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 e$ G. P# f$ N) f' A 2012-07-05 15:14:25来源:羊城晚报 ) s3 u4 O& Q" ^4 h
+ H, }) G2 ` u9 ]
1 O2 x( e- N! O: w0 ` S H荔湾区冲口街杏花社区,社工和街坊一起制作手工艺品
# q) l& w3 ?4 I7 j# w 社工给社区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服务正在为街坊们所接受 尽管广州社工服务试点已经悄然试点一年多,但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社工尚属“新兴事物”。新晋社工需要慢慢“撬”开横亘于人与人之间陌生的墙,走入居民的心。 记者采访发现,社工因其专业性,也悄然给广州社区带来改变:孩子有心理问题,社工去辅导;有人想自杀,社工把他劝下来;没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失业了,社工组织他们自主创业…… 记者走访社工服务渐被接受 5月普通的一天,下午5时许,离海珠区沙园街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关门时间还有半个钟头。中心只剩下两位老人在看报纸。居民陈姨告诉记者,儿女大了,都要上班,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来中心这里不仅有人聊天、有书报读,可以参加活动,还有冷气吹,“关键是免费”。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是沙园街家庭服务中心的一部分。此外,中心还为残疾人、儿童等提供服务。由于家庭服务中心正好位于市场旁,下午时分,周围许多家庭妇女从市场买完菜,看时间还未到煮饭的点,便会选择来中心歇歇脚。 记者走访发现,家庭服务中心组建至今,越来越受到居民的欢迎。进驻的社工,也给家庭服务中心、乃至整个街道,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天河区沙东街家庭服务中心,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开展了“社区厨房”、“生活集市”等项目,居民可以凭为中心劳动的时间,来换取“良票”。“良票”也做现金使用,用来买食物和二手物品。“社区厨房”类似以前的合作社,最早由社工介入,后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由居民自己开展。 街道态度社工作用无可取代 “我们10个人,也不做来现在6名社工的工作。”社工入驻给街道带来的影响,沙东街党工委书记林丽青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介绍说,去年8月,“绿耕”经过投标进入街道。由于他们每一项工作都有评估标准,工作开展就更显规范。“以前我们开展工作,并不知道能不能达到之前设计的结果。现在有了社工提供专业的服务,基本的工作做完,都跟想象的差不多。此外,社工还会给我们的街道和居委干部进行培训,教我们一些上门交流的技巧,服务的知识。” 林丽青举例说,从前,社区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开展起来都比较被动,“看到哪里有新开的市场,哪里有岗位,就通知失业人员过去。现在,社工开展了‘社区厨房’等项目,组织失业人员自己创业,使得这些没有一技之长、失业时间较长的居民有了工作。虽然说收入不高,但也比他们领取社会保障金要强多了!” 社工的心酸 社工专业是曾经的冷门专业,许多学生都是被调剂到该专业就读的。成为一名社工,看似“高尚”,其中的心酸却不为人知。如今,“社工的美好时代”来临,他们的境遇又是如何? 提供服务却被误解 “喏,那辆单车就是我的,我平时就骑着它走街串巷的。”在记者曾做过的一次采访,便是在黄埔区长洲街的冯社工带领下完成的。街道的孤寡老人生病了,冯社工带着他去医院,为他的医药费想办法。有记者要来采访,冯社工陪伴老人,示意记者注意措辞,不要提及老人的“痛处”。在平时,社工骑着单车穿梭于一户一户街坊家,慰问这些特殊群体的生活。这是许多社工工作的常态。 对于社工自身来说,酸甜苦辣并非一两句话能说得清。一开始开展工作较难,主要来自居民对社工的误解。这是许多社工不约而同向记者提到的。“你们是街道的工作人员吗?需要收费吗?我为什么要接受你的服务?”居民常有这样的疑问。 误解还来自于街道。“有些街道领导对社工心中无数,对我们的工作有不恰当的干预。比如有的街道提出要社工去维稳,有的要求社工要多举办大型活动,这样领导才看得到。但如果从街道的实际看,并不需要举办那些活动。”张兴杰介绍。 待遇不高流动性大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社工普遍的待遇不高,社工的平均工资为3000元左右。一些社工均是名牌高校毕业,还有人是出国留学后回来从事该行业的。薪酬对许多人来说,并不具吸引力。“工作时间很长,常常是居民有需要,我们就被叫上门。没有时间陪家人。赚的钱并不多,我的家人已经为此说过我几次了。”有社工如此对记者诉苦道。 社工组织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使得组织不得不通过涨薪来留人,但效果并不明显。北斗星社工服务队曾经接手过一个偏远社区的项目,但该服务地点离市区较远,社工不愿再前往。“社工说工作起来,需要整天待在那些偏远地方,交际圈很窄,找对象都成很大的问题。为此我们还给他们涨了几次工资,都没有人愿意去。后来我们只好撤出了那个项目。”张兴杰说。 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