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41|回复: 0

[华东] 慰藉“失独”老人不能只有热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3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暮天音 于 2013-2-23 23:24 编辑
" V2 |/ _  A  C+ P" A
: w4 J. R3 r4 G7 I+ k/ Y2013年2月23日 07:39  来源:文汇报 作者:钱蓓 选稿:袁松禄
  `/ v) L* J9 r* i7 Z$ e    本报2月18日刊发报道《如何让"失独"家庭"老有所依"?》,提出"谁来慰藉'失独'老人精神危机"的问题。昨天,上海最早介入"失独"老人关爱的社会组织之一--优韵社工师事务所的总干事周祯怡告诉记者,两年多前,"优韵"在杨浦区人口计生委的支持下成立,但在全区851户"失独"家庭面前,10多人的社工师团队无异杯水车薪。眼下,随着"失独"话题的传播,热心的志愿者多了起来,但拥有关爱能力和技术的专业社工仍然稀缺,"隔靴搔痒容易,抵达内心太难"。
& W  g' Q0 {! C$ L. }  * c4 a& s& f0 D( m- \
  一年时间,只够"建立关系"
 
% {3 \+ @4 |+ _+ s    某小区有一对"失独"父母,两年前失去孩子,社工和居委干部几次上门探访,从没能进入家门。
; x: i9 U- Y7 x% n. D0 D, D* `
  "那位父亲告诉我,孩子去世后,他的妻子再也没有出过门,每逢有亲友上门看望,她总是抑制不住悲伤,哭到崩溃。所以,不希望再有人去触动她的情绪。"周祯怡告诉记者,对"失独"父母,嘘寒问暖是一种关心,"不打扰"也是一种关心。9 N) H3 t. Y8 t
  2011年,优韵社工师事务所成立。负责人白慧群介绍,事务所共有3名管理者和12名驻扎到社区的社工师。目前杨浦共有851户"失独"家庭,涉及1366名父母,90.4%处于50到69岁年龄段。4 o2 W, b8 W$ n9 ?8 {5 \3 |* r
  "事务所人员和精力有限,最初只能对65户最有需求的家庭做重点探访和服务。"周祯怡说,"我们用了整整1年时间,慢慢和他们建立关系。"
$ c7 I3 v' a1 b+ e& g/ z; E- b  很多"失独"父母并不欢迎"外人"的介入。他们更喜欢与同一个圈子的成员互相倾诉、慰藉,抱团取暖。即便是对于那些没有表现出明显抗拒情绪的父母,社工们也总是小心翼翼,不让对方觉得被冒犯。
( D2 f6 ^7 z' Y; e$ }. g  交流往往从电话联系和入室探访开始,"除非父母主动提及,或者流露出倾诉的意愿,社工不会贸贸然和他们谈及孩子。"父母们卸下防备之后,才会接受社工的帮助,比如心理疏导,或者让社工帮忙申请区里提供的住院保险和居家养老服务。
) v. X7 c' C; V" e7 D  , P4 t* `0 v+ D
  他们不需要"隔靴搔痒"

" ?; m9 w4 n7 P2 A1 _5 Y  优韵社工师事务所曾公开招募30多个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基础的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他们本希望志愿者的参与能扩大服务面,结果却令人失望。
9 f3 s) R2 ~0 _# L6 x  "丧子之痛到底有多痛,普通的父母难以体会,更何况那些没有结婚生子的年轻人?而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太会照顾人;再加上学生志愿者来去不定,到最后很多都走了。"周祯怡说。
, y, A; v% o$ R3 W6 T  "这些'失独'父母,有人看上去身体很好,但一到夜间就失眠;有的人明明百病缠身,却不愿意看医生,他们觉得'生无可恋',所以自暴自弃。"一位社工说,有一对"失独"父母每周末都到墓园看望离去的孩子,平日里工作生活的状态却看不出丝毫异常,"把心事藏得那么深,走马观花的人怎么能了解?"! q% L* _- y. I4 D
  周祯怡所说的"抵达内心"也是这个意思。"关心'失独'老人是好事,但每个人都应该有备而来,要有理解他们的耐心,也要有交流、疏导技巧。那些一哄而上、隔靴搔痒的志愿活动,并不是'失独'老人所需要的。"
# i7 Z5 U, B# V* A% o/ P  即使是优韵的社工,此前也没有服务"失独"父母的经验。"丧子初期拒不见人的父母,拼命搜罗孩子照片放在显眼位置的父母,走出家门的父母……所需要的精神慰藉完全不同。"周祯怡透露,杨浦区将与二军大心理系合作,由心理专家研究制定更专业更精细的心理干预方案。$ E4 @" _3 ^. z4 L, L4 ~$ k- b" k
  
. k9 t8 `2 v& \, n. u. o  家庭的支持是重要后盾
6 l$ j0 y1 j- @7 e8 P
  优韵社工师事务所的副总干事赵芹眼下很担心媒体的报道让"失独"父母被标签化,"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失独'父母都是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
: z. i) }5 |& Q+ A8 `; @8 J  "失独"父母的恢复状态,既受个性影响,也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息息相关。' @% V$ p3 R6 |7 r* _
  有一位"失独"母亲,儿子去世后,全凭儿媳照料,婆媳之间亲如母女,"对老人来说这是莫大的安慰,她因此恢复得很好,开始参与社会活动"。* u0 I1 i7 q  X0 q+ i
  社工们也遇到过极端个案:孩子一去世,父母把手机号、电话座机全都换掉,完全屏蔽和外部尤其是相熟亲友的联系;而独自疗伤的后果,只会越陷越深。
" Y6 x2 d4 O2 G. J1 h- l  "那些有兄弟姐妹、和亲友邻里保持良好关系的'失独'父母,能更好地接受现实,回归社会。"赵芹表示,"家人的支持是'失独'父母走出困境的重要后盾。"
, N7 b6 w, O. `8 o0 \3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0-19 08:39 , Processed in 0.06514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