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黑龙江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董莉娟,从网上了解到该福利协会的招聘信息后,来到天津应聘。经过了面试和试岗,目前已与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签订了劳动合同。
" p, ?, S' B3 K4 k/ N$ s* i- U 她说,“选择这份工作很幸运,不会荒废了四年所学的专业,能够学有所用。”
+ e9 v& e) ^5 H, i$ p p+ j" M 笔者在天津市鹤童老年福利协会走访时了解到,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社工领域的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天地。他们提供的一些社会工作岗位已经有一些大学生前来应聘。
- i) I- F, _4 V( |. m! s3 Z4 m. p7 [. Y 据了解,目前我国不少大学已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像董莉娟这样在毕业之后真正从事社工行业的毕业生却并不多见。董莉娟说,她所在的黑龙江大学社工专业的前几届毕业生,只有很少一部人选择了跟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0 C# R, X: n) k/ Z" y
同样供职于该福利协会的王林生也深有同感,他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时,班级54名毕业生中只有包括他在内的3名毕业生选择了与社工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中两名同学分别在深圳和上海的社区工作。
; I3 R$ P" ~. v0 t0 R/ n$ B7 z! D 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社会工作部部长刘国亮介绍说,他们从2001年开始招收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直不太理想,直到2008年才有所改观,已经有5名大学生在协会工作。/ M8 H) h- x ^; |1 V0 I4 Z. T+ G" P6 z* R
刘国亮认为,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对社工行业的发展潜力及社会价值认识不够,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朝阳产业,也无法理解“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另一方面是社会提供的与社工专业对口的岗位相对较少,使一些有志于从事社工工作的毕业生缺乏施展的舞台。要解决这种供需矛盾,除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服务行业的长足发展以及社会服务岗位的日益增多。
9 t7 @3 T+ q$ c9 @ 刘国亮说,目前我国的就业岗位主要呈现“政府——企业”二元结构,在该结构中的就业岗位已经相对饱和,而类似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这种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领域”蕴含的就业潜力值得重视。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社会组织可创造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而目前在中国这个比例还不到1%。
3 j E7 ?3 m E1 M& U7 z( o
0 R0 `. s8 `$ a- p$ q2 p) J! p作者:张晓辉 邵香云 曾健 来源:经济参考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