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问题的提出& v4 h5 e4 C7 ]. \; q- @, w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指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在此背景下,针对最近广州市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城市这一本地的民生热点,2007年11月我们课题组成员以实地调查与个案访谈的形式,对赤岗街道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试点中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认同状况进行了调查。试图探寻社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新生力军群体的身份认同状况。# C- K7 A/ M# U. A: Q
$ x' r, D0 b8 w3 B9 F4 P
试点工作意义之一,在于支持和促进社工成为稳定社会、与民排忧解困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而社会工作者积极的身份认同,能有效促进中国社工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社工的身份认同状况,也就成了衡量社工群体融入社会的维度与对其和谐社会建设产生影响程度的指标。
8 J5 u, R7 ?. R3 I) f) m B: w3 d y7 u0 Y9 D
认同属社会心理学范畴,它是“人们获得其生活意义和经验的来源”。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认同具有以下的特点:一,认同是社会性的,是一种集体行为,认同根源于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二,认同是动态的、自然发生的,认同会发生变化,具有可塑性;三,认同是客观社会存在与个体意识作用相结合形成的,既是个体意识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依赖客观社会存在的一些条件。! c" F# K2 k7 @* e3 V; R
# \5 `. i0 {% B1 T9 U: _
社会学家视域中的认同概念涉及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强调认同是在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学家汉斯·摩尔(Hans J. Mol)认为,认同分为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在个人层次方面,“认同是一个人在混沌环境中所占据的稳固方位,个人能够据之对外在环境做出积极的防御”;在社会层次方面,“认同是一个基本的及普遍拥有的信仰、模范及价值之综合,它能抵抗外在事物对本身环境与成员的威胁及维续自身”。吉登斯有关社会认同理论也缘于他的结构化理论,他认为:“社会认同(self-identity)就是个体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社会。在这里,虽然认同仍然设定了穿越时空的连续性,但是这样的社会认同却是被行动者所反思性地解释的(一种)连续性。”
6 d# e4 |" I7 z
. r( Y: M# A: l, U( j9 l h& N3 Z国内对认同的研究主要以农民工,下岗工人,基督徒,性工作者,学生为对象,而对社会工作者这个新生的群体开展的研究尚未发现。参考相关文献,我们试图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试点街道的赤岗街道为背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表述、社会评价、与其适应调节后的情感与行动归属研究社工的身份认同状况。
3 z/ R1 u. `3 l
6 i# H5 i$ l B8 @6 I根据上述有关的理论,我们将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认同定义为: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基于对专业与实践操作中的认识与他人评价中的自我感知,而产生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知、未来行动归属的主观性态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被社会确认为社工群体的过程。并且这些主观性态度是可以随社会工作者的公认成就变化而变化的。0 \; N; H- q+ H3 f1 S# T
; _# N0 @* B* }& F' \' I
根据我们与社工的访谈整理,我们将其身份认同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0 P2 g/ r9 i- f. t) t, V
, C: i' S7 ^- S. v0 S. y1. 基于工作经验的自我身份认同, g+ v) x5 V' E
; C& s3 M/ G+ f2 l4 F2 H" v! w7 N⑴社工人眼中的试点工作
1 |/ b1 q" B% s0 U0 I$ a+ u; C% j. J1 o2 j/ l( [% U7 D
1)如何看待自己
3 g' S7 w; u. R5 g- }' l- l* X. z
+ j$ v q# m+ d$ _2)如何看待工作
8 S0 |: Q- P! G2 S, G4 g
: ^) G$ d4 |: w; U# Q& d& E, K R" ?2. 基于社会评价的自我身份感知3 A0 ]2 X G# O2 r4 Z
7 G, j' x2 s+ L( v& ?0 q
⑴试点中的不同声音$ w, f' i8 O3 ~7 ]3 @
/ V1 D3 ]3 W% F }) o1)青少年; u0 E( j/ {7 s4 p
6 T+ H! R! s, z2)学校* T: G: \' K7 X |, v2 f1 ^6 o
# k! U0 T! V. F. c; o: N
3)家长
3 y; }' G/ u% g7 ]2 u5 ^& x5 m/ v" k( m
⑵对社工的误解与发展困境5 V$ W4 t9 f& Z
0 t2 i; Z* Z* T
1)社工角色的不清
. V. d1 D4 T6 B/ W% B
0 s; b; \+ Q6 g* s/ m2)制度认同的失衡" r* d7 b" e. n+ a# u( E7 Z: o
( ^& X. T: U+ @
3. 基于专业发展的自我身份归属
/ h9 D6 H) A- ~" u! U# J* i
0 u& e7 n" g8 H& a. {( e
; \' J: x$ Z4 ^. E. S9 s3 o& T$ ^9 W⑴ 社工人的的专业坚持" f7 d5 h; ?: T8 D! l. c# i
9 a" Q' {8 K9 @! _0 c
1)未来的行动方向$ R% B" ?- u$ N+ q- L) B
) Q1 d# A9 p0 t8 }4 O
2)未来的职业归属
* Z+ M( }) v3 b
& F3 r. E% i( {8 s3 a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Q' C* s* r9 J0 X& Q
6 @! ~0 E4 R }赤岗街为广州市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2]试点街道。试点工作的任务是在青少年工作中推行社会工作方法,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招聘具有从事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能力的社会工作人员,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扎实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帮教工作。6 d8 L+ s; r6 G6 D9 F8 h
% a* E' ~6 c' i/ W; A街道内赤岗中学与绿翠中学两所全日制初级公立中学为本次试点,设有社工驻点。街道内还有“青年地带”,为青少年活动中心。近期开展的是日语学习和街舞学习的兴趣班活动。 J3 p" `3 T9 ?6 ?0 W
, C5 X$ K4 j% k( D* M8 z* I
- P$ T0 E+ S& a8 A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负责此次青少年社工服务试点督导工作。故项目工作人员主要为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试点中共有18名社会工作者。包括2个主要执行人(研究生),2个主要项目策划者(本科四年级)与14个其他助理社工(6个本科三年级,8个本科二年级)。试点期间,助理社工均以义务形式开展活动,基本费用政府报销。- E. k0 u5 t/ m! }* `5 _
* P' Q8 Z$ {) E3 I- y+ y4 I
报告所得资料主要为在街道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赤岗中学工作的社工及偶遇的相关人员的访谈记录。筛选整理后纳入报告的为7位社会工作者,三批青少年,与其他相关的4名人士(详见附录二)。由于开展时间有限,也未能按随机抽样的形式对群体进行调查,因此这些观点只代表受访者的意见。也只能证明与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状况的相关观点存在。力求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向。2 w, U8 q$ [* P
0 l$ H! u L( B5 R: n) f
& }# x6 i; w0 K" X# T" q
0 b; e9 }1 i8 ?2 ~5 u
三.社会工作者社会认同状况
: u$ m9 t1 C' ]2 J9 R- S
2 ^% v/ t r3 G# G3 I/ O
& g6 {8 @/ m7 x. H+ y) W) G我们将采用调查对象表述的方式进行展开,希望更多地保留实践的面貌和分析的潜力。& M# ]; T; S' B7 _ P4 z8 k: m
8 L4 b4 R* u& h' G; \+ z
分别包括基于工作经验的自我身份认同(社工人眼中的试点工作),基于社会评价的自我身份感知(试点中的不同声音、对社工的误解与发展困境),与基于专业发展的自我身份归属(社工人的专业坚持)。! y! r4 L9 A0 e1 f
2 x; {! i' _/ Y# b( A. {1.基于工作经验的自我身份认同
$ ]: b" F/ l$ o) @7 W1 J' e6 e# q0 e! d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试点,是一个新的尝试。作为其中主导者的社工,他们是怎样看待这次试点工作的呢?他们的看法又是怎样地影响基于工作的自我身份认同?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试点工作实践经验本身能增加社会工作者自我身份认同。它通过对自我意义概念的定义,专业认同感的增强,专业工作的进一步了解与获取支持信息发挥作用。
, I/ o, f9 n5 k, e" G3 q: h⑴ 社工人眼中的试点工作
( K! ?+ z$ w2 c# a" E& W6 l( H' [7 E1)如何看待自己
, O/ { W: N+ E0 O6 s7 f① 阿董,女,研一,赤岗试点工作主要负责人,“我们就像社工专业的先锋”% o; A4 M' C P$ x1 f$ C( y2 j
“社工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嘛。这次是第一次真正的在国内完全独立自主的推广我们想要的服务,所以会很不一样。现有的实习,都是演习了原有的服务,然后尝试在原有服务基础上加入社工的元素的。但是这个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我们喜欢描绘什么,就会是什么。社工的理念,例如以案主需求为出发,实在的提供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服务等方面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也可以毫无束缚的运用我们学到的专业技术,这样的话,可以让服务更科学,得到的成效更有说服力,更加接近我们想达到的。我们现在感觉有点像社工专业的先锋,在开创我们的事业。”
) I: t4 d+ O, h% F6 X许多社工都有类似阿董的看法。即认为在本次试点工作中,自己有“先锋者”与“宣传者”的角色。开创事业,在工作中宣传社工。即他们在工作中自我定义为一种“先锋者”与“宣传者”的身份。这是处于比较高的认同地位的,带有一定理想与价值色彩的。增加了社工对试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成就感,使他们觉得工作是有意义的,从而获取了一套自我意义标准与身份的认同。; |* H$ G( P& s/ b0 v3 n4 u
, ?7 U K. q- k5 j( T: P% p( p2)如何看待工作: j8 i% g) [: ]: k6 N4 W! Q3 }
* m( [' M/ w' O( Z- b' a: b① 小A,女,大二,绿翠中学社工助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专业认同感”
U5 C0 b8 B7 ]: ?7 Z7 @! I% ]9 O“我们在那边的主要工作就是开展一些团康,志愿者培训活动,我们最近就在组织志愿者进老人院的活动,搞这些活动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一开始我们以为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不是的。所以参加实践很考验人。专业认同感,在搞活动的时候是非常有的。结合自己做学的知识开展活动吧。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她承认,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而且增强了对专业的认同感。
: R% W# L0 s: c3 ]2 B* X# b在被访的所有社工当中,都承认了试点工作对增强他们专业认同感的作用。“起码感觉到自己有用了。知道自己毕业之后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实践工作一定程度减轻了他们对专业的迷茫与困惑,从而增强认同感。这说明,作为正在学习当中的社工专业学生,实际工作开展可以增强他们对自身专业的身份认同。
; I* B. T+ `$ j7 I, a) q② 小B,女,大二,赤岗中学社工助理,“给学生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 U% d0 N& D$ k% W/ B0 z
R% N6 k. G3 u8 }) B( d
“给他们一个接触我们,就是说有(个)人跟他们交流沟通的机会。给一个环境他们宣泄一下,就是有人跟他们聊咯。让他们有些话愿意给我们说。”% D, }: F3 ]" X$ X0 u" o
在赤岗中学,“他们(老师们)都会理解我们工作的,一般老师都很支持”。她觉得跟老师的沟通还不错。老师会把班里的情况告诉她,也会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总的来说都很支持,因为,老师说他们其实讲课、学校上课时间已经不多,没什么空理那些学生的。所以还是想我们来处理一下,假如有问题的话。学校和老师都认为有这方面的需要。”
- _3 r' r1 R% o在试点期间,驻校社工把聊天作为日常开展的主要工作。并肯定其作为专业技能部分的重要性。“给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学校和老师都有需要”,在对实际工作的理解中,他们深化了对专业知识运用的理解,在肯定工作意义与社会价值时增强身份认同。4 C% h6 E' t; h) h
③Ellen, 女,美国人,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讲师,“社工的春天来了” [3]9 v$ p+ s0 |2 c8 c. m' H" O8 \
“海珠区的办法很好啊,以几个小的项目试点,最后再进行推广,有利于人们慢慢的认识到社工的价值。即使在西方,到现在,也依然会存在人们不理解、不支持的问题,但只要有价值,被理解只是时间问题。用你们政府官员的话说:社工的春天来了。我相信中国的社工事业会发展得很快的。”
- |8 Z/ ?, Z8 v: k6 J7 }( R: TEllen可以代表对一直对社工未来充满信心的社工人看法。在其一贯积极态度的影响下,他们可以在这次试点工作中,获取更多肯定其社会态度与认同的支持与解释。所以,对于态度积极的社工者来说,试点工作本身更深化了对自我的肯定与认识。
8 q }- S {. M4 |. x" d% e: f' `“社工人眼中的试点工作”,是一系列基于工作经验的自我身份认同表述。试点工作实践经验本身通过对自我意义概念的定义,专业认同感的增强,专业工作的进一步了解与获取支持信息增加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身份认同。这种基于工作经验的身份认同感知是积极的,能增强试点工作中的工作者作为社工的社会认同。 w. b+ [: s% k6 }/ ^. d' E: C5 S
2 V0 o! J& b6 y
8 c% B' v! x2 W2. 基于社会评价的自我身份感知
+ R* o! \ l+ `: R社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对于这些新事物,人们会怎样看呢?人们了解这件事情吗?[4]不同背景的人观点又呈现怎样的差异呢?人们的这些观念和看法又是怎样影响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建立在社会公认成就之上的社工的社会认同,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我们可以听到试点中对工作及社会工作者的肯定,但是,我们也看到人们对社工角色的不清晰与社工对现有制度认同的失衡。建立社工身份认同过程,才刚刚开始。基于社会评价的自我身份感知对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 S7 C2 F4 N+ j8 s5 g) r% C: }" ]⑴试点中的不同声音
, Y$ l8 }# \" M# N/ ?对于社工与试点工作,不同的人由于背景与对社工认识程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应该肯定,对于接触过社工工作的人来说,评价大多是肯定的。而存在误解与不信任的大多是没有接触到社会工作的群体。但这些声音无疑对社工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5 x6 f) z! F5 _3 ]9 D' H1)青少年9 r1 z! J" N$ ~; {% r
① 赤岗中学社工室,初二女生,“她们比较会了解我们内心的想法”
+ \& G5 P# i$ g+ @& {小女孩到社工室是为同学拿兴趣班报名表的。她告诉我们社工姐姐给他们免费办的兴趣班在这里很受欢迎。但除此之外,她就不清楚社工姐姐在这里还举行什么活动了。但在社工姐姐刚过来的那两天,有些班的同学“都是一峰窝来的”。. _4 R$ \7 ^9 L) |1 ?
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她说她会过来跟社工姐姐聊天。尤其是生活上的。“他们跟老师不同。她们比较愿意了解我们内心的想法,而老师呢,就是每天叫我们努力学习。老师最常说的就是要努力学习。因为大家年龄差不多,所以比较容易沟通,社工跟我们可以聊得来嘛。”最后问她对社工姐姐的工作是否满意时,她很满意的点了一下头。0 Z" Z" Q, u! Z1 d
小女孩的话可以代表试点中对社工工作的肯定意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社工有接触的孩子都欢迎社工的到来,对社工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以看出社工通过他们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试点上已经赢得了一部分的信任与认同。
! b$ H% Q( t0 I9 W/ y8 u' t" }② 赤岗中学小卖部旁, 一群学生(7人),“他们有什么活动让我们参加?”
! ]" M& V0 U# o; [* W在学校小卖部前有一群学生正在轻松的聊天,我们便跟他们聊了起来。孩子们都对社工这个话题非常活跃,而且也知道学校有社工驻点。当问及有没有参加社工举办的活动时,他们疑惑地问,“他们有什么活动让我们参加啊?老师没有告诉我。”只有一个女生举手说自己有一点点了解。“是真的,上次随机抽到的,就过去玩了。”0 e3 P/ \' Z8 H+ {- m1 `
孩子们都承认自己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困难,但在他们眼中,社工很少主动跟他们沟通。他们希望参加活动,却不知道有什么活动可以参加。# L$ ?) ]+ r* n7 K2 K' x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对社工的到来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由于社工试点未全面开展工作,孩子缺乏与社工交流的途径,从而缺乏对社工的认识。孩子对社工的信任也没有完全建立,这就导致了对社工较低的认同。
1 t9 p0 W% S/ `5 \③ 广州第六中学门前,高中生,“没有听说过青少年社工”
- t& K2 _5 \5 e第六中学与试点活动中心和试点中学相隔不远,但是情况却大不相同。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的对话中看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青少年对此的相关看法。 t ^9 U6 b" s0 B
当问及有没有听说过海珠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试点时,得到的都是“没有”,“没有听说过”和“不知道”。社工是怎样的呢?“社工应该就是那些在老人院孤儿院进行义务工作的人”,“ 社工就是那些心灵热线一类的”,“帮老人洗衣服搞卫生,做饭,背着那条带子在地铁站的工作的,不用收钱的那种”。当我们解释说,社工可以更好地分享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他们都感到很怀疑。“我觉得没必要啊。我不觉得有什么地方能让他们介入”,“自己可以调解的,找好朋友解决就行了”, “他们可能可以帮助处理师生关系,友情呀,人际关系方面的。”
. ^2 M$ E; {( N2 B4 h3 y5 K4 l从这次简短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工,一个在大陆新兴的行业,人们缺乏认识。不了解其工作范围,对社工本身也存在很大的误解与怀疑。这无疑是对社工身份认同产生消极影响的。9 Q/ d- G2 Z3 j, U4 }; h
2)学校! E: ~9 t$ Y% J u0 d5 _
① 陈主任,女,广州赤岗中学教导处主任 “我们对社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 c+ g' } E/ H/ s7 w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很盼望这样一个计划的实施的。因为我们学校里面就一直在讲,教育要三维一体,就是说,家庭啊,社会啊,然后学校啊,形成一个合力。我们觉得他们会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很好桥梁。因为,他们社工毕竟比较青春,比较有热情,他们也很有亲和力,跟学生之间的沟通比较好,他们的思维也比较活跃。所以我们对社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 k, a& z8 L, O$ X( l9 f+ c" ?社工才进入学校一个月,是否能够如预期那样取得好的效果,她持观望态度。“具体的效果,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结论。觉得还是要到一个学期以后,一个阶段结束完了之后,我们再去比较,把这个试验班与未试验班进行一个比较,到时候我们才会有一个完整的(结论)。”但总的来说,她对于社工这一个月的试点工作是比较满意的。
2 R7 H4 J h6 C& l- _3 U# S陈主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于社工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用她的话,”社工的工作就是跟黑社会抢夺青少年”,因此无论是开展兴趣班,还是举办活动,这些只是一个形式,最后的目的就是让青少年能够健康的成长。尽管如此,对于我国的这个新兴行业,她还是保持观望态度,直到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G Z: Z, J1 X$ Z
3)家长) y! F% l0 j, R( s0 c! y9 [
① 社区家长,女,“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 J6 } a4 O; d6 t. A
她在赤岗社区活动中心工作。我们刚过去跟她聊天的时,她仿佛还不知道隔壁要开展的是青少年的相关活动。“哦,原来他们是过来搞活动的呀。”
- G# R: b- J7 J9 l3 G8 T- n' u5 g她家中也有一个正读初二的女儿。当她大概了解了情况后问她会不会让孩子也多过来参加活动时,她说,“来这边也好啊,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啦。但是,还得看她愿不愿意来咯。”: y3 }3 l) T# O4 W
从这位家长的话中可以看到,社工的开展的工作还缺乏宣传,一般的市民并不清楚。他们对社工开展活动的目的产生误解,认为社工就是义务教孩子兴趣的,孩子找社工也是为了学习到多一点东西。
! z5 H6 f0 h) y1 d⑵ 对社工的误解与发展困境, o/ k! K1 r" I) J0 k
从上文可以看到社会对社工的种种评价。那么,社工感知到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这工作的过程中,社会上存在着怎样的误解,社工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困境?这种基于社会评价的自我感知又怎样对社工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b' S7 v) B7 n! `
0 D4 ?8 T1 F! V9 l/ l. \
1)社工角色的不清
8 F) o" I* @# W- T8 l% ^0 t) S& Q) J0 @& H* ?+ b( i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试点工作中,许多社工都感知到他人对社工角色的不清。[5]大众对于“社工”这个新概念角色的理解往往存在误区:由于部分工作性质相似,被理解为“志愿者”,“义工”,“心理咨询师”;由于部分工作场所相同,被误认为“老师”,“街道或居委会工作人员”。而且,由于角色的不清晰,对于他们开展的活动的了解也是非常模糊的。这些都对社工身份认同是产生消极影响的。
; s# W) O; X. W9 W( Y$ Z" N① 小A,女,大二,绿翠中学助理社工,“我们不是老师,也不是心理咨询师”
7 K4 F7 Z3 X. p6 m9 x" n“我们经常被误解为心理辅导咨询师,一开始班主任就把他们班需要心理辅导的同学的名单给我们,还跟我们交代要特别关注他们。而且学生都把我们当成了老师。他们认为,不穿校服的就应该是老师。我们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向他们解释,澄清我们社工的身份。”7 V7 o1 o0 l* C6 r7 Z) T. h
② 阿远, 男,大三,街道活动中心助理社工,“我们不是居委的,我们也不是义工”6 @8 Z! D0 ?/ i9 [) S# V( s0 e
“很多会认为我们是居委,我们去敲门做访问的时候,要解释我们是社会工作的,社工是什么也先大概解释一下。他们都没有听过。他们一般把我们堪称是街道办事处的人。而且很多人认为我们是义工,做一些免费的活动。都把我们和义工混为一体,虽然我们强调我们和义工是不同的。”
/ \' \+ s; Y% j9 O. a③ 小C,女,大二,赤岗中学助理社工,“我们不是处理问题学生”9 d3 S! A0 `& c: Q( d
很多人都认为青少年社工主要针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当我们表达这个想法时,小C说,“这绝对是误解。其实每个青少年都是有需要。每个人不是都有心理问题,即使你们不开心啊,也是可以跟我们聊的。我们现在最大的误解就是他们认为我们一定要处理一些问题学生。或者是在他们心目中的偏常学生。其实他们对偏常学生的理解也不太正确,还不一定(他们认为的偏常学生不一定就真的有问题)。" z; C: V% p# X* ]# j s
④ 小娜,女,大二,绿翠中学助理社工,“我们不是添乱的”
" V' C+ c3 |7 ~& I' ^“不同学校情况不一样,我们平时开展活动教导处主任也不是很满意的。这次我们又要过去开展活动,人也比较多,你们过去不是很好。”当我们想去跟他们一起到绿翠中学学校采访时,她这样回答道。
- \8 y4 v3 e( c- C' z0 S“国家的政策很好,上面下达搞试点。只是下面不是很配合。有些老师认为我们是‘添乱’。他们会认为我们打乱了他们的工作计划和教学进度。学校的校长支持的话就很容易开展工作。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都是依赖于行政命令吧。我们不被理解。校领导支持我们活动的话,我想老师也会更加配合。”
$ D" S& p4 J! q% S9 v$ q* j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对社会对社工及其工作的消极看法。在上文的赤岗中学中,由于上级行政的理解与支持,相关的工作还是得到比较顺利的开展。但是对与绿翠中学来说,工作的开展显得更有挑战性。由于学校本身把社工开展活动的活动定义为“添乱”,这使得社工在感知他人的消极看法时,可能会措伤自身认同的积极性。
. X. v- ~( @) i1 j. |5 U2)制度认同失衡& b5 w: m: V" s4 P, F/ b
社工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建立与相关教育体系是带有期望的。但国家现有的制度不全与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完善却导致了社工在制度认同上的失衡。
9 _+ c) j+ O$ u$ A①小浩,男,大二,街道活动中心助理社工,“政府关系要界定,考研制度和我们不符””
" c2 Y F8 ?% I, j& R6 J: L“些困难是长久的困难,就是和政府关系的界定问题,政府那边习惯了我们是他们的一个领导机构,但是我们开展活动需要独立的,不能是上下级的关系。”
8 U3 o) G3 j( G# b8 R在谈话中,他还提到了中大有现这次一样比较多的实习机会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个困境,“国内的考研制度和我们结合不过来,国内考研要靠大三大四拼命读书,但我们需要很多时间去实习,我们目前的一个困境就是考研考不上,我们中大的社工是外省二本学校的同学都很有可能考到中大的社工研究生,但是我们自己的学生考不上。”
9 M! v! }4 D+ V0 O% _我们看到,中国社工的发展是属于“政府带动型”的,社会工作由于资源的不足,缺乏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使得社会工作对政府非常依赖。但作为学科与专业本身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它又需要自身发展的空间。这导致它必须用长时间协调好与政府的关系。同时,社工专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也是不完善的,例如在社工专业的学生中就出现了实习与考研的矛盾。考研制度并不完全适应现阶段社工教育在中国发展要求。这种处理政府关系的任务与考研制度的不符使得在制度上,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会因期望与现实的差异而出现失衡。
( e. ?7 ^# F: P4 W- v
! [+ t+ V2 t7 x1 i% u/ s" g② 胡主任,男,香港注册社工,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
% H; W- H# f3 M( a+ J当谈到在这次试点当中遇到的问题时,他简单的说,是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开展这个工作需要很多专业人员。而现在,很多都只是我们的学生在开展义务活动[6]。钱的问题,很明显。就算是一个活动的场所,在广州这种地方,也是不容易。”他更关注的是国家社工的专业发展政策。他认为,试点工作以及日后的工作要开展得更好,社工就要有建立一套职业制度和薪酬制度。要有明确的社会制度岗位支持和人事编制的保证。
9 ^* ~; y: `0 a* I+ o: L
) J+ m; [ Z" s$ h0 Y8 D9 [我们看到,作为社工的“领头人”,胡主任更多地从宏观的层面看待社工事业的发展。社工对政府的制度建立是带有期望的。他们希望国家可以尽快地完善各种制度保证。但社工事业刚起步的阶段,国家对社工的相关制度建立也未能完善。国家现有的制度不全就导致了社工在制度层面身份认同的一定失衡。
; }8 K# d5 f3 D2 p5 U2 t
, e [, d- L! W. u6 ^
0 A ^7 J+ d/ i& p, |
3 j/ x; \& o0 S& t1 l d在开展的试点工作中,社工有一套基于社会评价的自我身份感知。他们通过对试点中不同声音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他人对社工角色不清与制度上失衡的认知。从“对社工的误解与发展的困境”中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角色不清一直持续下去,一直存在对社工职业服务对象和范围的混淆,就会限制社工角色优势的发挥。最终可能导致角色失败。在感知他人的各种看法与国家制度中,由于他人存在的角色不清与制度的三重失衡,可能会导致社工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
! H% Y) q2 E3 c( O% h. Q0 X! w& u' }0 j1 |$ m) o$ x2 F- a
3. 基于专业发展的自我身份归属: _5 i4 {* r; m4 @
社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在普通人的眼里,可能是个模糊甚至陌生的概念。但作为这批在试点当中工作的社工来说,尽管有困难,有不理解,但是,他们仍然选择带着希望,坚持前行。用实际的工作与努力宣传社工事业。他们紧紧把握试点作为社工发展的机遇,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专业身份的归属。) n- {$ I6 v, [% b; O
% }: ` _) r/ j3 o
1)未来的行动方向
7 Z3 J$ G- M3 n; s$ z
& O# W' d, E. t: ~9 X9 S. r针对试点工作的要求与对社工事业发展的机遇,社工基于专业发展的未来行动是积极的。在未来行动中,社工们的主要采取两种方式的宣传增加社会的认同:一是主动的去接触案主,积极主动的和他们交流沟通,通过实际的外展工作来宣传;二是协助政府的宣传。政府拨出宣传经费,社工做宣传栏。7 Y( c; v! D, L
' e6 w: {9 I+ v3 q1 G
① “主动地接触”
4 M% y/ p4 r# ?8 @' P小B:“我们要主动去接触,而不是被动接受。因为现在我们都是被动接受,等他们来找我们,我们很少出去找。学生也不是不来找我们,只是总固定那一部分人。我们要拓展一下。”$ @% A& x/ L$ g9 |# F# s! c" h
小娜:“继续用我们的行动证明吧。主动让老师和同学们多理解。我们试点期间的工作重点是宣传推广社工,而不是个案辅导。慢慢发展吧。毕竟是一个新的专业。”
2 U p7 Y; n/ }* f! z胡主任:“我经常教育学生要做外展[7]。做外展就是要主动地融入学生。就像这次的工作,我叫他们在课间的时候就主动跟他们聊天,他们打球的时候跟他们一起打球,这样才能获取学生的信任。跟学生混熟了,才能让他们慢慢知道社工是什么东西。平日就要发现问题和获取信任。”* k8 M5 a$ U7 R% C& v3 C
②“一边工作一边宣传”
* r$ x: ~( t7 u2 I/ P9 a o小A:“一边工作一边宣传社工咯。至少在之前,那个学校没有多少人知道有社工这个专业课,这个是干什么的。现在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而且以前那些学生一开始来到都会叫我们两个老师,现在一些人都转叫我们社工,而不会叫我们老师了。”
4 h3 r4 P6 E6 n9 w L阿远:“宣传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首要的。首先要宣传,要大家都听过,听说过这个名词。熟悉就是深一层了。”
0 N5 @! ?# }: \$ D4 F, ?3 y小浩:“现在开展工作,有两项任务。一是要把社工推介出去,另一方面是展开我们的服务。基本上要通过你的实际活动,把别人吸引过来。我们现在做很多不是社工的事情,就像兴趣班,其实是在那里宣传。市委也给我们弄了宣传栏,在试点,我们会把我们做事的原则,开展的活动放上去做宣传,现在基本上是以活动来做宣传。”6 C2 k I. O) W j" q" d! E2 j
2)未来的职业归属+ J+ [* Z( {1 }/ z0 h+ p7 `5 \" H
通过在试点的实际工作,增强了他们基于专业发展的自我身份归属。在未来的职业归属中,他们找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定位。+ Y; @6 R/ W; T, {
①“毕业会继续当社工”$ c0 q% |% |' ?6 }
小C:“毕业后,我们会继续当社工的。不过可能不选择学校社工了。想在其他领域尝试一下。”
7 V2 x4 S6 a6 Q/ c! t1 ]1 q) o小B:“会的呀。可以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份与社工相关的工作的。我们很多师兄师姐都找到了。我也会继续在这个领域发展的。”8 K, f: t7 w3 B/ ?$ B9 w
小A:“肯定会继续当社工的。自己慢慢喜欢上这个专业啦。”
, _* g8 {% P2 n( z8 A( }0 D②“在社工相关领域发展”8 c/ v1 |6 r2 i& [; n2 h! g7 M
小浩:“国家的政策和社工发展的形势虽然都很好,但是,对于自己今后是否会从事社工的行业,自己也不能确定。因为,毕竟,社工的工资低了一些。不过,肯定的是我会从事与社工相关的行业。应该会是社会事务领域发展我自己也在不断调整,倒是没有想过完完全全做一个前线的社工,但是我想好好学好专业知识,多实践,通过考研希望自己在学校或在社工的管理层发展。”
3 J2 }/ C: P/ a. h阿远:“刚入大学的时候对社工是不喜欢的,还想转专业。学了之后觉得社工也是挺有意思的,做的东西比较新鲜,每天面对不同的对象,所以不会太枯燥,要不断的有新鲜感不断的有激情才可以做社工。大学毕业以后会做社工的,但如果没有提升的前途,做几年之后就不可能再做下去了。”
; F, w" u% N' D, M: ?- Z
4 O* T! B; n5 Q" i$ q基于专业发展的角度,我们看到,试点当中工作人员未来的身份归属是属于社工专业领域的。对于试点服务未来的发展,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与行动。更可喜的是,社工们都表示将来会从事社工或与其相关的工作。虽然对未来还存在着现实的考虑调整,但现阶段总的来说是有较明确的专业归属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专业发展的明确的自我身份归属增强了社工的身份认同。/ W" }) z' J7 a4 S# O
* [: s/ ^4 o& P4 c; C \) U3 d) T9 r m
, f; r( P; b- U I: K3 g% o' M1 B# l四.若干建议
8 t1 E% H$ b/ L6 e+ b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工在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试点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认同呈现以下状况:基于在试点工作当中的经验,他们增强了自我的身份认同,这是通过对自我意义概念的定义,专业认同感的增强,专业工作的进一步了解与获取支持信息发挥作用;而基于社会评价的自我身份感知,他们通过对试点中不同声音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他人对社工角色不清与制度上失衡的认知,这可能会导致社工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也应该肯定试点工作已慢慢通过社工的实际行动获得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并且社工基于专业的发展,对未来有了较明确的专业归属,这对社工的身份认同是发挥积极作用的。
& t, U- D% g2 `* w g但这也不能忽略整体上社工专业学生较低的专业认同的情况。很多社工专业学生都不想做社工,对于职业身份认同不高,对社工工作的认知也不够。目前我国的社工中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很少,而香港的社会工作系毕业生95%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同时拥有社工系的高校也并不多,而且往往都是冷门的专业,而在香港社工系却是高校报考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调查中,我们也窥视到大众对于社工及其开展的相关工作的不了解与不信任。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社工身份的认同度还是较低的。毕竟,“社工”在中国大陆还是一个新生的群体和概念,暂时的宣传不足、工作岗位不明,政策制度不到位影响了社工身份认同度的提高。' ^1 Q7 Z% }/ A6 f2 [
因此,根据我们的调查走访,提出几条建议,希望以此能够使社工的身份认同度得到提高,进而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稳定社会、与民排忧解困的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m3 E) B* T: v
⑴ 基于工作经验考虑,使社工实践现实化、本土化 j7 D" K) g) g$ _. O0 W5 G
当前,我国社工的实践阵地还比较少的。许多可以挖掘的社工需求还没得到满足。所以,我们要和当地的社会背景、社会情况以及面临的社会问题紧密结合。探索属于中国的社工运作模式。如继续拓展试点以及开展进一步的实践工作。此外,还需要通过工作的不断推进、不断总结、不断本土化,在实践的成果中,提高社工的身份认同。
1 \; f" n- j. r/ {⑵ 基于社会评价不一,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扩大社会认知
+ I# R6 P8 R. w/ A2 k1 E$ C扩大社工的社会认知,才能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者身份的认同度。通过报纸媒体进行社工专题报道、在试点学校与社区开展有影响了的活动,建立社区社工宣传专栏、举办社区论坛等方式,使社会各方充分认识社会工作。对专业社工、工作方法和服务范围也要有更多的了解。在公众的普遍理解与参与中,获得社工较高的身份认同。 3 f/ y4 k/ I0 `* p
- v: p% v3 N3 S4 E( o2 P4 L
⑶基于专业发展要求,制定配套政策,推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进程, Z6 k! j0 Y& u( K' o9 i1 s
加大力度推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进程,尽快出台职业社工配套政策,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职业体系,确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对社会工作者注册管理、职业岗位设定、专职社工队伍结构比例、行业准入标准、考核晋升、奖惩标准、工资福利、教育培训等方面加以规范。积极推进相关部门的社工岗位设置,从促进社工专业发展入手,增强社工的身份认同。 " I9 M9 a; m* G, \( `
6 W2 v* r2 `! O6 {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Social worker,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简单地说就是经过了专业的培训用专业的技巧为他人服务,是一个职业。
5 G! {( H- B5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克服困难,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 s1 ?5 R( l$ `! \4 }3 W+ Y5 N9 a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说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也预示着我国社会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临。) I0 @: Z/ N! ]! Q" _" y% ?6 ]1 s
9 K# P- l0 j8 Q2 H' j" H: w
据2007年11月21日《信息时报》称,在对试点中学的采访中,超过九成的学生并不了解“驻校社工”。! B3 x! U4 d" K2 T P; e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f. {6 i4 l1 H, H7 k- S
现已有广大和广商社工专业的同学以专业实习的形式参加
5 e+ f+ {& x* C: W" {6 D/ e! C外展社会工作是一套有系统的服务模式,透过有社会工作者主动到青少年经常流连和聚集的地方,识别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然后与他们保持紧密之接触,透过提供辅导、资料、教育性/训练性/康乐性活动及转介服务,使这些青少年身心得到均衡发展,发挥潜能及预防不良影响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