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682|回复: 0

[华东] 临终关怀,让逝如秋叶般静美——“老年人精神养老”系列调查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如夏花般灿烂,逝如秋叶般静美。”每个人都憧憬这样的人生旅程。没有痛苦、安详地走完人生之旅,对逝者和生者都是最大的安慰,这就需要有温暖的“临终关怀”。然而,江苏尚无一家完全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    两个镜头的对比8 h" |( L! V, H8 o. \
    【金康护理中心】 8月23日下午,记者走进住有145名老人的南京金康老人护理中心,宛若走进了医院病房。“来,抱抱!”在2楼姜美英老人的房间,护士长周静亲切地招呼着,熟练地抱着轮椅上的老人,老人一脸幸福。; }$ `/ |/ w' M. x4 t9 i( d  k2 C. Z/ Q
    院长金梅说,老人患有脑梗后遗症,说话含糊不清,但她的话周静都能听懂。来中心5年多,姜奶奶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要护士长“抱抱”,每天2次。
1 k' k6 `& S1 t( R1 W    “这里设有‘临终关怀科’,但实际上是无形的科室。”金梅说,“我们从医疗上尽可能减少老人的痛苦,延长他们的寿命,同时顺着老人走,哄老人开心。”金梅透露,这里平均每月要“走”八九个老人,“希望他们从一扇门安详地走向另一扇门。”
% K$ X$ [0 [: f    【秀玲托老所】 8月下旬,记者走进位于南京建邺区南苑贡园14号的托老所,这里安静异常。这家民营托老所由2间门面房打通,总共200多平方米,用木板隔成6个房间,18个床位。& H1 W0 |4 `; v" d) R) z2 g$ h) @
    刚踏进门,一股刺鼻的臭味扑面而来。据唯一的女看护介绍,托老所是母女俩办的,工作人员全部是家里人。这些老人大都失能,卧床不起,儿女们大概一个月来看一二次。
' F7 {7 [$ P; a( U" {2 z    就是这位女看护,包办了9位老人的喂水喂饭、洗澡穿衣、打扫卫生等活。记者看到,9位老人全部瘦骨嶙峋,眼神空洞。为了看护方便,老人基本都穿着开裆裤,甚至不穿裤子只盖个毛巾被躺在床上。
& h! \- W) T+ ]" l; g9 T( L. G    看护说,养老所里没有坐诊医生,平时老人生病就得由儿女们送到医院,即使过年,有些老人也不回去。记者问这里有没有“临终关怀”服务,看护表示“没听说过”。* R- r( ?( R  z6 D2 u
    记者在这家托老所附近还看到了2家类似的社区小型养老院,情况都差不多。而民营小型托老所,南京有近百家。
9 W- W  o. c. P; i    省老年学学会执行会长张秉铎说,判断一家护理型的养老机构好不好,进门首先就闻有无异味,这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标准。
1 w0 |# T! J8 W1 y( x    临终关怀,亟待填补空白' N2 n0 I$ L! \9 o; [% u
    目前,我省还没有专业的临终关怀医院,只有极少部分的养老院开设了这一功能区,收治癌症晚期、被医院拒绝入住的临终老人。
" A& ]9 N8 @: B; H" t    南京市金康护理中心负责人说,对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不是为了延长他们的生命,而是为了提高临终生命质量。对临终老年人采取生活照顾、心理治疗、人文关怀等,着重于临终老年人的疼痛控制,消除老人以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临终老年人活得尊严,死时安逸。
- p( }% h% L% O    南京人口学院副教授崔效辉认为,我国要发展临终关怀,一是可以学习港台的生命教育,让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正确的认知;二是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临终关怀机构迅速成长,使临终老人“活得庄严,死得尊严”。
2 I, j  \# k, q$ g5 h: ]7 {3 ?# }    苏州市兴卫护理院正尝试对失能老人实施婴儿式亲情护理,每天护理人员都要和老人抱一抱,拉拉手,说说话。这里70名护理员看护160名老人,政府有补贴,床位满满的。' ^  R% x1 F+ \9 _
    在这里,老人们显得很“听话”。有些护理员还充当老人的“临时妈妈”,在他们最痛苦的时候,让他们感觉是“妈妈”陪在身边。正因如此,许多老人临终前平和而坦然。
% y2 i( Z' R  m4 j; m$ L    探索义工制度,让临终关怀充满人情味
) o7 Y' W/ i+ f5 n* x4 L- w9 I   临终关怀由谁来做?如何让临终关怀充满人情味?
+ F  F; U7 Q9 m# K; z    南大社会学副教授胡小武建议,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设立临终关怀科,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在这一过程中,有偿服务、政府购买和志愿服务要相互结合,减轻子女经济负担。3 }! m7 M) D% [) [( q2 A
    而南师大社会学教授吴业苗则认为,“这项服务不适合有偿,不能完全依靠医院和医生,我们需要的是充满人情味的发自内心的关怀。”中国人有传统的文化和信仰,尤其在农村,老年人临终前希望有家人孩子的陪伴。他建议我国应建立制度,引导慈善人士、义工来做临终关怀。
- j- ~; |! b9 @- V2 G6 V+ F2 X    而记者也采访到了一些大学生义工,他们成为临终关怀义务服务的先行者。
0 b) M% n' b4 f1 y6 `8 D6 A    吕宁宁是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的大三学生。从大一起,她就在南京市金康养老院做志愿服务。每周日,她和同院十几个志愿者都会过来给老人读报、按摩、剪指甲,陪老人聊天、散步。志愿者们的共同愿望是:让每位老人安详地走完“黄昏之旅”。
& [) S' m9 c8 A/ M+ o' l3 z: G) p2 m% z
来源:新华日报
- b/ {' m0 I! e9 }% \
$ [* B8 Z/ Q: Y4 R1 V

/ N8 T" h. u9 r: j% W
4 S# ]5 b7 I2 ]+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9-11 21:38 , Processed in 0.09513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