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31 17:33 编辑 1 |8 R! d4 ^: u* n
6 K2 [8 ?, f7 s* M( ]
备受瞩目的“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 “医务社会工作”是什么工作?跟市民有什么关系呢?杭州会不会出现医务社工呢?) ^* S: e; M B0 v( G$ l* i
浙二整形科胡学庆医生说:“汶川地震的时候,有很多伤员送到我们科室,来了很多大学生陪他们聊天,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这些大学生做的就是“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之一。在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完备时,每个有需要的患者,而不仅仅是灾区来的伤员,都可以得到这样的抚慰。
4 a, k; `# h9 s3 h+ }; S 杭师大教授王毓璈举了另一个例子来说明医务社工的作用,“如果有一个骨科截肢患者,他每天都在很努力地适应假肢,但他学会用假肢活动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到医院的顶楼跳楼自杀了。那这样的治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病人有权利得到自己的社会支持*,回归社会是最终的目的。”2 G0 J. M" ^/ S- s; P/ {( G
王毓璈介绍,在国外,医务社工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型医院都相继设立了社工部。
- H/ [) l0 A9 f8 S& S1 Z+ ]( V 但“很可惜的是,杭州的医务社会工作几乎是空白,没有医院设有社工服务部这样的机构,这与杭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符合的。”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马良教授说。
4 T) Z+ T* i! ?! b- C( T/ T9 W& ?7 D% I 医务社工是什么?0 h, j8 G' `) G1 X2 B" R3 q5 N
医生护士病人没几个人知道
2 O1 y R1 H" l; `, _! X1 Q# C 目前,人们对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的认知程度到底如何?记者采访了10位在医院候诊的病人,10位护士,10位医生。7 I( a- J* S4 w1 ^* ]& v
“是义工吗?不是义工的话,看病已经这么贵了,其他服务肯定还要加钱的吧?”市民大多很困惑。) m) U2 M% `, ~8 o% s
而10位护士中,仅有一位工作十余年的护士长徐双燕表示对医务社会工作有所了解,医务社工“可以对特殊病人做些心理辅导,搞搞活动,提高病人的恢复能力。”
S( S3 U3 u; R3 o: m [ 10位主治级别以上的医生中,有半数表示了解过医务社会工作的运行和工作内容,但是对其概念的理解却是多种多样。
9 y! \) W; _0 a/ r" W/ x5 ^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医院的专业人员还是市民,对医务社会工作概念与服务了解的人并不多。6 e) b& U! ?7 P2 z7 f
从患者的角度而言,关于医务社工简单的说法是:你可以得到更多的免费服务,从就医时到就医后。
2 v' ~! _9 F' b8 K( ?0 \, t) r/ l* v 事实上,上海一家已经实行医务社工制度的医院主页上,介绍社工职能时强调说:由此可见,医务社工在开展工作时,并不是单纯地立足于医院内部的,他必须站在病人的立场全方位地提供包括寻求、获取社会资源在内的各项必要服务。
) \2 L! K+ g% R8 m' \( T! W: v 能否发展?
" ~- f& e$ b# e; T3 B8 C; r I 北京、上海起步较早
) [# u3 D# r ^' u; [ “目前的医学模式已经渐渐从生物学转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综合考量,心理作用的影响必然要影响身体功能。”浙医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蔡巍说。
# A8 n0 G! a g8 q- B) l% }; N 国外一些先进国家早已把医务社会工作列入整个诊疗过程。在美国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生的比例是1∶1。如医生找手术病人谈话,谈的仅仅是技术问题,至于心理安慰、病人需要配合做的事、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等这些医疗技术之外的谈话,全部由医务社会工作者进行。医务社会工作者须充分掌握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把握好谈话尺度,病人和家属就会积极配合治疗,医患矛盾自然会减少。3 q, M+ P( K( f: L2 w9 s! F S" c' b
根据国内目前的医疗现状暂时做不到合理的医务社工的配置,但是并不意味着医务社工的角色就应该是缺失的。马良教授介绍说:“目前国内北京、上海的大型医院中,医务社会工作开始被大家所熟知,有问题找社工也渐渐成为了一种理念,医学和社会工作结合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 p4 [3 y4 ^, g1 X! T+ k 如何发展?
3 ^% s$ E9 `+ P7 t7 i8 B* W, {5 J( g 制度支持和机构保证是障碍
' f* \. Z. H6 g 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刘继同教授认为:我国医疗社会工作发展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医疗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医院的编制问题是阻碍医疗社会工作者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医疗卫生行业除了医、护、药、剂四类专业人士之外,应该给社会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一个合法身份,政府应该帮助社会工作人员等建立合法的制度保护。
# e, `, G) }) w* Y C& R 杭州师范大学王毓璈教授介绍说:“在国外,从事医疗社会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相应的资格证,目前国内已经推出了社会工作的资格考试,勉强可以作为入门的资格证。杭州社会工作专业的开设学校还是比较多的,陆陆续续有了很多社工的毕业生,在人才配置上已经有了起步,学习相关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可以成为医疗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士。”& v2 G* S n2 N, x; Q, v/ G; }
据了解,2007年11月,卫生部承担的卫生*“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和岗位设置政策研究”结题,并发布了《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现状与政策开发研究报告》。( G; x" D/ C+ \6 |9 R1 Y; [& i
该报告还就发展医务社工提出了13条政策性建议。其中卫生*成立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力争用最短时间和最适合中国社会的方式建立医务社工制度;全国所有二级以上的医院均应设立“社会服务部”或“社会工作部”;建立卫生*国家级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技术系列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系列等建议,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我国将加速推进医务社工制度建设。
9 i8 ^9 _/ {5 t 结论
* o8 e0 B- g% o& W! K% E 医务社工在杭州可以有春天
0 j/ \7 x7 _1 ] 去年7月,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近颁布的一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被首次载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据统计,去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首次开考中,杭州市共有2851名符合要求的社会工作从业者报名,共有677人通过。
1 S* ?+ _% \) h8 ], x$ s7 L% q; z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定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但要进入各个领域,还需要相应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只要卫生部门就医疗社工岗位设置等相关问题加紧制定管理办法,医疗社工在杭州就可以有春天了。
1 X& F5 r' G' I; Y4 z5 v 其实杭州医疗界的专家们也考虑过医务社会工作的事情,“早几年,我们对这个行业就有了解,对于医院而言,加强与社会的沟通,把医院的服务展示在大众面前,使工作更*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现在大部分的工作由院办的工作人员在负责。”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赵言正院长表示。
* e' f b z4 U# U2 e 赵言正院长也是省里的政协委员,他认为,“政府有计划,医院有意愿,就可以成立这样的部门,只是其中牵扯到的编制、成本、联络的问题,只要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在杭州发展医务社工也是可行的,这样一来,医院的办事效率会有大大的提高,而且可以缓解医患关系。”
9 s4 W/ c9 P1 [9 Q! w “医院今后设立社工部是迟早的事情,只是设立部门容易,管理有些困难,由卫生部设立,政府响应,明确谁是老板、工作权限、人员配置等问题,医务社会工作也是可以有春天的。”杭州市七院王逸强副院长对杭州医务社工发展也充满了期待。, v% ~- u4 \) h+ ^& Z. X- L+ M
-相关 U6 x% T8 Z1 x; X- o
医务社工的工作职能介绍# a) b2 j! `( z) y$ H" Z
医务社工在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服务时,一般充当以下角色:. @5 n+ |8 E4 l$ g$ z
1.病人与其家属的桥梁:为病人解决因疾病而引发的与家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或交往困难,协调家庭问题。
0 j& o! ~- ] J( W* u' L2 d" j 2.病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为病人解决因疾病引起的自我能力的下降,社会交往障碍,提升病人的社会融入能力。# Z- S: l" K4 J6 T+ B
3.病人与社会资源之间的桥梁:帮助病人与其家属寻求、获取合理必要的社会资源,包括社会资助,也可以为病人推荐、安排出院后的康复机构或进一步深入治疗的方向,发挥中介作用。+ Q( X9 p M5 y- u
4.病人与医院之间的桥梁:帮助病人了解医院的医疗资源,包括专业特色、治疗项目、帮助医护人员获取更多的病人信息或帮助病人得到更多有关诊疗的信息,以促进诊疗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发挥缓解医患矛盾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