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中国:中国社会工作简史初探 9 W: s1 V7 t$ ^% {7 k
来源:社工中国网 ; s- a. F4 y3 I3 u# b( ?. q1 l- @
[摘要] 西方社会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是伴随着清末封建制度的改革和西学东渐的过程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与此同时,在社会学自身和西方各种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下,专业社会工作思想也已渐入中国。到民国时期,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教育与实践呈现出格外发达的态势。今天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的同时,对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传入与发展的回顾对于今后我国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这里,笔者试图简略梳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从其传入、起步、发展、中断、重建的发展历史,为今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借鉴。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发展史 教育 中国 我国社会工作的思想自古有之,孔子所提出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墨子的“富民”思想;以及随后的保息六政、九惠之教,仓储、赈济、施粥、疏遗居养的民间慈善事业的兴起,均是我国社会工作福利思想的范畴之中,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则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本文试图简单梳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为今后我国社会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 一、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清末民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崩溃和新的社会形态逐步建立的探索过渡时期。这时,一批有识之士先后认识到,当时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故”,面对“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要改变当时的窘况,就必须改革原有的儒家“以和为贵”、“以平治国”的政治理念,想改变当务之急,就必须效仿西方,实行改革,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以强吾国。同时伴随着西学东渐和一些“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的进程,西方的社会学随之传入中国。 在受到西方社会学思想和西方福利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思想家认为当时中国之贫困在于实业不兴,致使人民疾苦众多,加之连年战事,民不聊生。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振兴实业、救济贫困,同时使人民自觉地加入实业建设中。当时西方的救济方式为“凡街市乞丐、无业游民,收入院中,教以浅近手艺,至艺成足以自养而后令去。不徒养之,而又教之。盖养之时,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随着思想家和西学的实践者的呼吁,中国传统的“以养为主”的济贫方式逐步被西方式的“兼筹养教”济贫方式所取代,帮助贫苦者“饱暖一时”,同时“教以技艺”使其自谋职业而生。随后,光绪八年(188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创设广仁堂,将“兼筹养教”的思想加以实践,使贫困者“年长业成,自谋衣食”。之后,清朝政府又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2]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专业服务活动,它帮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度过困难时期,同时帮助他们学习自行解决今后的生活、精神方面的问题的能力。而在清末所产生的救济思想和救济方式正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基本的价值理念。伴随着这种思想和价值的推动,在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得以发展,并成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渊源。 二、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社会学的传入和社会工作思想的形成,我国在20世纪初期逐步建立了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也渐渐发展起来。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最早是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开始的,社会学专业的开设最早也是在教会大学。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由美国教师主讲,采用其原版教材作为专业教科书。上海沪江大学于1913年创立社会学系,成为中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社会学系。这样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慢慢建立和发展起来。当时,最早进行社会工作研究的中国学者当首推朱友渔,朱友渔于191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兼职教授,在任职期间对社会工作进行介绍和推广。但是,朱友渔对中国社会工作的贡献也就仅仅局限在当时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原理的介绍,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和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活动。 而中国的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是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22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步济时先生出任社会学系主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之初就以培养专门的社会服务人才为己任,讲授课程也着重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调查等。1925年,社会学系改称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研究范畴也仅重视理论的应用方向,开设“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行政”、“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课程,培养了一批出色的社会福利工作者,这样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正式开始。1926年,许仕廉在步济时之后出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倡导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应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他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更加注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工作。许仕廉在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期间带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于1928年在清河镇设立社区社会工作实验室,由杨开道进行指导与研究,推动着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在燕京大学社会工作教育起步之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苏州东吴大学、教育行政学院,杭州的之江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学院,山东齐鲁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等先后或成立社会福利行政系、社会行政系,或开设社会工作方向等课程。这些大学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社会服务人才,为当时贫困和战争的救济与救援工作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贡献。1948年,南京金陵大学社会福利行政系,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成为当时也是中国仅有的社会工作系。这样,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作的实践也不断进行。当时的社会工作服务与实践主要以农村社区工作为主,以个案社会工作为辅进行开展。在社区工作的实践方面,乡村建设运动是比较著名又有较大影响的运动,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李景汉等一批学者以社会工作教育为中心,希望通过知识分子下乡,开展平民教育,以少数知识分子唤起多数民众的自觉,改造乡村社区,推动乡村建设。如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平民教育,旨在把农村中的贫、愚、私、弱四种病症转为富、智、公、强。陶行知等创办的南京乡村师范学校及以后的江苏宝山师范学校,均主张以学校为中心改造乡村社区。梁漱溟等所创立的河南村治学院及以后山东邹平实验区以恢复民族信心,重视农民教育,用乡村自救运动来引发社会变迁。此种种实践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先河。在个案社会工作方面,1918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宗教与社会服务部”,开展医疗个案工作。1925年,燕京大学在北京协和医院又设立个案社会工作实习基地,推动个案工作的发展。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慈善组织所从事的济贫和定向福利工作也推动着社会工作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民国期间,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在逐步探索与发展之后开展的有声有色,为今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国初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大致如下: “在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就业安置和社会改造等社会工作。由于战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逃离大陆前夕的蓄意破坏,大批工厂倒闭或停工停产,银行停业,商业萧条,大批工人和职员失业。据统计,1950年全国就有失业职工150万人。他们生活无来源急待救济和就业。国民党的数百万军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数百万人成了俘虏,另有数百万人则流落全国大小城市,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诸多问题,急待收容遣送和妥善安置。此外,在全国城镇中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地痞、流氓、娟妓、吸食鸦片的烟民等社会渣子。建国初期,这批人到处泛滥,危害社会治安,败坏社会风气。不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就不可能顺利地建设新中国。党和人民政府采取认真负责、区别对待、改造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造性的社会工作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对流氓头子、乞丐填头、妓院老鸭、人口及烟毒贩子等首恶分子,采取严厉打击与制裁,对于一般的流氓、乞丐、娟妓、吸毒者、算命卜卦者则给予收容与教养,以教育改造为主,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社会救济,给予治病与戒毒治疗,组织学习生产技艺,安置就业或遣送回籍。党和人民政府在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同时,还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许多慈善机构和救济福利团体,进行了按管和改造。这样,到1953年初,上述社会问题便基本解决, 新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3] 同时,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为基本出发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不断发展和壮大着。 (三)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中断与重建: 1952年,我国在对资产阶级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进行批判时,作为学科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一同被取消,在随后的将近30年中社会学和社会工作销声匿迹。社会工作教育虽然被取消,但作为实践的社会工作并没有中断,社会工作仍然在共青团、工会、妇联、民政部门中进行并缓慢地发展着。 1979年春天,在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之后,随着思想的发展,中共逐步意识到恢复社会学以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借鉴的重要性。1979年3月15日——18日,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所主持的“社会学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6日上午,胡乔木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代表中共中央为社会学恢复了名誉,社会工作也间接得以恢复。同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4] 同年,以费孝通、雷洁琼、林耀华等著名社会学家为主要倡导者的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并聘请陈翰笙、吴文藻、李景汉、杨开道等老一辈社会学家为顾问,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已经初见端倪。在恢复重建工作中,除了在各级有条件的省市社会科学院中建立社会学研究所外,又在几所重点大学重建社会学系。但由于社会学取消了近30年之久,社会学的学者“断代”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专业的社会学培养师资,这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先后又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区举办社会学长、中、短期培训班,为社会学的教育培养师资力量。同时,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业在培训班中进行。1981年,由费孝通先生主持编写的《社会学概论》一书中,专门增写“社会工作”作为独立的一章,成为我国恢复社会工作教育的开端,这样社会工作逐步有了重建的起色。 在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就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雷洁琼。雷洁琼教授在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不久,就开始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和建设。1980年冬天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期中国社会学讲习班上,凭着早年留学美国的经验和所见所闻以及社会工作素养的灵敏度,雷洁琼教授主讲《社会工作》这门课,也使得社会工作这个名词得以发展与普及。在那时,雷洁琼教授鲜明地指出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专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的社会工作必然会有空前的发展。 1985年,雷洁琼教授又在第一届民政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至此,社会工作被人们不断的提及与重视。 与此同时,中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业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率先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其他院校也相继设立社会工作课程。1986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1987年,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成立。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从此,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得以重新发展。直到今天,我国发展成为有200多家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使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达到了第二次高潮。 三、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总结: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其思想来源于西方福利思想和社会思想的结合,针对我国历史发展状况得以起步和发展。在民国时期,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建立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我国民众的生活状况。虽然,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腐化和连年战事的发生使得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缓慢,但总体来说社会工作还是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建国后,我国以民政部门、共青团、工会、妇联为依托展开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一度中断,随后又重建恢复,使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及其教育又有了跨越性的发展,直到今天专业社会工作已成为国家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必将在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与服务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崔凤,李无苑.社会工作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殷晓清,薛和.当代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6] 董根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轫[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7). [7] 孟晓玉.社工教育——隐遁在岁月中的足迹[J].中国社会学导刊,2008,(9). [8] 李宝库,王青山.社会工作在中国[J].社会工作研究,1994,(1). [9] 王青山.雷洁琼与中国社会工作——为敬贺雷老98华诞而作[J].民主,2003,(11)
7 g) ]+ E6 o- Z4 ]: e' Y% K3 x( H[1] 钟叔河,薛福成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岳麓书社,1985版. [2] 乔志强 《中国近代社会史》 人民出版社,1992版. [3] 李宝库 王青山 社会工作在中国 《社会工作研究》,1994年第一期. [4] 邓小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 s3 b! |- S5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