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911|回复: 0

[儿童社会保护] 残酷校园中的血色青春 | 研究:关于霸凌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2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大家都在讨论校园霸凌。那么,对于校园霸凌你到底了解多少呢? 今天推一下我们在国际反霸凌“紫色纪念日”写的校园霸凌科普文。

在这篇文章中,你会了解到霸凌的普遍性、霸凌会对人造成的影响——霸凌除了会给被霸凌者留下沉重的“后遗症”,霸凌者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而在一起霸凌事件中,还有很多目击者,在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以各种不同的角色参与其中,也受到相应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会告诉大家,作为霸凌事件中的各方,我们应该如何走出霸凌留下的阴影?相信这篇文章能够回答你关于校园霸凌的大部分疑问。


残酷校园中的血色青春


“那时候有个女生比较胖,所有人都欺负她。如果你不欺负她,就会一起被排挤。我们每天把她的书本和文具扔到臭水沟,她只能哭着去捡。后来她受不了,打算跳楼自杀,班里的男生一下子抓住她的脚踝,跟着另一个男生嘲笑她,说你这么丑,还有脸死?两人抓着她的脚,在空中摇晃……

后来,她的一生都被毁了,我们都去上高中了,她还在不断地留级,我们大学都快毕业了,她还是一直毕不了业。”
“一个女孩子长期遭遇冷暴力,所有人都不和她说话,她的家庭也不幸福,听说父母经常打她。但我们谁都没想到,有一天她突然就跳楼了,没有和任何人说,也没有留下什么遗书,我们甚至不知道在跳下来的最后一刻她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在诅咒我们的名字。她选择在天黑的时候跳下,我们正在教室里上晚自习,只看见一片模糊的黑影,像一片叶子一样从窗外掠过。”

在全球范围内,霸凌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根据台湾(大陆缺乏数据)一项针对4,347名中学生(7年级~12年级)的调查显示,有10.7%的学生被霸凌,10.9%的学生霸凌过别人(Chen & Cheng, 2013)。什么是霸凌?
霸凌(Bullying)指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会对他人的身体、心理造成困扰,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往往是无缘无故的(unprovoked)。霸凌者可能毫无理由地就对受害者进行伤害(Batsche& Knoff, 1994)。
霸凌有两个特点。首先,霸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权力不对等(power imbalance)。例如霸凌者会利用自己身体更强壮、或是掌握对方的把柄(embarrassing information)、或是自己受欢迎的程度等,去控制或伤害对方。其次,霸凌会重复发生(repetition)。它不仅仅出现一次,有可能会再次出现(Stopbullying.gov,2016a)。
谈到霸凌,很多人会想到校园霸凌。大部分的校园霸凌发生在学校里。也有些学生则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遭受霸凌。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学生也会通过网络对同学进行攻击,如在受害者的社交网络里留下恶毒的话,发送带有侮辱意味的照片等等。由于霸凌者可以在网上匿名,而且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消除伤害变得更难。在6年级~12年级的学生中,有7%曾经遭受网络霸凌(Stopbullying.gov, 2016a)。
除了学生之间,霸凌也发生在其他人群中,例如职场。但今天我们这篇文主要关注于发生于校园的,学生与学生(peer-on-peer)之间的霸凌。
哪些人参与在霸凌中?
卷入霸凌事件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 霸凌实施者
霸凌实施者是对自己同学进行霸凌的人。一些家庭教养的方式会导致孩子成为霸凌的施暴者。如从小遭受父母体罚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Ohene et al., 2006)。此外,目睹父母之间暴力行为的孩子,也更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展现出暴力和侵略性的行为(Lodge,2014)。
学校环境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缺乏被表扬的经历,和有暴力行为的同伴呆在一起,或者学校对霸凌行为并不制止,那么学生更容易会成为霸凌者(Hemphill et al., 2009; Lodge,2014)。
2. 霸凌受害者
霸凌受害者是成为霸凌目标的人。如果一个学生与Ta的同伴较为不同,那么Ta就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比如,性倾向上的差异。根据美国2011年全国学校环境调查,81.9%的LGBT学生有过被霸凌的经历,63.5%的LGBT学生因为自己的性向感到在学校里并不安全,31.8%的LGBT学生因为在学校感到不安全或不舒服,而旷课至少一天(Kosciw et al., 2012)。
家庭因素也和成为受害者相关。Perren和Hornung(2005)针对1107个7~9年级的瑞士学生的调查发现,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关系中,与父母过分紧密,或者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而女性受害者,则更多来自被情感虐待的家庭。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研究都只说明了霸凌受害的现象与一些因素的相关性,但不能成为活该被霸凌的理由。就像前文说的,很多时候霸凌行为是“无缘无故”的,受害者只是恰好被找上而已,受害者始终是无辜的,而霸凌行为永远都不可取。
然而很不公平的是。虽然犯错的是霸凌者,但是比起受害者,霸凌者的精神健康程度更好,也更受人欢迎。研究发现,霸凌者自尊水平更高,他们性伴侣个数也更多,而且也更少罹患抑郁与焦虑(Donohoe, 2015)。
3. 霸凌目击者
在霸凌目击者内部,也分为不同的群体(Stopbullying.gov, 2016b)。
第一类人是霸凌的协助者与响应者。虽然他们不是霸凌的发起者,但在过程中为暴力实施者提供协助,甚至加入霸凌行为中。或者,有些目击者会进行间接霸凌,比如在霸凌过程中大笑或者对霸凌者表示支持,这样的行为会鼓励霸凌行为继续。
另一些人则是彻底的局外人(outsider)。他们既不帮助霸凌者,也不帮助受害者。在霸凌行为发生的时候,他们会去观看,但是不表明任何态度,来显示自己不站在任何一边。但实质上,看客角色本身就是对霸凌行为的纵容。
第三类人是保护者(defender)。他们会安慰被霸凌的同学,有时也会直接和霸凌者对上。
目击者可以在制止霸凌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霸凌者喜欢自己的行为被人观看,而如果目击者表示对这个行为并不感兴趣,或者不赞成这个行为,会降低霸凌者的兴趣。除此之外,目击者也可以将霸凌者的注意力引开,或者向其他成年人报告,寻找其他同伴支持一起保护霸凌者等等。
很多时候,学生会不止扮演一个角色,比如一个学生可能曾经是受害者,而在另一个场景中,Ta成为了霸凌者,或者霸凌的协助者。
霸凌的影响
霸凌行为影响了每一个人:被霸凌的人、实施霸凌的人,以及那些霸凌的旁观者(Stopbullying.gov, 2016c)。
1. 霸凌受害者会产生负面的生理心理问题
霸凌对受害者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调查发现,被霸凌的学生比起同伴,更可能表现出头痛和胃痛的症状,免疫能力也更弱。而另一项针对澳大利亚750名学生的研究显示,受害者更容易有高焦虑水平、社交障碍以及抑郁(Rigby,1999)。
由于被霸凌带来的不安全感,使得受害者在学校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部分受害者会因为感到不安全而旷课甚至辍学,影响学习成就(Rigby, 1999)。
此外,有一部分受害者会成为日后暴力的犯罪者。在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起枪击案的罪犯曾遭受过校园霸凌(Stopbullying.gov, 2016c)。*降低负面影响的保护因素

但是,有些受害者在经历过霸凌后,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 较强的控制感。控制感在于受害者相信自己有办法改变。一项2004年针对西班牙学生的研究表明,如果受害者相信他们能对霸凌者产生影响,或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从霸凌者身边逃开,那么相对于那些对霸凌感到无助的学生,Ta所受的长期负面影响较小(Dombeck, 2016)。

►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有支持性的家人和同伴,能在受害者被霸凌后让Ta倾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者给受害者提供建议与支持,可以减轻被霸凌带来的负面效应(Dombeck, 2016)。

► 拥有应对压力的技能。Hemphill等 (2014)针对650名16~17岁学生的研究发现,拥有应对压力技能的学生,在成年早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即有一些自我减压的办法,兴趣爱好,合理的情绪宣泄等等。

2. 对实施霸凌的人,同样有负面影响

霸凌行为同样会伤害霸凌的实施者。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酒精、物质滥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或是成家后对配偶和子女进行家暴(Stopbullying.gov, 2016c)。
而对于那些既是受害者,又成为霸凌者的人,他们有最高的风险产生抑郁症,或者自杀(Stopbullying.gov, 2016b)。

3. 霸凌也会影响到霸凌的目击者
调查发现,比起没有卷入过霸凌的学生,霸凌的目击者会更容易在日后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同时,也会更有可能吸烟、酗酒或者使用毒品。目击霸凌也会影响到学习,目击者可能会旷课,甚至辍学(Stopbullying.gov, 2016c)。
所以,霸凌会影响到卷入其中的所有人。即使目击者选择什么也不做,只是单纯地旁观,Ta可能依然不能免除霸凌带来的影响。

4. 霸凌也可能会带来积极影响,只要你愿意站出来

虽然霸凌会给参与者们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对于那些敢于反抗霸凌者的学生,霸凌经历可能会带来积极影响(Derbyshire, 201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反抗校园霸凌的人,本身的社会竞争力(social competency)更强,也更为成熟。反抗霸凌锻炼了孩子们冲突解决的能力,也提前给他们上了一课:并不是生命中所有人都会喜欢你。
“距离跳楼事件六、七年了,我和以前的同学还会聊起那个胖女孩。餐桌上所有人都感叹,我们居然曾经做过那么过分的事情。我这时才知道,不止我一人觉得愧疚。我提议一起去给那个女孩道歉,但是所有人都不敢,怕不会被那女孩和女孩的家人原谅……直到现在,我依然感到很抱歉。我觉得唯一能让我走出这段过去的方式,就是去道歉。如果有天我和她恢复联系,我一定会这么做的。”如何走出霸凌
1. 如果你曾经被霸凌过
被霸凌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和无助感,即使长大成人,这些感觉也许还依然存在。但是人们是有可能从过去被霸凌的经历中痊愈的。如果你曾经被霸凌,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来帮助自己(Gordan, 2016)。
首先,承认(acknowledge)自己曾经被霸凌。霸凌受害者经常花费数年时间在试图最小化自己曾经因为霸凌受到的伤害,劝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试图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而有时,受害者可能会有种自责感,总是幻想自己“如果当时能更坚强一点,或许霸凌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治愈的第一步是去认识到,你对曾经被霸凌这件事无能为力,你无需为此负责,犯错的是霸凌者而不是你。承认这一点,承认过去发生过的事,才能进一步去认清它带给你哪些影响,去尝试解决负面的影响。
其次,重新意识到你的自我价值。在被霸凌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听到很多对你能力和价值的贬损。要清楚这些都是他人为了恶意攻击你说出的谎言——那些霸凌者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你。去试着发掘自己真正的价值,用积极的自我评价去替换掉那些消极的话语。关于如何发掘自己的优点以及提高自尊,请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导读:如何提高自尊水平》
你可以通过被霸凌的经历,去关注自己的个人成长。比如,可以思考自己还可以成长的地方,像是“从这件事中我发现我好像可以学习如何更坚定地拒绝别人”把自己被霸凌的遗憾,转变为自我提升的机遇。
同时,你可以向外界寻求支持。同自己信任的、能给你带来支持的家人或者朋友分享自己的遭遇,或者寻找支持小组。不要觉得自己需要倾诉是给人造成了负担。在从霸凌恢复的过程中有时会需要外界的帮助。
除了周围人的支持外,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问题不适宜与身边人分享,或者情况比较严重需要更专业的帮助,可以回复【援助】给公号,提取全国心理援助信息。
2. 如果你曾经霸凌过别人
之前提到,霸凌行为给霸凌者也带来了创伤。像本位案例中的口述者,她和她的同学此后一直困在愧疚中。许多霸凌者希望能对受害者表达自己的歉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或者不能说出口。
对此,社会心理学家Petra Boynton建议,可以将自己想说却还未说出口的话写成一封信。在信中可以写下你的感受。如果还没准备好当面道歉,人们可以选择自己保存这封信,或者将信的内容发到相关平台,比如tumblr上就有“我们曾是霸凌者(WeWere Bullies)”的页面,里面写满了霸凌者的忏悔(Boynton,2015)。同时,她还建议曾经的霸凌者思考一下,当时自己是为什么会去霸凌别人,那段时间里,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有些霸凌者在当时可能自己遭遇到了人生的困境,比如家庭的虐待等等,那么这意味着他们自己也有问题还留待解决(Boynton, 2015)。
但是让他们寻找原因并不意味着支持他们曾经霸凌的行为。就算当时他们有自己的理由:为了不被同伴排挤也好,或者在家里遭受的痛苦太大也罢。霸凌依然是一种不该出现的暴力。只是曾经的霸凌者通过认识到当年背后行动的动机,以及自己遭受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也避免自己将来再一次犯下错误。

如果你曾经卷入过校园霸凌,或者仅仅是想要捍卫每个人“与他人不同”的权利,请随手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25 12:05 , Processed in 0.05712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