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年中,顺德的庇护工场相继投入使用。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些庇护工场的运行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了顺德龙江、大良等多个镇街的庇护工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顺德的庇护工场能接纳的残疾人士仍比较少,尚不能满足更多残疾人的就业;其次,由于推行的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政府基本以补偿性思维在运行这些社会组织,因此,一些庇护工场的社会效益并不好。相关负责人表示,顺德的庇护工场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应让其适应市场化运作。
) F, n7 l! Q; L& T/ L 现状, f/ S' q" N4 F9 _" B
首个庇护工场接收45名残疾人
# f' ^ _- |0 n: h! p$ O 2011年5月,顺德首个庇护工场在容桂揭牌。据介绍,该庇护工场花费了大约120万元的启动资金,占地约1300平方米,可容纳60名残疾人同时开展再就业培训,公示条件显示,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容桂籍残疾居民可到此就业。* o/ V3 y. T$ I8 ^3 o
消息传出后,该庇护工场共接收了45名残疾人学员。庇护工场的负责人介绍,这些学员多为智力障碍者,也有部分为身体残疾或有精神缺陷的人员。据悉,加入这个庇护工场后,他们将正式开始“上班”。上班的时间为8:00~17:00,除却中午休息时间,学员们大约一天需要工作6个小时。作为补偿,容桂慈善会每个月会为每个学员提供300元的生活补助。& v. D6 k% @9 ^7 A* O
困境; q0 \" ?& h: k1 G6 J: C7 A
“僧多粥少” 大多残疾人无法就业 J: J! k7 i! M& H
自容桂庇护工场建成后,类似的庇护工场陆续在顺德多个镇街开始落户。然而,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记者近日走访时却发现,由于与社会并不接轨,顺德的多个庇护工场遭遇了重重困境,市场效益也并不好。
7 M3 ?# m( E8 T$ J. @4 G 记者走访中发现,跟一般的企业工场相比,庇护工场布置相对简陋。以龙江的庇护工场为例,该工场只有一台风扇、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
2 T% T4 b- H2 A6 W; i 虽然环境简陋,但和很多无法参与社会工作的残疾人相比,这些残疾人学员还是幸运的。根据顺德2012年全区残疾人的统计数据,顺德的残疾居民超过了7.15万人,其中登记在册的残疾人以大良和容桂最多,分别有3763人和3490人。记者走访时发现,由于庇护工场可供容纳的人数太少,顺德很多残疾居民根本就无法顺利到庇护工场进行工作,也无法参与社会再就业培训。+ m+ r! V* H( H- @
顺德杏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吴子坚向记者透露,目前杏坛在册残疾人共有1416名,但社工中心的庇护工场招聘的残疾人只有40名,“庇护工场根本就无法满足市民的实际需要”。无独有偶,龙江镇社工局的数据也显示,龙江的残疾人数量已经超过了1200人,但龙江祥信社工中心就业的残疾人却只有10名。
1 ]8 }5 m" [7 [4 e6 V 吴子坚透露,庇护工场的招聘是有“门槛”的。据悉,由于“僧多粥少”,顺德的庇护工场主要针对一些有自理能力和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士,普遍局限在肢体残疾的类别上。也就是说,一些2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士并没有就业的机会。
5 }5 F/ P4 C3 c5 r9 V 此外,大良君行社会工作研究及服务中心培训总监石天仑也认为,目前顺德的庇护工场对残疾人的就业帮助仍停留在“保护式”的理念上,而没有挖掘残疾人的个体专长。“以目前来说,庇护工场只是残疾人公开就业前的缓冲阶段,发展势头缓慢。”
; `4 ? Q; g' F9 ?% h 社工组织之间资源无法共享
6 f# c6 j. J) W, M% |( q& K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顺德的庇护工场或多或少都与企业合作。以龙江、大良等残疾人庇护工场为例,一般由企业向庇护工场提供订单,然后由工场的残疾人参与制作。据悉,这些订单一般工艺水平都比较低,一般以礼品盒、丝网花、插花、头饰、钥匙扣等为主,商品类别比较单一。多个工场负责人表示,由于技术含量不高,面对同质化的商品竞争,这些产品的市场形势并不好。
) G5 T# A! O5 e. h# g& A" Y4 n 祥信社工中心的负责人陈先生向记者透露,2012年7月份,庇护工场曾接到一个印刷包装企业制作月饼盒的订单,出货数量达2万多个。但是,当时的庇护工场只招聘了10名残疾人,每天只能做10~20个盒子。由于工期很赶,无奈之下,庇护工场只能通过微博向社会求助。最后,在10多名志愿者的帮助下,庇护工场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完成这批来之不易的订单。0 ?! V2 x3 o0 q
“我们也曾考虑增聘残疾人,但这意味着又要增加社工和设备的配置,另外,资金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陈先生表示,目前祥信社工中心的庇护工场的人手十分短缺。在企业的出货紧张的时候,很多残疾人都显得力不从心。
8 t# t% k# |: z2 f; d 记者获悉,这样的情况在顺德的多个庇护工场是普遍存在的。为何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龙江、大良等社工服务负责人分析认为,顺德推行“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模式是导致类似情况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1 Q, n9 |% q1 M5 k" M+ j# I
据介绍,按照社会购买服务的模式,不同的社工服务机构必须以招投标的方式进行竞争。“物竞天择”本来是好事,但是,竞标却导致了很多社工组织之间的互不信任,社工组织之间变成了对手,组织间的资源和项目根本无法形成共享和合作。
; _3 A) M+ Z( r* t: V6 n 为省成本专业社工变“杂工”
* c% j5 M4 J* B6 c8 `" m 记者获悉,“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模式还导致了其他不良情况的出现。例如,为投得项目,一些社工机构投标时往往出价很低,但是,在运营时,这些社工机构却出现了让专业社工当“杂工”的现象。
! s0 H5 ~! v& t. f2 z2 c3 c 多位社工向记者透露,为了节约成本,一些专业社工的日常工作均是一些与社工专业性无关的事情。例如,每天残疾人到达后,这些专业社工基本忙活的都是帮残疾人赶订单、帮社工机构制作财务报表等。“这对社工往专业性的方向发展同样是不利的,如何能让社工往专业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 d/ v) [( `$ \+ u+ a( ~% f- H
石天仑认为,如果政府还手握审批权,保持用以往的一些指标性标准去审视社会机构的工作成效,势必造成业内专业性人才的流失。* b& B4 _: J8 `& t# s Z8 J+ d
“这样的例子在深圳、东莞已经发生过。为了生存,机构追指标,培训人员的素质越来越低,大家能看到的是培训督导越来越年轻了,但他们对政府运作越来越熟悉,对专业服务的熟悉程度却越来越低,行政色彩越浓,社工味道越淡。”石天仑说道。
$ _5 I* \1 D; \ 石天仑指出,在社工机构的准入门槛上,顺德必须多做点功夫,以保障其他机构的诚实、公平竞争的权利。“招投标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招投标的过程不能"超乎现实",不能一味"价低者得",忽视服务质量的选择。”
M& K x4 {/ ^3 W4 x 样本
# x% Z9 }4 c0 m+ @ 陈村“庇护工场”企业化值得借鉴9 U) g6 U# S* k$ j5 h* W
严格来说,陈村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启航工作坊”并非是庇护工场,而是陈村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工场。目前,该工场共有人员9名,均为陈村的残疾人士。; n+ i! P, S) X6 T; @
欧健翔是陈村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工场学员。2013年1月10日,他开始进入陈村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学习掐丝珐琅的工艺制作。按照工场的要求,学员必须在每天9点钟之前全部到达工场,然后,根据工场教导人员的安排,他们要进行时长约8小时的工作。“一般从早上9点开始,然后下午5点左右结束。”欧健翔介绍,目前他们正在进行“描红”的培训。
# e" e! I6 E/ R8 X& }+ m 据工场负责人广东省信息无障碍促进会文化艺术副主任尚长海介绍,该工场的学员收入与庇护工场并不一样。据悉,除了享受政府每个月的补助外,学员们还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也就是说,学员们学好技术后,每一件产品都会有计价收入。
6 C( z, [. {& o& O) W/ x7 t “一般都有1500多元以上的收入,技术好的会更多。现在他们是描红,接下来,我们还会有专业社工教导他们更深的技艺。掐丝珐琅的工艺技术含量比较高,我们有多个专利在手,因此产品前景和对学员进入社会再就业都会比较好。”尚长海说道。
7 g, X+ T" x# f/ y$ o( L* v& l “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方式有很多,庇护工场、工疗站(康复中心)、社会企业等都是一些很好的选择,但哪些方式更加适合残疾人,需要大家更深入去思考、探索。”大良君行社会工作研究及服务中心总干事叶楚君表示,香港经验证明,在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方式中,庇护工场或者并非是首选的方式。据悉,庇护工场原本提出的理念是培养残疾人的工作技能,以及带给残疾人群体性的生活。但就目前顺德的庇护工场情况来看,其生产力明显不足,其参观的意味更浓。
' ]" ~8 E5 G4 E |8 r 叶楚君认为,作为政府方面,可以做得更多,包括可以为企业和残疾人提供培训,让企业能够更加清楚每个残疾人的能力,安排最适合他们的的岗位和工种。
7 l0 S7 B6 M; A" m.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