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专业能力与小组活动成效
+ y" a1 J! W" |* k来源 中国社会报 作者 张艳荣( A2 f3 _( f% f6 `, p
2 [- T. M# ^6 A9 f8 D9 P
小组是社会工作最自然、真实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却常常因为社工专业技巧的不足,导致小组工作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在从事社会工作服务四年多的时间里,笔者通过观察,总结出了社工带领的小组活动开展不成功的几种现象,并对此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进建议。 : F; ~/ v: Y" W; q( ?& _7 _ W5 ]
小组开展中的几个不良现象 / w0 Z! K/ G8 e
小组活动设计重游戏轻分享。目前很多小组活动使游戏成了主角,大多数小组经常开展简单、重复的游戏。此外,很多小组工作人员简单地把组员的开心当成了小组目标的达成和小组服务成效的表现,却没有引导组员分享游戏的意义,使小组的实际功能在组员身上大打折扣。 小组组员以招募为主,缺乏甄选,容易忽略实际需求。由于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低,小组工作并未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认可,导致小组组员的招募困难重重,进而使一些社工以招募到组员为目标,忽视了组员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甚至一些社工在招募组员时采取游说的方式,招募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组员来小组体验,这就直接造成了小组人员的不稳定与小组成效的降低。 ( P- ^3 D8 w; J
对小组活动的宣传重内容,轻目标。关于小组的类型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标准。实际服务中,社工开展的小组大多以“兴趣小组”为主,但工作人员在宣传时,大多以宣传小组活动的内容为主,经常忽略对小组目标的说明,使组员在整个小组过程中过多关注小组内容,不清楚小组目标,形成整个小组目标只有工作人员一人在努力完成的局面。
/ v# k6 w1 c& b/ S% @组员之间、组员和社工之间熟悉度过高,影响小组进程。组员的招募若缺乏甄选,可能造成组员之间熟悉度高,进而导致小组进程延迟甚至讨论话题跑偏、起哄等现象。而此时,由于工作人员和组员之间比较熟悉,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专业权威性,无法控制小组进程。上述情况在青少年小组中尤为明显。 - K8 B5 v: R: C e, Z1 |
小组工作者重“完成”,轻“反思”,小组技巧提升的后劲不足。一些工作人员重视指标的完成,对小组开展后的成效反思却不屑一顾。尤其是小组结束后,撰写的总结资料和小组记录中大多为描述、概括性语言,往往很少阐述自身在小组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对工作人员后续的改善并无很大意义。加之往往同一类型的小组在一年中最多开展1-2次活动,长时间的间隔也让他们忽略甚至放弃了自身的成长。
9 X) l7 M4 z3 p) r# I+ [2 Q- l上述问题并非个案,而是社会工作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除了社工自身能力和态度的原因外,行业协会、机构主管、社工督导等都负有重要责任。 6 k# ^4 H7 D' Z- p/ }8 M( V8 P
反思与建议
0 r4 n1 c3 x3 p% I/ H- _第一,地方社工行业协会应适时推出系列性的一线社工能力提升基础性培训。从行业整体的需求程度出发,行业协会可强制要求非注册社工(目前在行业内并非少数)或入职不足一年的社工参加上述培训,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业。 8 j* W3 M, C3 g% z! y9 A# ?+ q
第二,社工机构在选聘人才时应更加注重应聘者对行业的认同,而不宜降低选用标准。此外,虽然很多社工机构都设置了岗前培训,但关于三大手法的培训尚未成体系。社工机构应将社工行业组织主办的培训与机构自身的培训链接起来,将其作为机构培训体系的一部分,督导、督导助理则要将机构的培训与社工个人成长计划相结合,协助一线社工甄选培训。
% S9 q( \2 w, ` b1 V4 N C第三,现在有很多新入职的社工无理论基础、无实务经验、无工作经历,以致专业督导的服务成效无从谈起。所以,督导和督导助理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带领新社工去观摩优秀社工的服务开展情况,以使其积累理论和实务经验,而不应该急于让新入职的一线社工立即投入到服务中。 0 z; g5 }8 D0 ~: L- D# N
社工能力不足,使服务对象、相关部门不认可专业服务,以及对服务成效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仅从小组工作来看,社工在服务开展中已存在诸多问题,行业协会、机构及督导应考虑如何形成多方合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使一线社工的专业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 d% E" X. m- A G. v+ ]- g0 F
& G+ n/ U) G+ x& ], R%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