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14 09:51 编辑 , [! M: L6 X2 t$ y* f0 ]$ Q' W. q
) V! i( A' s ?6 W# B x 广东去年开放社会组织注册登记,草根NGO取得“准生证”已不再是难事。但,“生下来”如何才能更健康地活着,并真正成长为发挥作用的“第三部门”,除了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制约,更需要解决众多的内部问题。 据记者调查,多数社会组织受政策制度尚未健全及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面临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覆盖面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人力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现状: 新型社会组织成主流 “民间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是其根本特征。”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吴启荣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2332个。 社会组织基本可分成两大块: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中,社会团体1140个,大致可以分成4个类别:经济服务类(包括行业协会、地域性商会等),占20%;学术类(学术交流研讨,包括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也是国家最早的民间组织),占25%;专业类(与目前社会上各种职业相关,譬如会计师协会、医师协会、记者协会等),占35%;联合性、综合性团体,如联谊会、联合会之类,占15%。而民办非企业单位1192个,从领域上分,目前有科技研究、生态环保、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宗教、农业及农村发展、职业及从业者组织、国际及涉外组织等。 统计数据显示,佛山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的四大类行业分布还是相对均匀的,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行业分布则有较明显差异,根据民政局登记数据,佛山目前在这一块占大头的是“教育”类单位,达80%的比例,而法律服务以及生态环境是最少的,有的区登记为零。
* m$ p( R2 P2 ~ 从五区分布上看,无论是社会团体还是民办非企业单位,都是禅城、南海、顺德分布较集中,占80%以上。( ?# [- \9 p8 d ^7 s% \' V
吴启荣介绍,最早的也是最传统的社会组织学术类社团,比如数学协会、文学协会等,却在不断地萎缩;而新型社会组织,譬如为经济服务的行业协会,为社会服务的社工、心理咨询,福利机构等则不断壮大,并日渐成为当今社会组织构成的主流。5 P1 V( O. H3 g$ X$ T/ h* V3 [
困境1 身份: 缺失的认知尴尬 “很多时候,政府、机构、群众对什么是社会组织,它们是干什么的,还不清晰。”吴启荣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社团拿着民政局的注册证明去银行开户登记,银行不受理,说他没有工商执照,非要他去工商局办了证再来银行开户,那位负责人无奈,打电话向我求助,希望我跟银行说说,我就跟他说,"让那个银行打电话去人民银行咨询,社会组织有民政注册登记就可以开户的!"而这样的“求助”不是遇到一两次了。 对社会组织的“误解”,同样普遍存在市民当中。很多市民都不明白“社会组织”是什么,常常把他们误解成搞传销、推销的。至今已从事6年社工服务的南海义工联社工杜莉妮说,至今,她已经开展各类义工培训108场,共培训出4780多名义工,还将义工服务带进社区、校园、企业。但她同时认为,就南海而言,大部分单位和机构对社工都还没有认同感。 吴启荣说,这样的认知偏差,某种程度是由于过去政府对社会组织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社会组织既然来自民间,就应该让它们在民间自由发展,按市场化运作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配套服务和帮扶,但事实上,社会组织是以非营利为根本特征的,单纯靠市场化调控,某种程度导致其性质“失真”,也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社会认知度的缺失,还有来自社会组织内部本身。据记者调查,在民营经济活跃的顺德、南海,各个行业的协会百花齐放,其职能有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但有些行业协会,因为人员有限、能力不足,既没有力量去指导行业发展,也无力指导企业经营和全方位服务于企业,只是举办一些交流、联谊等活动,不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企业只好走“有事找政府”的老路子,对行业协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据记者了解,目前,顺德已有大型或成熟的行业商会40多家,截至2009年就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达51项。看似热闹的背后却大多是寥寥几人支撑协会事务,成立于1998年的顺德建筑装饰协会,专职人员包括会长只有3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处理协会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仅有4名。 人员的精简导致行业内部活动冷冷清清。顺德建筑装饰协会一位负责人说,每年年终的年会、四年一次的换届,已经是协会能组织的最大型活动。不少行业协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偶尔也承担或配合政府举办一些活动或提供服务,但往往活动过后,政府就不再提此前承诺的服务费。 # M' |' T( n. Q/ f/ _' f) }% V# P
困境2 资金:成长的致命困扰 如果说身份认同的尴尬,让社会组织感觉前途暗淡,那么资金上的困难,则是致命打击。 记者了解到,社会组织的运作资金收入,通常由会费收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四部分构成。即使是“油水较足”的行业协会,也主要靠会费收入,开展各项工作并不容易。 上述顺德建筑装饰协会负责人称,该协会被评为4A级行业协会,是经顺德区政府批准、在区民政局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行业社会团体。即便如此,协会的运作资金仍是企业缴纳会费所得,未得到政府相关补贴。 “没经费,一切活动都做不开。”佛山市心理辅导行业协会会长、佛科院心理学系副教授颜农秋表示,经费成为协会成长和发展的瓶颈。去年,他们在佛科院召开了心理协会年会,请到了香港专家给协会会员传授做公益慈善的技巧。但因为经费紧缺,心理协会的不少公益慈善计划课题只能搁浅。 从去年开始,市心理协会也开始跟一些咨询机构合作筹集经费维持协会运作,但经费非常有限。颜农秋还承接了桂城街道办一个“家庭心理辅导”的项目,希望通过更多社会活动来“帮补”协会运作,但他发现,筹集的经费始终微薄,市心理协会里现在只有一名专职会计是工作人员,但会计的工资都成为了难题。至于他设想持续进行的一些慈善公益活动,更无法开展了。 专门为自闭症和脑瘫孩子提供康复和训练服务的星儿特殊教育培训中心,至今成立5年,就读的自闭症和脑瘫孩子已达55人,特教老师和生活保育员有25人。但对于负责人温远霞来说,最头痛的就是每年的场地费、税费等经费,“场地费贵,按学生学费总额3%缴税,每月要缴税3800-4000元,还有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残疾人保障费,负担太重了。” “星儿”的特教老师大多是特教专业出身,但上岗之前都需要经过培训,温远霞多次想请一些国内外特教专家做培训,但一直筹不到经费,“台湾的老师来一次做培训要3万元,我们请不起啊。”遇到广州、深圳等城市有相关培训,她就将特教老师送去学习,但这也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她表示前两年市残联曾举行过一次培训,但数量并不多。 困境3 人才:发展的又一难题 资金匮乏,直接制约社会组织的人才引进和培训。 六年前,南海没有专业社工机构,2009年时南海区桂城街道设立关爱基金,开始向整个珠三角社会团体伸出橄榄枝,不久后就引来了“金凤凰”入驻。截至2011年,桂城街道办已经扶持了9家专业NGO注册,购买政府服务51个,资助金额达到469万元。其中扬帆社工中心、启创社工中心和博睿社工中心等已经在南海建立站点,而本土NGO南海星儿特殊教育培训中心也站稳了脚跟。 “发展前景看到了,但差的就是薪酬待遇。”杜莉妮表示,社会工作内容包罗万象,不少社工加班多、工作压力大,一接到新的服务项目,大家经常加班加点,凌晨一两点休息很正常。但社工的工资几年来一直“拖后腿”,南海社工平均工资约3000元,不少社工工资还只有1000多元。而广州招收的刚毕业的社工工资都已经升到约4000元。这样导致了不少社工工作2~3年后就跳槽。而南海最缺的就是工作了5~6年有经验的老社工。 杜莉妮估计,佛山社工缺口在50%左右。她归结为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土教育机构很少设置社工专业,导致本土社工人才没有输出;广州不少高校都设置了社工专业,但人才仍然供不应求,而且待遇较好,导致其他地方社工人才流失。二是社工行业还没有系统规范和激励机制,政府所提供的资源、发展空间和条件并未充足,相对于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城市而言,佛山没有优势。人才少,培育社工队伍的任务就更加艰巨,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是市、区、镇街和村居对社工应用还没有一套系统标准,在界定、激励、提升和内部转化方面还没完善,很多工作人员在从事社工工作,但因为没有考取社工证而得不到晋升机会。 星儿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尽管站稳了脚跟,但“工作压力大、福利水平低、外界对特教老师不理解”,成为了特教老师的三座大山。温远霞表示,特教老师大多一个月领2500元,扣除社保和医保后,拿到手不到2000元,不少特教老师都因待遇太低离开了这个行业。 “说人才匮乏是因为培训不到位,这只是表面现象,”吴启荣认为,国家对社会组织人才政策这块确实不完善,收入没怎么提及,仅说“社团专职工作人员待遇参考事业单位”,但这毕竟说得太模糊了,究竟能有多少个级别,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分别对应什么级别要求,没有一个具体标准。因此,怎么能吸引人才到这一块来,待遇机制还是要进一步完善。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 李锋 采写/佛山日报记者 邹妙玲 麦凤庄 邓雨露 " V( z# y! N3 @- g% U, C
1 V" y' i* p) K3 d3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