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终关怀,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宋颖菲 陈晓建
2 @' Z% C0 [; z/ [7 o/ k
+ m8 E+ H [4 L+ a [5 Q 演话剧、打腰鼓、做互动游戏……昨日上午,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金昌社区里好不热闹,一群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为社区的老年人制造着快乐。这不是寻常的送温暖慰问,而是一群实习义工在从事临终关怀宣传活动。- P) H7 \& T# a$ V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W6 r0 G4 |# j3 y% x Y8 S% n
全省20多万孤寡老人需关怀- c' b! c, J1 @5 {% y5 Q
“您对生命的理解是怎样的?”“面对死亡,是否恐惧?”活动讨论中,实习义工们巧妙地引导着老人们,让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正视生命。& a1 u. w: z0 q" v, W
在武汉,“临终关怀”是近年才听到的热词,简言之,它就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以使临终病人的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以安慰,生命受到尊重。因临终关怀涉及多种学科,除了医护人员,还必须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合作。& Q, j5 `6 f% O! [/ \
武汉市民政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底,该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09.7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59%。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 e( K! h- q# A9 x: t$ `
而那些没有子女照顾的孤寡老人更值得关注。相关统计表明,湖北省的孤寡老人有20多万,这些老人不仅面临年老体衰、无劳动能力等困境,还要面对生命消逝的不安和焦虑。
+ M( B6 G0 T/ b) o+ o7 z; \$ M: c& p 临终关怀还局限于医疗护理$ o6 p, L d1 O& c3 `1 F- o
据了解,目前临终关怀在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起步较早,在国内的许多城市,则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且,多数以医院为依托。
. e3 H+ h2 O; c- {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刚起步的临终关怀,在关怀方式上更多地表现为对医疗护理的注重。而在有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心理辅导方面,则几乎是一片空白。
! k+ u4 e8 j5 J# w8 r) ^* Z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2007年7月,来自香港的“无国界社工协会”在武汉设立临终关怀服务慈善机构——无国界社工湖北慈宁服务处,与湖北省慈善总会和湖北荣军医院合作,为临终孤寡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现在,还有不少老人不了解临终关怀服务。”“无国界社工”湖北慈宁服务处服务主任林玉敏女士说,由于推广不足,加上一些老人的意识还未转变、忌讳谈死亡等原因,临终关怀在我省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3 @" J& x, T- ]) c
以华中师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金昌社区的调查为例,即便该社区的老年人普遍文化层次较高,但是,许多老人仍不知道临终关怀为何物。
) [( x# v: {" P" Z3 [! v( i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工行业才刚刚起步。“即便是在高校云集的武汉,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是,因为社会上相应的专业岗位很少,所以,毕业生们大多选择了转行。”林玉敏说到这里,语气里满是遗憾。! h; o$ G8 u) X1 p4 z& X
社工陪老人度晚年正在兴起
* d$ \2 R$ |4 m 目前,在林玉敏所在的老人养护中心,住着十几位孤寡老人,他们均来自武汉“8+1”城市圈,由当地的福利院转来。
& q- T3 s2 V! @3 u& {% M% O/ m& H 在过去的两年中,该中心先后照顾了近250名孤寡老人。近四分之一的老人在专业社工的照顾下,安详地离开人世。
5 I8 U& n2 a q$ x; _ 对于能够说话的老人,社工们主要以聊天的方式,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和辅导,主要扮演陪伴者的角色。
6 ~6 F, ^ J- x+ l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已经在许多地方拉开了帷幕。去年,全国举行了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随着行业规范的一步步建立,越来越多的专业社工将在临终关怀领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