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务:“有为”自然“有位”
* [* x( s& Z% a# _( l' N3 E. ]& J
2011年,广州做出全面推进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部署,此后,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深入到广州各街道、社区。3年过去了,记者走访发现,新入职的90后社工处于“收入不高不低,前途似有似无”的尴尬处境,不少人考虑“改行”或者“跳槽”。 5 k: Q0 m( ~! P
社工被认为是以专业、柔性的方式,帮扶处于困境中的社会成员,借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的一个群体。从这个视角切入,社工就是一种政府和公众之间的黏合剂,或者说是缓冲地带。在香港,500~1000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社工,社工服务涵盖教育、社会福利、文化及康体、医疗等,俨然成为公共服务的航空母舰。
2 D. Z2 \" ] c0 O
作为舶来品,“社工”早在20多年前就进入了中国。1987年,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民政部、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的确认。如今,我国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数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2010年5月,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六类人才队伍之一。应该说,社工职业前景是美好的。由于引进时间不长,本土化之路难免磕磕碰碰。投射在社工身上,社会认知程度低、物质待遇不理想、社会地位不高、发展和提升空间不大,是困扰社工的几大阴影。
n7 y/ Q. e3 J0 ]2 D* d
若以全面推进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算起,广州推行社工服务只有短短3年,仍属试验、探索阶段,种种不足,在所难免,无法与运行机制成熟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作为入行的年轻人,对此要有正确认识与良好心态。社工是一个朝阳职业,随着“政社分开”向纵深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契约化是大势所趋,作为承接公共服务外包的社工行业,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潜力(仅居家养老服务,未来就是一块大蛋糕)。社工是新事物、新职业,从业者不妨将眼光放长点,对困难看淡一些,多点耐心、多些坚守。有为自然有位,只要用心做好一件事,自然就有好回报,很多时候影响事业发展的不是“坏职业”,而坏心态。
$ B) P# x9 ^' ~4 _5 ]
同时,社工也需要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适。社工的职业特点决定,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义工或志愿者,而是与律师、会计师一样的专业人才,一样拿着报酬工作,但又不是普通职业。专业之上,社工还必须具备超乎一般职业的价值观(利他主义、人的价值与尊严等)和特殊专业伦理(承诺、尊重、保密、个别化等)。正如一位资深社工所言,“做社工凭的是一腔热血,是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考虑怎么挣钱是做不好的,做这一行也挣不了大钱”。也就是说,干社工得有一种服务社群的利他主义精神,否则还真干不好、干不了。 5 @; d9 A. \; `! [- x
作为公共服务购买方,想让社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对专业人才有吸引力的职业,光有说教是不够的,稳定的、体面的收入必不可少,物质保障是职业声望、社会地位不可或缺的前提。无论是采取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买一卖,还是多条腿走路,“输血”、“造血”并举,改变社工待遇偏低现状都是必要的。经济保障之外,再谈其他方面的满足——如社工的自我实现,才有基础。 + v' Q+ U' ~% Y
- f3 [* F; l* }! b6 `( T)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