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lingche 于 2012-4-8 15:26 编辑
: f1 M! L- @5 ]4 z3 o' R
6 E: i, k+ a! C! L! Y来源:http://hi.baidu.com/%B1%AB%B4%E4%C6%BC/blog/item/c96cbdfb8fec6545242df22c.html 以人为本,人性化救助是我们救助站的一贯救助原则,尊重、接纳固然是我们开展社会工作的价值所在。然而,危机介入模式虽然在形式上有悖于尊重的价值观;实则不然,危机接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并没有征得服务对象(也就是我们这里称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同意,然而他却是在更高程度上的保护,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核心。以前一直不明白的是危机接入模式明明是违背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可为什么却在社会工作领域频频出现,并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呢? 危机介入模式明明没有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甚至有可能违背服务对象的意愿,又怎么能够体现出“以尊重、接纳”的原则来对待服务对象呢?重重的谜团一直困扰在我的心中,使我对救助站的“以人为本”理念产生了质疑。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校正一下我的错误观点并引入一个小插曲。事情是这样的,对于处于大学时代的我们,雄心勃勃、光芒四射,总想着了解民生、体察民情、报效祖国,一腔热血。更是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挑战精神,新欢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现象,更喜欢擦亮眼睛去监督政府行为,还喜欢竖起耳朵去听小道消息,喜欢关注弱势群体,并时不时地被弱势群体给反移情,然而,在救助站实习的这一个周里,使我对社会、对现实又有了一个更加理性的看法。事情是这样的,以前我相信记者、也特别相信媒体,甚至更加相信小道记者,因为他们报道的新闻比较犀利,带有批判性,我感到真实,所以我喜欢。 然而,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前段时间有位记者乔装成流浪乞讨人员入住救助站,后再报纸上刊登说:救助站伙食不是很好(这是委婉一点的说法,可能实际要犀利)。那么在这里,我可要以以为第三者或者实习大学生的身份为救助站说句公道话了。 第一,救助站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给你两菜一汤; 第二,记者暗访的是早餐,必然简单,馒头加咸菜,我想很多家庭也是这样过的吧,好一点的可能换成面包再加一杯奶,可在救助站内又岂能过上这般小康水平呢?如果真是这样,我想很多人倒是愿意住在救助站里了,我也愿意,当然这一句玩笑话; 第三,以我们无名实习大学生的亲身感受告诉大家:救助站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跟我们一样,同吃工作餐而且很朴素,一个菜最多两个菜,而且除了周五之外,基本上都是素菜,可谓是简简单单,朴朴素素,不带一点奢侈;看了以上三点之后,我不知道是否还会有记者在发表这样的文章?当然,我并不是在这里批评记者,相反,我对记者这一特殊身份的尊重和钦佩还是由心而生的,社会的进步需要你们的推动。在这里,我仅仅是就是而言,记者看到的可能仅仅是表面,当你深入了解其中的时候,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我们站长曾经所说的:“在救助站里,可能你看到的或者听到的都不是真的。” 一个周的实习经历,让我成长了不少,也让我更加理性的看待问题,媒体固然值得信赖,但有时我们也需要带着思考和观察去看待;流浪人员固然值得同情,但有时我们也需要带着理性去交流,用心去思考。救助站里涵盖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流浪儿童、流浪青少年、流浪人员、残疾者、痴呆症、家暴妇女、紧急情况入住者等,各种各样的人,形形色色,都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去共同关注,需要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帮扶弱势群体,为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请记住:救助站服务于弱势群体,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