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根据社工的调查,案主在幼儿园有过一段学习经历,这种经历可能致使案主发生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承担着一种角色时常为承担后来的角色做某些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准备,因而不会发生角色中断。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 r% Z4 ]. ~/ b ~# ^4 L( q' g) |1 |
0 y$ \) M' p9 v4 _* p案主出现了社会角色的失调,导致案主对现在担任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幺、不应该做什幺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在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人们会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个范围。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很多人对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究竟应是什幺样子,感到“不得而知”。0 N- a+ j1 I, @' f- l
(3)、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选择了错误的宣泄方式,社会规范意识弱。/ f6 T; _# e1 _/ E7 {! @- M
问题产生的原因:% T% l/ t' _$ @5 a5 G& k o9 X5 P" B& ?) X. g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把孩子的各方面都过于理想化,没有真正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父亲的教育方式过于社矛盾会化(成人化),使案主的心理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父母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态度不一致。5 }+ a6 T2 Z0 P h, q$ y0 A; Q
其次,家长和班主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态度不能够保持一致,班主任之前的态度批评对于教育,导致孩子产生逆反。5 c1 d2 Y- h! c2 i3 e. e
再次,案主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受到关注,也需要使自己的不良情绪的到宣泄,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导致案主选择了错误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N: X; t. X4 q) X% {6 m, y
( y% ~. m4 c; _. U) M' ?1 ?六、
p# K/ B8 q$ D8 m个案目标与解决问题的步骤(计划):
4 h" ]; e; N# i1 I3 ]1、目标:& r3 L2 H9 S* Z# Y) S
(1)、帮助案主完成角色转换5 V5 n# a, s1 ~& U# F
(2)、纠正案主的行为2、解决问题的步骤(计划):3 ?) @; Y$ h) n
(1)、遵守课堂纪律( p9 T7 k2 X# n6 S
) p' y! l+ Z* f7 t4 {3 n& k1
/ g3 d. F. {# G$ g. Y/ R7 M集中注意力;, ], H+ e( p/ Y2 l8 v ^
" W6 p9 z: ?- M) ~! Y1 @/ v22 m. `! d/ V4 m+ l
帮助他完成角色转化(从心理上):让他正确认同自己现在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并且明
, G# h' L; ^0 j; q2 V/ z; ]白自己应该怎样做,让案主顺利地接受和完新角色提出的任务和要成求。2 r5 _: W8 n+ H1 N9 W5 d
(2)、解决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矛盾;
( F5 K. F8 s+ {/ L$ X(3)、纠正案主与同学交往、沟通的方式;
/ s/ x6 o; S1 m- t8 e; ?0 K) j( H* Z3 |, |5 f(4)、解决家长之间的矛盾。) F; ^0 s7 D6 S- N3 a
以上几点的顺利完成,需要学校协调,让社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小组工作,增加案主社会角色认识,并且积极与其他同学一起进步
9 W, u1 `- o- H/ R同时,社工会给与案主行为强化,当有好的行为时,及时鼓励和强化,反之,引导和教育。
: l# d. @8 c) a, m
8 ^0 _. F5 z" {' [( s5 Y; w5 f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工作者的角色:) o3 z3 v5 ]# W9 N* h9 _4 i
1、使能者。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技巧使案主发挥自己的能力,促使案主自身发生改变;
% q" q1 ~0 b: v2、教育者。作为榜样进行人际关系的示范,讲一些道理,但是,这个教育者的角色和教师是有区别的;
/ x- \7 Z" T/ I5 o3、治疗者。相当于心理辅导员,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训练帮助案主宣泄不良情绪,提高案主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学习一些新的处事技巧以应对生活的困难等。
" [' Q$ m+ \0 o" f' l' y g
9 q- \/ W3 ^/ E' F, ]( _8 M八、辅导方案理论依据:
" Z' U9 N, ~$ z |6 s3 v( g系统理论认为整个系统是有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个案中,案主生活在由家庭、学校、午托班这些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对案主的态度会影响案主的成长,只有加强各个子系统的配合与合作,改变子系统对案主的不良态度,对案主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与案主所处的环境的联系与沟通,期望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积极配合,为案主提供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案主的改变。同时在分析案主问题的成因时,应把案主放到整个系统中去考虑,注重分析整个系统环境对案主问题的影响。
! `8 S: R" `) [1 B6 I$ h, L8 d0 L3 M8 g. i0 e& i) ?2 ?' h3 S/ B
社会学有关社会化的理论认为幼儿时期的他人导向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家庭尤其是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缺乏和对父母权威性的依赖,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个案中父母言行影响、家庭的残缺,成为案主社会化进程中的羁绊。& E4 q$ O k7 z8 q' p0 X( Y* J
社工介入后采用的是 “行为修正”、“联合家庭治疗模式”和“格式塔疗法”对案主进行治疗,采取这三种方法有以下几个原因:
0 ~# m- p/ f; |1、行为修正模式。该模式以有机体的行为作为其理论的研究中心,探讨行为的习得条件、过程和规律。关心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认为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和不适应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要想改变不适应行为或者获得适应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要想改变不适应行为或者获得适应行为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并且认为外部环境的刺激必然会导致有机体的特定行为,只要改变外部环境,有机体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控制和消除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就可以调整和改变有机体的行为,使有机体产生适应性的行为反应方式。
- i' U. S# E* U; E& y4 \5 o1)
5 l. k5 H; I: [+ P7 ]自我管理。鼓励案主积极参与行为改变的整个过程,并对自己的行为变化负责。人的某个行为会导致环境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他的后继行为,所以,认为人可以根据自己行为的后果调节自己的行为。: D. E; N# b2 N& f6 G
2)4 L2 w( \- C$ g) Y
模仿。行为修正模式认为求助者的行为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行为的结果也会强化求助者的行为,从而构成求助者行为的一部分原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帮助案主树立榜样,让案主观察需要模仿的行为,了解行为的要点,然后指导案主具体练习巩固正确的行为。7 F, k4 L2 y* c1 S9 [; p$ p
2、
. z; m6 }/ u9 k3 Z* e0 ^% P* T联合家庭治疗模式。该模式虽然是家庭治疗,但是其落脚点始终是个人。认为家庭是塑造人性的工厂,家庭在个人自我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沟通的方式、家庭的潜规则能影响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而改变家庭的沟通方式与家庭的规则则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 g0 a4 b( o" B1)
" [3 ~6 I3 b# z0 s' I* w6 b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其内在的资源与选择,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强调协助案主重新发现与利用蕴含在他自己身上的潜力,去处理他所面临的问题。5 ^. E" ]6 m5 _
2)
, |8 p# c( h H3 C. ]! A创造一个环境,让案主看清楚自己和自己的行为。
5 t# t* J9 B2 ?. N3 W8 ~( ^3)9 n; {; c& k% q
使每个人觉得转变是可能的,并提供指导、提示、经验和技巧。
" Z( L2 r9 |& x* J6 S' f4): S& q7 d' {- {* f2 R
示范应如何去领会别人的意思,有不清楚时要如何核对和澄清,如何觉察自己的感受及如何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B3 @2 [5 x1 }. y! P; s! `
5)
) r# X, Q# g! L( w4 W引导案主学会思想、感受和行为的新途径。3 D- s% O) I R% v
3、格式塔疗法:
! C! P- H$ d9 U" v1)/ b- K; H& M! s& z% }# j
人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帮助来询者充分认识到自我在现实中的存在和感受。由此,心理咨询不求为来访者的困难与解释做指导,而是鼓励来询者主动承担责任,主持自我的治疗与改善。
& G2 J1 A, u# L- w. I2)
4 }4 M2 j# u4 ^9 N& e2 i/ |# q; f人应该将精神集中在现在的生活与感受当中而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人的许多焦虑都产生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生活向当前生活的过渡,以逃避现实的做法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压力,这严重阻碍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9 ^: u- v* Y# g& _9 v3)
; I+ E6 _6 J4 V- P. ~" A1 g& ?使人积极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情结”,这通常指个人因以往生活中的某些心灵创伤和刺激经历所留下的不良精神体验(如懊恼、悔恨、内疚、愤怒等)。他们就如一个个心结,系住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活动,而要使人全心全意地投入现实生活,就必须排除这些“心结”的干扰。
8 A. g3 E! G- \. p: C/ d$ ~5 i' R0 G0 H, C' ]: j. V I N
九、具体方法:
g K. r% t* Z4 Z3 g& H; w1、观察案主每日行为,并对案主的不良行为做记录,向案主的家长反映,建议家长多分一点时间给孩子,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使案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对他的爱并不因为离异而改变;
7 G) a# l3 d) ~2、
, \6 c8 K. B m1 C) x" G; Y* I# P7 w支持与鼓励。向孩子表达尊重,信任和接纳,让他看到自己的缺点也看到自己的优点,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4 q. B7 n1 o5 E- [/ s
3、% u( D0 R# ]; R5 x/ [3 ~3 q
情绪疏导。案主比较冲动,容易发脾气,所以和案主谈话之前要让案主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1 S5 O6 ~. K- J T1 `5 M/ C- A
4、
2 X- G! I; t# Z7 [7 S观念澄清。改变案主对事情的看法。协助、引导案主反省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的态度,修正以前非理性的信念。
& i$ @) g% g+ X9 s5、2 X/ A- t% M) G/ L$ Y& I0 j
跟案主的老师沟通,对老师的处境表示理解,和老师商讨案主工作方法。 # {5 E/ c- r1 o0 y3 }5 }' s4 \
6、3 Y/ }, a" I- R: r" b
让案主参加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案主容入集体,与各科老师保持联系,多关注、鼓励案主,使案主感受到被重视。 5 F4 W5 W: s0 ]. {3 I* J4 D
7、
3 l/ J) A* H% A' ~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对案主做辅导,利用案主喜欢的方式接近案主,与案主建立关系,并利用游戏对案主进行辅导。 + F8 ]( v8 J/ _! ] z" G( j
8、5 h$ }9 I+ ~- i* ?- }- x
行为改变。让案主进行自我管理,而工作者只帮助案主制定行为改变的目标和计划,指导和监督求助者行为修正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案主的行为改变的状况做出评估。改善其他学生对案主的态度,使案主感受到生活在公平、关爱的环境中。
8 R. ~2 g1 V# s" j, c& ~3 S9、6 n' _& T% I& i, a
带小组,积极与其他同学产生良性的互动,与别的同学一起进步。
0 Z8 T* e5 _9 u$ s# a1 V# a' O; i& Y u# M1 X' R, Q2 b
十、社工过程评估:
- O( n) B' W5 z4 f, F经过一个月的辅导,案主的表现明显改善,暴力倾向明显降低,除音乐和美术课外,在其他课上基本没有出现下位扰乱课堂的现象。案主的家长也认识到案主的行为问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案主身上同时也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3 z; o8 [: c& n1、
/ R0 G3 H8 o) K第一、二周,违反纪律的行为得到控制,案主的家长也开始改变自己的做法,但是案主家长和老师的矛盾任然很尖锐,尽量缓解两方的矛盾。6 H Y, E: G' q6 h y& Q
2、; a2 K) [4 p( _) Q8 m
第三、四周,案主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9 ^9 t/ m% C" U
给案主制定计划,引导案主正确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鼓励案主进行自我管理。& F% L8 j! D+ d3 |# Y `
3、
( @( O) I: q- Q9 O# i7 w) h- K第五周,案主的行为出现反复。8 g6 b% r$ x+ A
和案主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让他总结自己这段时间的表现。告诉家长和老师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不要对案主期望过高。
1 g: u% w& o, U4、社工介入后,各方关系为:
, F: Q' S- Z- {) Q3 U# x, v: ~9 s
$ _! C+ f" s; d( Y/ m
7 p4 V0 W. Y/ B# i* P2 t8 N 6 h0 r0 |% }/ R5 h/ U" m
7 U/ G5 e( d% ~1 R
2 ?( [' m1 c# _8 \1 J9 d5 c5 w! p! B# ~
4 C/ P2 q- O8 a0 t
) R: P, z" `5 ]6 D
总4 ~, }3 N* W; v. K0 n" _ D
结:' p; n9 S+ Y O
1、案主周围人的态度要一致,包括案主的家人和老师,每个人都应有辅导意识,否则案主极有可能又会回到社工未治疗的状态。
: Y: ^, H3 H7 g# y& F u- |2、加强辅导的力度,建立的规则要严格遵守,这样也会使案主养成一种合理有序的生活方式。
# K) v% Z7 s4 ?3 b3 l4 V( [3、加强与案主家人的联系,社工已经积极向家人表达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使案主的家人明白要逐步改变对案主的一贯态度与做法,因为家人是案主接触时间最长,也是对案主的行为影响最大的资源。案主的父母目前已经积极加强与辅导机构的联系与配合,希望对案主的改变能够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 H3 l5 P. E; {0 G; x5 q# F4、环境。系统理论认为整个系统是有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不同程度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本个案中,案主生活在由家庭、学校、午托班这些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对案主的态度会影响案主的成长,只有加强各个子系统的配合与合作,改变子系统对案主的不良态度,对案主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与案主所处的环境的联系与沟通,期望通过各个子系统的积极配合,为案主提供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案主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