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99|回复: 0

[华东] 临终关怀,让逝如秋叶般静美——“老年人精神养老”系列调查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如夏花般灿烂,逝如秋叶般静美。”每个人都憧憬这样的人生旅程。没有痛苦、安详地走完人生之旅,对逝者和生者都是最大的安慰,这就需要有温暖的“临终关怀”。然而,江苏尚无一家完全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    两个镜头的对比$ r/ V& r, e' v! m; K# Q( G; q
    【金康护理中心】 8月23日下午,记者走进住有145名老人的南京金康老人护理中心,宛若走进了医院病房。“来,抱抱!”在2楼姜美英老人的房间,护士长周静亲切地招呼着,熟练地抱着轮椅上的老人,老人一脸幸福。" u: U1 {8 Z6 q$ i# [) N2 u
    院长金梅说,老人患有脑梗后遗症,说话含糊不清,但她的话周静都能听懂。来中心5年多,姜奶奶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要护士长“抱抱”,每天2次。7 ?* ~. C. j, ^! T+ o2 S# v
    “这里设有‘临终关怀科’,但实际上是无形的科室。”金梅说,“我们从医疗上尽可能减少老人的痛苦,延长他们的寿命,同时顺着老人走,哄老人开心。”金梅透露,这里平均每月要“走”八九个老人,“希望他们从一扇门安详地走向另一扇门。”$ i& ?+ r9 t4 ~1 I9 p9 K' @
    【秀玲托老所】 8月下旬,记者走进位于南京建邺区南苑贡园14号的托老所,这里安静异常。这家民营托老所由2间门面房打通,总共200多平方米,用木板隔成6个房间,18个床位。( l$ f& N& G& J. m) t
    刚踏进门,一股刺鼻的臭味扑面而来。据唯一的女看护介绍,托老所是母女俩办的,工作人员全部是家里人。这些老人大都失能,卧床不起,儿女们大概一个月来看一二次。! Q$ z+ W$ U. |. u) v
    就是这位女看护,包办了9位老人的喂水喂饭、洗澡穿衣、打扫卫生等活。记者看到,9位老人全部瘦骨嶙峋,眼神空洞。为了看护方便,老人基本都穿着开裆裤,甚至不穿裤子只盖个毛巾被躺在床上。
, z0 ], w7 K! b5 X, _' P6 H    看护说,养老所里没有坐诊医生,平时老人生病就得由儿女们送到医院,即使过年,有些老人也不回去。记者问这里有没有“临终关怀”服务,看护表示“没听说过”。* a9 W( U' x! p
    记者在这家托老所附近还看到了2家类似的社区小型养老院,情况都差不多。而民营小型托老所,南京有近百家。. o1 r/ S) Q. `
    省老年学学会执行会长张秉铎说,判断一家护理型的养老机构好不好,进门首先就闻有无异味,这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标准。
6 Z8 P2 Q8 f! C* E* V" N/ F6 u$ R  A    临终关怀,亟待填补空白
$ L5 w, v: i2 N# Q6 M. h    目前,我省还没有专业的临终关怀医院,只有极少部分的养老院开设了这一功能区,收治癌症晚期、被医院拒绝入住的临终老人。
, a0 ?$ h! h: P% k" \: K7 t1 E% M    南京市金康护理中心负责人说,对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不是为了延长他们的生命,而是为了提高临终生命质量。对临终老年人采取生活照顾、心理治疗、人文关怀等,着重于临终老年人的疼痛控制,消除老人以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临终老年人活得尊严,死时安逸。
3 x1 n: V! E, p7 h- j    南京人口学院副教授崔效辉认为,我国要发展临终关怀,一是可以学习港台的生命教育,让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正确的认知;二是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临终关怀机构迅速成长,使临终老人“活得庄严,死得尊严”。$ I. i! n9 L4 i/ Y  g  K
    苏州市兴卫护理院正尝试对失能老人实施婴儿式亲情护理,每天护理人员都要和老人抱一抱,拉拉手,说说话。这里70名护理员看护160名老人,政府有补贴,床位满满的。
! a4 Z4 T5 ^6 _+ c    在这里,老人们显得很“听话”。有些护理员还充当老人的“临时妈妈”,在他们最痛苦的时候,让他们感觉是“妈妈”陪在身边。正因如此,许多老人临终前平和而坦然。
4 X9 l$ Q3 c+ Q+ Q$ _3 c    探索义工制度,让临终关怀充满人情味
. h+ ^# t* D! F; k: Z) k8 o   临终关怀由谁来做?如何让临终关怀充满人情味?; O1 F  x; `) m; E4 o
    南大社会学副教授胡小武建议,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设立临终关怀科,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在这一过程中,有偿服务、政府购买和志愿服务要相互结合,减轻子女经济负担。
9 h+ X' h- a- |  l5 u1 ^    而南师大社会学教授吴业苗则认为,“这项服务不适合有偿,不能完全依靠医院和医生,我们需要的是充满人情味的发自内心的关怀。”中国人有传统的文化和信仰,尤其在农村,老年人临终前希望有家人孩子的陪伴。他建议我国应建立制度,引导慈善人士、义工来做临终关怀。
$ W; W+ ^, W; V3 g    而记者也采访到了一些大学生义工,他们成为临终关怀义务服务的先行者。
! |5 V1 h) @$ F2 T. x    吕宁宁是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大三学生。从大一起,她就在南京市金康养老院做志愿服务。每周日,她和同院十几个志愿者都会过来给老人读报、按摩、剪指甲,陪老人聊天、散步。志愿者们的共同愿望是:让每位老人安详地走完“黄昏之旅”。1 u) a4 ~7 e9 P8 r! L! c) ]6 F

, L$ `/ M  q- c0 E8 F来源:新华日报
# K; M1 [- w8 u1 a

) C- d! u" c4 J+ _
0 s8 V) Y/ k1 w& x4 J: _# p
" f' K; [; Q, M; f/ c$ m9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2-27 03:37 , Processed in 0.045668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