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885|回复: 0

[心得] 社工实务技巧的拙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5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更新日期:2013-01-18 15:52 文章来源:社工贴吧
5 U3 _, w# G' ]& S6 s2 b3 T. W$ K& O
    因为这些拙见来自己于自己参加的实务活动的反思,所以以后凡是有实务后的反思都会来这里发表一下吧~希望大家都来分享一些自己的反思。我觉得社工的实务技巧,还是得靠各位在实践中的反思来整理,毕竟那些实务书很多还是来自国外的~要多多思考哦~
! d- Y) p) q( _    小组工作的拙见(一):如何分配“启发”、“分享”、“总结”的时间
    还记得大二时我们一位专业老师说到:现在的小组活动就是做游戏,根本没有发挥小组活动该有的效用。诚然,一味的趣味性是不可能实现小组通过有效互动促进案主社会功能的发展的。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小组都应该“分享时间”多于“游戏时间”呢?并不全然。在小组工作中扮演领导者的社会工作者,到底该怎么分配小组活动的各部分时间才能达到最有效的互动呢?
/ R5 H3 L# c$ O5 J7 R个人觉得,这里其实在探讨一个设计内容时,关于“启发(引导)”、“分享”、“总结”的分配问题,到底何者才是工作者的侧重点呢?个人觉得不可一概而论。影响这个分配的因素有很多,小组目标、工作员能力与性格特征、小组性质、组员特征等。我想简单梳理一下这三个部分的作用,就会发现在不同情况下,它们都有可能成为侧重点。
+ D. N. v# C5 W( ]    (1)启发(引导)部分是指工作员在一开始引导讨论话题的手段,如主题游戏、视频分享等,大多数都起到这个作用。注重启发(引导)部分的设计,往往要求引导内容更新颖,时间稍长,这样易加强组员对于主题讨论的关注性。面对接下来讨论的话题偏显复杂、难以吸引组员兴趣,组员本身有“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征(如低龄化组员、非自愿小组、小组早期等)等情况,应当注重开始的启发(引导)形式的设计。
4 G/ w5 U/ ~0 S' @    (2)分享部分是指在(分)带领者的引导下,整个小组以谈话形式进行的话题讨论,侧重于小组内部的互动与相互影响。注重分享部分的设计,往往要求对分享内容结构的复杂性、全面性、深入性的关注(如工作员事先设计了分享的引导提纲),分享时间较多,给予组员更多互动与自我思考的机会。面对目标易获得组员认同(如同质性高的小组易出现这种情况),组员本身对主题又较充分的基础认知,组员彼此的影响力更高(如组员本身互相比较熟识,小组后期等),工作员有较强的谈话引导能力等情况,很适合加长分享时间。* f8 a. d% U& u% F- I# h
    (3)总结部分是指组员分享后,工作员针对小组分享做出总结性发言,既包括对组员分享内容的回应,也包括对分享主题的回应。注重总计部分的设计,往往要求工作员事先准备好总结发言的提纲(更多是对主题回应的内容,毕竟组员发言内容不可控),并做好专业性知识的储备。面对话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工作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组员内部的影响力较小,组员对小组认同感较小的情况下(如小组早期)等情况,工作员应充分发挥自己领导型的角色,使主题有效传达给组员。(当然,面对中国这种易对工作员这种类似“教育者”角色产生权威感的情况,工作员一定要慎用)3 _8 O1 f* Q' l, |* c# I
总之,虽然小组强调组员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但我们也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小组特征才是。
    小组工作的拙见(二):部分领导技巧的把握
    小组带领技巧其实有很多看似矛盾,但是有的确可以并行的一些内容。下面几个是我在参与一次关于社工培训志愿者后进行的技巧反思。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讨论一下。; G1 y# v8 h/ b  _3 S& N, x6 C
    1.鼓励与支持vs引导的技巧。
( ]  ]4 W. N+ z2 \2 y当时与我一个小组的分带领者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其实十分注重让没有发言的组员多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次运用了鼓励和支持的方法,使怯于表现的组员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其实在分享时,我们也应当多多注意通过设限、分类化、总结等技巧来引导组员进行更有序的互动,使分享时间更为有效,个人认为,在属于小组初期的情况下,工作员还是应当表现出较强的引导作用(但是切忌产生过强的权威感);而在后期组员可以进行较为自发的互动时,应当渐渐退出小组中心,如果能寻找到合适的组员领导小组讨论,应该私下进行一定的沟通,使自己进行有效的角色转化。6 S' K+ U$ M7 d. L
    2.注意倾听vs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
( n* A  a. r2 ?$ M6 i  U/ g我们都知道,作为工作员,应当更注重倾听,将分享的时间留给组员,不能在发言时表现过强的权威感。但是,面对不同的小组,我个人觉得其实领导者可以适当运用“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的技巧,例如我们这次面对寻求技能培训的志愿者,其实在最后的大分享中,社工的老师可以通过“微型演讲”在人际沟通技巧上提供一些技巧性信息,志愿者们拥有较多的经验,但基本难以从这些经验中获取抽象性的、总结性的理论技巧,而这些应当是这次培训中社工学生或老师应当承担的责任。(当然,这些应该是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以较为启发性的方式展示出来。)
- Q4 Q& g- f- b% @8 `    3.技巧性干预vs识别同盟者。
: y! F4 b2 ]  `8 `( J+ N在面对小组有不合理的发言时,应当做到技巧性干预。例如在我们这次培训里,部分志愿者起了争执,总带领寻找了恰当的时机,通过“自我表露”技巧控制住了话题。可是在面对“活跃型”组员,我们是否一定要以“控制”的姿态呢?比如这次培训中第一小组出现了“领导型”组员(权威感很强,对整个小组的组员的行动和思维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最后大讨论出现“反驳型”组员(对其他组员的观点长期持有反对的态度,喜欢辩驳)的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组员有着超出一般组员的活跃程度。不能否认这样的组员实际上容易造成剥夺其他组员的话语权,难以体现小组活动的优势。但是我觉得这里要学会区分“想要获得关注的组员”和“可能发展为同盟的组员”。他们可能会有几个共同点:(1)相对其他组员表现得更为活跃(特别在中国,含蓄为主流的情况下,稍微的活跃都会很显眼);(2)一定程度上关注同组组员的话题,对这些话题都能做到一定的承接;(3)会有“求异”的表现(不管是刻意还是无意),表达与其他组员不一致的看法;(4)都会一定程度的依附工作员,表现出对工作员权威感的认同。但是,他们有个根本的不同点,在于是否试着“了解别人”。如果“活跃型”组员能够在认真聆听别人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视之为同盟者,邀请他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扮演某个角色或某种危险,推动小组互动(可以通过组后的个人谈话,控制他不要发展为“想要获得关注的组员”,因为个人认为其实这两种组员是可以在工作员的干涉下互相转化的)。

# m; G3 H1 w# _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14 23:53 , Processed in 0.05040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