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做不到” ——记小组带领技巧第三节
( E0 E4 M$ g: U! G: |8 W, F* l; u( I6 a" S! {* z7 c% j7 a
$ j; t! ]8 c: |: w& a-----guanguan:
$ D. { |3 n6 ~' b% s' o* g医生:我从来没有想过你做得到
* u J: u6 `# U! e! G! b' s奇迹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做不到!9 _! j+ a3 `% W" ]- s# I6 H- P. [* E* g
7 S! t/ }; g( v5 h# z# |-----So, I learnt to choose to depart from the "medical" model, years ago7 x$ j! V, D+ r- m( b" P6 K
WOW, very rich food for thought, and ACTION.
4 f# O: ?) A2 r
# N4 {" x; M9 P* _Thank you.
. C: A0 O; Z2 M; x" j! ^Copied this. Thanks again.
: O7 C2 R/ z/ O# _5 C( s& l' R4 F3 v- P
------------------------
& F" p& _, S% \) a5 x9 p
- C+ D% p# T9 J: R3 S0 Z. P0 c
) {. S3 A, Z# j2013-01-13 11:33:46
- N/ f l* O* r0 x5 i; ?/ `' {' g4 S1 O) O/ m0 J Y. U
第三节就如预告般的精彩。一回到家,顾不上晕车的累,有强烈的愿望要把刚刚收获到的东西及个人的感受记录下来,很害怕把阿峰辛苦传授的好东西忘掉。于是开始就着笔记在脑海里“放电影”。 热身预备环节:这是我觉得非常新颖、有趣的环节。布置好场地刚好9点,阿峰为了鼓励准时到达的组员,带领我们做了一个测试。 Step1:把一张白纸分成三份,不同的分法代表了不同的意味。把纸撕或折成三份,表示想重新开始人生,而画成三份,则说明你的人生是前后连续的。 Step2:在纸的三份中分别写上墙、咖啡、海洋,并画出三者的图案,各用三个形容词形容这三者。墙、咖啡、海洋分别代表的是家庭、性爱、未来,三个形容词则代表了你对这三者的感觉。而图案的大小、形状、修饰、多少也反映的不同的情况。 我的服务对象都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对各种测试非常感兴趣。阿峰的带领让我想到,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可以多运用一些测试来跟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比单纯跟他们说话的效果要好很多。 热身游戏后,进入了正题。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组员运用前两节的知识进行了一个月的实践,也提出了许多疑问,阿峰针对疑问一一作答。其中有组员问到“在小组带领中,是社工多说一点好还是服务对象多说一点好?”阿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领我们一起复习了第二节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带领小组四步骤及其带领方法。1.没意愿没能力——Telling指令式:告诉服务对象怎么做,不要问他要不要做。 2.有意愿没能力——selling销售式:跟他配合,带领他去做。3.没意愿有能力——Parting参与式:针对这类知道怎么做但不想做的组员,社工需要改变策略和寻找他们有意愿的活动。4.有意愿有能力——Delicating交托式:他们自己可以做的,让他们自己搞定就好,比如:“现在我们来玩大风吹,开始。”然后社工坐在一边看着就行。复习完了以后,阿峰揭晓答案:要根据小组的不同阶段和组员的不同表现进行带领,答案没有绝对。 在此,阿峰也引入了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知识是非常非常丰富的,我们不可能全部学到,但是首先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学好。而在个案方面,只需要学会萨提亚模式,小组则是前面说的小组带领四步骤。然后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练习,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才算学到东西。 在有组员反映“组员在小组中的表现很好,回到班级后又恢复原样了”的情况中,阿峰举了“我在外面做好事,回到家里,我的家人全是黑社会,我还敢做好事吗?!”的小玩笑来说明:对象不同,表现也不一样。从而引出在学校社工做活动时,可以邀请班主任旁观或跟学生一起参与,让他看到学生的表现,从而在班里继续鼓励和加强学生的这方面闪光点,营造良好的环境。活动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处理一些小问题的技巧上,阿峰也有举例,要想到服务对象的想法和反应。比如有小朋友指着另一个同伴跟社工投诉说:“他打我。”社工可以反问一下:“你再说一遍?”“他打我!” 社工回应:“继续。”然后投诉的小朋友笑了。阿峰引导说:这代表他也知道打架是不对的。这些小技巧也让我领悟到:有时候带着点幽默处理事情,远比说教更有效。当然,这需要非常敏捷的反应和平时深厚的实践经验积累。 针对组员的问题,引出的观点还有:检讨是理性的,不是埋怨,检讨就检讨自己,勿检讨不在场的人;做活动时,先做行动,再做行政,不要把过多时间放在调查评估需求等的行政事务上。 期间有同工分享到非常个人认为非常接地气的接触学生、老师的方式:进班听课。并有相关的表格让老师签名,以此评估社工的执行情况。效果非常明显:学校对社工的投诉少了很多。 下来又到了happy hour,阿峰带来的是英文改编版:洗澡七步曲(真正的名字不记得了,自己编的)。口令是:我可教你七个动作所以你要洗澡。搞笑的是,第七个动作就是前面一直在做的洗澡的动作,引得大家大笑。阿峰要引出的是:游戏不在于多复杂或者新颖,只要投入了,大家都开心了就好。 再下来继续回到小组的话题中来。我们生活在许多的小组中,比如家庭、工作团体、朋友群体等等。阿峰带领大家选出生活当中最熟悉的小组,画出一个圆,然后把这个小组的成员名字分别排列在圆的弧线上。接着介绍了组员的不同功能和角色分工:带领者、意见提供者、行动者、跟随者、支持者、协调者、观察者、总结者、小丑、搞事分子。再带领我们列出自己最近进行的一个小组组员名单,并把本小组的带领者、意见提供者、行动者、跟随者、支持者、协调者、观察者、总结者、小丑、搞事分子分别标出来。由此引出:如果能迅速标出功能性人物的话,是非常好的。如果发现有组员是没有任何一个功能角色的,那可能他会退出这个小组。这说明角色分工是有功能性的,一个好的小组需要每个人有他的角色,而一个小组的关键词就是:合约、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合作。小组的动力就是每个人对小组有贡献,有作用。 一个驯象小故事:小象每次被主人用绳子绑在竹子上的时候,怎么挣扎都挣不脱,于是就不再反抗。等它长大了,它还是乖乖地呆在那里,只要绳子一套一绑就怕了,但是它早已有足够的能力去对抗。通过这个小故事及阿峰自身拼机器人的故事告诉大家:我们都是有进步的,不要被一些惯性的东西所吓怕、束缚到,不要做那只小象。 最后一个环节,阿峰给我们播放了一个非常励志的视频《奇迹的人》,说的是一个失事飞行员,送到医院,医生说:“他现在还活着,是个奇迹,肯定活不过今晚。”“存活的机会非常微。”“即使活下来,也说不了话,进不了食,靠轮椅、呼吸器和依赖他人生活”……而这位飞行员,通过自己的超乎常人的意志和毅力,不断打破医生的预言,最后达成自己的目标:自行走到医生办公室跟他握手。这个故事里,主要告诉我们:奇迹的创造,靠的是信念和目标。医生最后的惊叹是“我从来没想过你能做到。”飞行员的信念是“我从来没想过我做不到。”他为了达到那个艰巨的目标,已经把它分成了许多小目标:摆脱呼吸器用肺呼吸、学会发声和说话、能够进食、摆脱轮椅……他激励自己的方法是:不停想象着自己达成目标后的喜悦。阿峰通过邀请同工进行压手臂的测试引出:信念具有强大的魔力。在小组中也需要这些信念和目标,目标要简单、短,并且在达到目标时给自己一些奖励,这个奖励可以是一周一次或者一个月一次,不宜隔得太久,不然动力不足。阿峰还很用心地把自己“不怕英文/看完一本英文书”的目标纸复印出来跟我们分享,为订立目标的具体操作做了示范。 最最后,阿峰带领大家进行总结进行的培训,提出小组带领的关键:安全感的建立、小组带领的四个步骤、组员的角色、小组的目标。提出希望:多做多实践。 第三节的培训,让我继续接受正面文化的正能量外,还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对自身也有新的认识和反思(比如有时候信念就不够坚定,容易被别人影响,陷入纠结的境地等等),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自己的人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也感谢阿峰的辛苦付出,感谢诺亚提供这么好的机会。 知识只有成功运用和实践后,才能算是你的。期待下一节的精彩!
7 C- M* C: E( h% m+ HPS:分享《奇迹的人》里,主人翁的经典励志语句:" b8 ?: ?* I( e
1.人之所谓人,是因为他有意念的力量。
3 L# G6 J) P. X0 {) ?- q2 \4 v+ k' d 2.有多少次跌倒,就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 ^3 B( ?) T2 W3 z0 ] 3.只要你自己想着,说着,你的目标便能成功。4 h+ h6 }) P& ?6 [
4.医生:我从来没有想过你做得到' a3 }" N$ ^8 n( i+ o
奇迹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做不到!7 [. P5 ]3 C6 b: V& n
5 `. O" F( \+ H 杨丽静
2 e4 z% X7 h$ y k6 S; S8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