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7-18 09:05 编辑
7 |5 R% H) B3 F9 a/ W: H1 Z5 u d* ^
2012年7月18日来源:联合早报9 R4 y! p. l, j/ |; Z$ Y% t$ S
社论 我国的社工行业,雇员组成长期以来都是以女性为主,男性不是没有,但人数不多。之所以出现此种阴盛阳衰的现象,并不是因为这一行不需要男性工作者,而是与行业传统、薪资待遇、职业前景、行业认可度等因素有关。 现代社会主张男女平权,在职场上则反映为男性女性都可以在任何行业任职,并且同工同酬。从理论上说,除了少数与性别特征有关的行业如军人以外,男女雇员在各行各业里的比例应该相差无几,可事实上却不然,因为有不少行业是在男女分工明确的前现代社会就已形成,因而发展出了不同行业以不同性别员工为主的行业传统。 ; o! k0 e$ L8 l$ A/ x3 ?: x) n
社工行业起源于十七世纪初的英国。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正式成为一种行业。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是以女性工作者为主,经过长期的发展,也就形成了以女社工占大多数的社工行业传统。可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女性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就业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于在其他行业有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放弃在社工行业、护士行业等传统上以女性为主的行业任职的女性越来越多,而愿意在这些行业发展的男性又不足以填补缺口,于是这些行业都出现了劳工短缺的问题。这是一个国际现象,也是我国社工行业人手不足的关键原因。
3 R, v6 y% W4 U8 k! h, C$ z/ P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取得骄人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造成弱势群体的增加。此外,由于生育率下降的趋势长期无法扭转,国人的寿命又越来越长,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人口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问题已然相当严重。在我国对社工行业有越来越高的需求的同时,这一行的劳工短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这个问题若不解决,将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r! ~, B8 o% z1 y 显而易见,政府对这个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兼任财政部长及人力部长的尚达曼副总理去年接受本报专访时,就突出我国欠缺社工的现象。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他也提到了要培育更多的社会工作人员和吸引国人加入社工业。政府宣布今年内给社工加薪高达15%,就是其中一项具体措施。据了解,这项加薪措施对缓解社工行业人才外流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 2 [% n4 \4 S7 Q8 W* O3 W, [
除了给现有社工加薪,政府近年来也在社工培训,提高社工行业认可度等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包括国家福利理事会属下社会服务培训学院开设的社会服务高级文凭课程,劳动力发展局推出的社区与社会服务新技能资格培训计划,以及国家福利理事会的社工注册制度等等。虽然这些努力未必能立竿见影地解决我国社工行业“用工荒”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这些努力,这个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E+ j# ^/ ` Z' p: Z, ] H0 C+ ?
由于社工行业自形成之初就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有关,因此人们不免会认为这是一种“趋于义”而非“趋于利”的行业,甚至形成了社工若计较薪水高低就不是好社工的成见。事实上,有不少民众并不能明确区分社工和义工,以为社工也能像义工那样提供义务服务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加上社工一般只能在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机构如慈善团体工作,以不断加薪来留住人才也确实不是妥当的解决方式。通过一些无形的激励方式,如公开褒扬杰出的社工,以提高他们的行业认可度及社会认可度,让从业者均能以身为社工为荣,或许是一个更值得努力的方向。 3 Q+ K \& {. P! R. m
越来越多女性从社工此一传统女性行业“抽身”,已经是一个趋势。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女性回到社工行业固然是一个选项,但吸引更多男性加入社工行业也是一个选项,可行性甚至还更高些。我国男性应该抛弃这是女性行业的成见,积极投身社工行业。对那些教育程度不低,中年被裁退,长期难以再就业的男性专业人才而言,社工行业也许可提供另一发展机会。随着越来越多男社工的出现,社工行业的劳工短缺问题应该能够解决。
9 Y% ~/ J) b7 i( v- d7 G, ~% S: N9 S; a* ] C, D9 C+ [$ \: h+ b3 W
3 R1 ]$ D n& v+ c! r1 C# d, a3 @: _" b; v5 W, f( h4 [
1 ~) Q' r! U& h* U. e$ c
, Y+ `9 J# |- W% J; J原文链接:http://www.zaobao.com/yl/sl120718_001.shtml; U. H. D$ Z4 o+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