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377|回复: 0

从心理学看《肖申克的救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制度化。”

    整个故事从一开始就被放进了一个牢笼——监狱,在这里一切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犯人们一进牢房,典狱长就告诫他们“把你们的信仰交给上帝,贱命交给我”。而当有人问起“什么时候吃饭”时,得到的是狱警的拳打脚踢,甚至有人因为晚上哭泣而被活活打死。
规则,是一个奇怪的,人们大多时候会痛恨它,觉得是它舒服了我们的天性。但是,一旦被它约束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跟着它走。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们是怎样性曾服从的习惯的。后来他们发现,人们的某些行为一旦被惩罚多次,那么他们自然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权威,慢慢的,就算惩罚他们的人不在面前,他们也会在心里储存权威的形象,然后学会服从这些权威的意志。

    电影里被毁于规则的典型带边就是囚犯布鲁克斯,他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生,而当他得志自己获得假释的时候,竟然想要通过伤害其他囚犯,从而使自己被继续留在监狱里。因为“在监狱里他是个有知识的体面人,而到外面之后他什么也不是。”可怜的布鲁克斯在获得自由之后终日惶惶不安,经常在恶梦中惊醒,最后不得不选择上吊了却残生。

    而获得假释的瑞德同样发现,“40年来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不请示连一滴尿都尿不出来。”他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永远无法适应监狱高墙之外的生活,每天只想着破坏假释条例,让周围的人再把他送回监狱去,只有在那个熟悉的地方,他才不必惶惶不可终日。

    也许人们会感到奇怪:自由、平等,不是每个人的理想吗?为什么会有人逃避这种自由呢?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一点——人类具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因为他认为,人类要想逃避孤独,就必然要放弃自我,逃避心灵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追求自由,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相对于孤独的景况,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选择逃避自由。因此人们需要秩序,需要法规,在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下,人们会获得起码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在监狱里已经被“制度化”了的布鲁克斯完全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自由生活,因为对规则的服从已经内化成他心理的权威,变成了一种生命的秩序,而这种至于远比生物钟来得更加强大,一旦失去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他宁可选择死亡,也无法忍受这种“自由”。

    就像瑞德说的那样,“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制度化。当你被判终身监禁,你就等于交出了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而很不幸,这一部分就是对自由的渴求,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8 06:51 , Processed in 0.064568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