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流资讯 于 2013-12-11 09:50 编辑
1 z# M( [& T' D9 `: ^' [
, c7 ^3 W( y& p0 ?4 F: W6 U政府购买服务 推动社工发展 2 h3 c0 F$ {' n# e- q6 u$ @$ U
广东社工井喷式增长的原因,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工作。省的文件要求各地市都必须列出一个可以外判服务的清单,并给出购买服务的详细计划。许多地市都出台了购买服务项目目录,以我所到访过的佛山市为例,该市推出了《佛山市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等三套目录。这项工作的进度有快有慢,基本上取决于当地主要官员的决心,以及地方财力的状况。 广州市更主要依托于在全市设立两百多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作为购买社工服务的主要平台。这样的“家综中心”,市要求每个街道办都必须有一个。我到访过广州市的多个家综中心——广州的社区干部习惯上简称为“家综”,面积有大有小,取决于该街道办能在辖区内合适的地方找到多大面积的合适用房。“家综”都是由民政部门作为甲方,代表区财政出资,由招标而得的社工服务机构承包运营,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订制的家庭服务。平均每个“家综”有5-6名社工。广州市的约160家社工机构大多依托于这200多个“家综”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深圳市则是创设了“社区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全市共有622个社区,市社工委的计划是到2015年底实现“社区服务中心”的全覆盖,也就是每个社区要有1个社区服务中心。考虑到相对于广州或上海这样的老城市,深圳的社区普遍偏大,关内每个社区平均2万-4万人,关外则不乏5万-6万人的社区,有的社区则高达10万人,这样的社区规模相当于广州或上海老城区一个街道的规模,因此深圳社区服务中心的设置并不算很密。
0 I+ M9 K! j+ r$ M) B6 v$ c) r 深圳的社区服务中心亦是由区财政出资,区民政局作为甲方,社工机构作为乙方,另外街道办进来作为丙方,签订三方协议,购买社工机构的服务。每个“包”价值为50万元。也就是说,倘若实现全覆盖的话,深圳市各区为此支出的财政资金约为3亿多元。相对于深圳市2013年高达1500多亿的财政支出来说,这个比例也只不过是2%左右,实在只是财政支出的很小一部分。
% X( U7 _$ e5 o% P 逼着政府部门将部分业务外包,采购社会组织的服务,是主政者认识到,政府必须削减自己的全能角色,同时要给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最初的培育奶水。这样的认识是不容易的,同时也很难得到各个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因此推动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政府瘦身,难在放权,或者向社会分权。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大政府形成已久,养成了习惯,什么事情都要抓在自己手里,放权等于革命,革自己的命,难乎哉;二是一些部门,一些官员,权力意味着灰色甚至黑色收入,是可以锱铢计算的利益进帐,砍掉一项,意味着个人每年进帐减少多少万,转出去,怎会愿意。尽管嘴上说的是政治好词、高尚目标,其实内心在算个人黑帐;三是,老是担心外包出去,社会组织能不能做好?责任怎么分担与追究?会不会失控导致混乱?其实你部门自己做时,也没见你做好,自己做不好不要紧,别人做不好天就要塌下来了。 对于第三点,前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精彩的针对性观点。他的大概意思是,你必须让社会组织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否则社会组织永远没法成熟起来,能够承担起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职能。汪洋说,“改革会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 要我说,关键还是第二点,这是真正的难点所在。 就目前而言,广东推动的政府购买服务,各市做的大多还是加法,是增量的部分,没有动到原来各部门的奶酪。因为,倘若动到奶酪,那就意味着政府原来的业务减量,既然工作减量,那么就应该导致政府减人的后果,否则大量业务花钱外包出去,而政府人手和开支没有丝毫减少,那就意味着增量外包事实上增加了财政开支和政府成本,那这改革意义就小了许多。
x# i- o! j! g* V. G 当然也不是没有意义,意义在于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大把的政府钱撒出去,社会组织(比如社工服务机构)仰首饮甘霖,饱餐一顿,倘能藉此强健筋骨、发育身体,获得前行的动力,那也不枉政府花了这么多银子。 : z) Y+ ^1 r) E1 j% \% y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m; }0 I! X" [: l
. `. j$ w! a. K"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