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六大原则 CNSWSP 2013年8月25日 1.聆听
, X0 s% Q: @3 O- X v4 b$ G4 e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 Q- Q1 r; ]( }& K# q, T" @
/ \. h! M& N% [/ k4 _6 i$ j 2.停顿
/ V! g& j9 N3 P. X O- q6 B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懂……」的声音时,就是该暂时停顿一下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了什么情节?」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且产生好奇心。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x那间,发挥同理心,如果没有做这样的停顿,我们可能会在?x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加速。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8 H4 |. u- d% {! K: K; r* K
. g6 A; o/ G4 P' S/ s6 \' E; x& K) _3.当朋友不当英雄 J( F. [" `; N* D1 {* c- {; |
) }8 g+ N3 ~+ S! J4 H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3 X4 b/ H; J% A4 i+ u$ w! Z+ @) S& _+ ]! q2 U! u. [
4.给予安慰
- R i+ i# Y% \( Y$ m, o) ^$ y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4 R2 X) t8 t4 z# @1 J& ]: e
( u) U$ R0 ]) G+ u# b2 V. Q
5.感同身受 # T, K- V( B2 s1 o1 `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 `, {( S, J) Y0 N
* X. I# R2 A) Y$ p. Y! T% [
6.长期守候 $ w" n# D% z7 d5 o+ f4 k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 H# K1 j2 e' _$ d+ G7 b. u, h" w
来源:http://cncasw.blog.163.com/blog/static/169137968201372582747908/
$ O( c6 _9 W: d(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