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75|回复: 1

[督导手记] 督导手记六:直面黑暗的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督导手记六:直面黑暗的力量
  Y, B: b% v. M  c

9 m+ F7 G1 R; q) G2 X% @8 j来源:青翼社工网
4 L% z. j" V9 w# C  D- C' @$ o1 M1 L' P  z

  Y' ~9 \6 x) S- J
* V7 k- h" W+ _4 l, ]  H在成为职业助人者的道路上,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基于一些崇高价值观的道德实践的观点。诚然,社工职业的一些核心理念,诸如相信人有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潜能;认为人有改变的可能等,都可以被看成基于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虽然这些理念无法被科学实验所证明,但是这些理念本质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信念。对于这些在很多人眼中或多或少带有些乌托邦情节的理念的内心认同,却又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加入这个行业的助力。: a5 }" X( W! d1 K5 t& D! h2 F* w
* H$ {) [. _5 S9 L+ [0 F, o/ {* H9 k% q! x+ @8 Q: y% N8 l
/ b0 I7 S( l# i7 V, C5 P

3 R! J; w4 K* t1 H7 O9 t* J* R0 w
诚然,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内化着一些“阳光”的理念;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成为“阳光的盲人”。因为我们若只朝向阳光,承认光明,而完全否定黑暗的存在,忽视了世界上、人性中还有那消极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只是个乐观的盲人。还有些人,虽然能够认识到这世界上有黑暗也有白昼,却时时刻刻不想跟黑暗力量有任何的牵扯,不想面对,甚至选择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的弱视,最终导致夸父追日般的悲剧和笑话。

, G, N" u- N0 V# y* s
' g6 q9 K' @1 o% C9 m# k2 h* Z2 f其实,“否认”跟“逃避”都是自我在面对压力和焦虑的自我防御机制,都不能本质上帮助我们消除真实存在的黑暗力量。只有清楚的了解真实的存在,并预备心智去面对才是解决的正途。" y6 q# E; y7 C: X  V0 N5 J, _: z. U- ~2 L
" N. k5 C1 n" p9 S4 @# g( T3 w( v# _0 U6 y9 N; a1 T2 J) j
; i8 [7 _( H. f% ^
/ S1 m/ z1 M% k4 r( x/ t% I
曾经有精神分析学者指出心理健康者的核心能力是爱和工作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职业的助人者,无论其满怀多少的爱人的心、具备多少工作技能,直面并与之斗争的总是人性中欲望的纠葛。就像《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指出的那样,虽然追求爱是人心灵成熟的旅程,但是成长最终需要勇敢面对的仍然是人内心深处的黑暗力量。事实上,这世上总有些人永远都离不开黑暗,内心也自始至终被黑暗的力量所笼罩。
; d( D4 Y1 V: J

( e! J; T  ]) K/ e' X我想,职业的助人者也应该看清楚这个残酷的事实,才不会被幼稚的理想主义所蒙蔽,枉费了自己单纯的热心和真诚。+ k& _5 u5 b5 u1 M2 O  U( F0 w( H+ f. ^" B$ r; u& W" U/ K: k
4 [3 J5 k+ @2 i
. A  a9 w. T! h* z, k# i' [) y8 E) Z: ]: |0 y, a& X# g

  C: ?) T% t. [8 d  C4 p1 I% ^
黑暗力量这世间到处都有,甚至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否认和躲避,而是与之坦然相处,也可以找机会拉它出来吹吹风,透透气,甚至等待时机把它晒在太阳底下,看看这些黑暗的力量在阳光下是否还能继续生存。
( r- b9 x6 E3 x8 @
1 P! l1 L, T8 ^. j9 Y% N3 W% Q* b& d8 C1 B! t3 _( K- o; k% {' K" Y4 j. u
' U) S2 v7 m6 P3 B# N$ X
" u% c, b- ^; x0 G* B
对于因它们而产生的困挠,我们可以尝试接收这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一张强弓,不因身躯被外力的压曲而痛苦,因为正是强压,才使我们有了内在的改变力量,才能推动那锐利的箭锋。

' [; x3 K3 E* G! D3 e- V$ L
3 h0 E3 j0 r- G每年3月的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社工日。今年香港社工日的主题是“风雨同路见真心”。在他们寄来的电子贺卡中,我看到了这样一行字“面向太阳,所有的阴影自会落在你后面(Turn your face to the sun and the shadows falls behind you)”。我想这正是社工人的一种积极心态:我们躲不开黑暗,但是我们朝向阳光。& v7 i5 X" ~" Q% x/ Y' ], N
8 G' b, Y) L# Y, U: {2 M: c* P. G: K, }3 ]* u' S: ?9 ]1 y% R
( t6 W8 U$ w  K5 T* g- x# P) S  `" m
20093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督导手记:助人者的眼泪0 p% F, B) o! c  E1 f3 o. [

0 x* o9 }: _6 s
) `% N" c% ?1 D, C, `& z记得很多年前,放映过一部催泪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时候的电影大多是工作单位或者学校组织的包场。电影院里哭声一片,颇为壮观。大有谁不哭,谁就不正常的趋势。于是,不想哭的人,也要硬挤出几滴眼泪从众一下。 学了几年心理学后,生活中总爱分析这分析那。我经常发现,有的人就是爱哭,看《蓝色生死恋》这样的催泪弹哭,看《康熙大帝》也哭,申奥失败了哭,成功了也哭。尤其发现,生活中有几个被我认为是情感比较冷漠的人,看电视的时候却经常掉眼泪。 不久,我成为了一个职业助人者。记得大约十年前的一次培训课上,老师问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不可以哭呀?我们几乎一致回答,不可以。原因是,我们是professional,我们必须分清楚职业边界。咨询师情感的过多介入,那叫反移情。 你哭,很可能是因为你投射了自己的过往经历,特别是生命中的伤口。我一直很喜欢一本书《人人都有心理伤痕》。真的是这样,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伴随着痛苦和伤痕。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小痛,岁月能抹平;而有些,则可能成为跨越一生的心里柔弱的地方。每当经意或者不经意的触及,都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 后来,在从事教学工作时,我会放些煽情的催泪影片给学生看,还经常告诫那几个爱哭的学生们,回去好好想想,为什么哭?是因为你想到什么?哭是不是你自己的投射? 此后的很多时间,我一直认为,专业的助人者,应该是情感成熟的“深沉大叔”。我也经常用佛洛伊德的话“我并不是一个热心的助人者”,告诫自己工作中不要介入太多的个人情感。 “不能哭”似乎已经成了一条铁律,直到2004年的一次培训课上。那时,一位持守Satir Model的大人物给我们上课。那是一个特别让我欣赏的中年女性,用我经常说的话,她特别有“社工像”。可是,课间分享时,她无意中说到,有时她会陪着案主哭。那时,我几乎被老师的话吓了一跳——我们可以在案主面前哭吗? 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一天,我终于发现,哭不是问题,而“为什么哭”才是问题的关键。 比如,一些抑郁症的病人对任何事情都做负向的解读,加上极度的自责、自怜,所以几乎不管好事或坏事都会哭。为发生坏事哭,也为发生的好事太少而哭;为感动哭,也为没有感动而哭;为钱少哭,也为钱多哭,反正就是就哭…… 助人者的工具就是自己本身。若不是仔细清理过自己,整合自己过往的伤痛,并获得新的意义解读,心中那些隐藏的成长经历中造成的伤痕或者习惯化的负向思考模式,都会不知不觉的投射给服务对象。就像几年前从事心理咨询师考评工作时,我看到的那一幕:当模特讲述完自己受到婆婆精神虐待的故事后,考生已是泣不成声。 所以,职业助人者首先要搞定的是自己。当自己的内心是清楚透彻的时候,我们就很少为了自怜或自责而哭泣。过往的悲伤、难过的事已经不再伤害我们,因为所有的伤痛事情对我们来说,已经有了积极的解读,获得了新的意义和成长。我们不再会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在工作中投射自己的悲情。 那么此时,助人者还有没有眼泪?还有。上个月在都江堰,一个老婆婆和我说起她的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都在地震中遇难的时候,她哭了。我也流泪了。我很清楚,这泪水来自我真实的感动,而不是来自自怜和投射。 流泪,有时候让我们和案主更靠近,而此时的靠近已经不仅仅是基于对案主过往经历的表面了解,而是两个人真实接触后的心灵陪伴。 助人者是个陪伴者,也是个向导。圣经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职业的助人者也会流泪,不过此时的眼泪,已不再是自怜的眼泪,而是最真实、最内在的感受的自然流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1-4 23:44 , Processed in 0.059182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