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约有社会工作者20万。参照国家18部委最近联合制定的社工专业队伍建设规划,“到2015年,我国拥有200万专业社会工作者”,我国社工尚缺口180万人。(中国新闻网11月27日) # w3 Y# d9 L5 c* V* E0 m! v
一方面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旺盛——未来几年时间,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城乡老年人、受灾群众和特殊群体(包括青少年、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精神疾病患者等),将是社工的主要“服务阵地”——一方面是社工人才的严重短缺,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人才计划思路,这一问题恐很难解决。
( c4 q3 A2 m1 n0 b$ i3 O对于社工服务,一些地方近年来加大了面向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力度,并推出可以解决户口等优惠条件,但总体来说,社会工作的社会地位还不高,对优秀人才并没有多大吸引力。虽然我国政府明确规定,社工专业人才成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体人才,但要转变社会观念,需要时间,更需要社会工作本身的发展。 & R; S5 q; H8 C ^4 @7 O# w: |
在笔者看来,改善社区服务,开发社会服务岗位,当下有一个不错的做法是,打破行业界限,依托已有的各种资源,比如社区中的教育资源。目前,在我国地级市(甚至一些县城),几乎都有高职院校或成人教育学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生源的持续减少,不少学校面临生源危机,如果能利用好这些学校的资源,向社区辐射,参与社区服务,可以起到多赢的效果。
|1 u- G4 y) k首先,这些学校资源完全可以向社区免费开放,并针对社区居民群体,开设从学前教育到老年大学的一系列服务。这解决了社区居民学习、活动无场所、无资源的困惑,也解决了学校资源可能被闲置的问题。
9 i) D: o: p2 W其次,学校对社区的服务可以结合社区图书馆、学习活动室的建设,派出专业教师队伍,招募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这可让教师在社区服务中增加社会阅历,也可让学生在接触社区服务中,改变对社工服务的看法,从而为社会工作培养潜在的专业人才。 7 N$ @5 @9 m3 T/ G1 v7 T
对于以上两方面工作,只需要政府进行两方面支持。其一,把学校资源向社区辐射提供服务,作为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一部分,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长效机制。目前,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解决社工人才短缺,是政府部门的一项措施,既然如此,何不把现成的学校资源纳入?从高职院校和成人教育学校看,他们并不缺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经费支持、保障。一些尝试只是点到为止。 * j$ Q0 B) _1 t" B8 ?
其二,推进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学院。在美国,社区学院是很多高中毕业生和社区居民的选择,这是因为社区学院实行“宽进严出”,其课程向社会开放,同时不同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普通教育)之间、不同学校之间,课程学分实行互认。如果我国也能在目前的高职学院、成人教育机构上发展类似的社区学院,不但可以为高中毕业生提供多元的求学选择,也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 z- H3 n& r( {* Y以上这些做法,其实不仅对大中城市管用,如果能先在大中城市探索成功,完全可以发展到农村地区,依托当地的职业培训机构,在乡镇建立学习、生活服务点。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政府打破制度壁垒,改变计划思维,尤其是实现各类教育的互通、平等发展。事实上,正是由于我国各类教育存在着流通的障碍,导致教育有高低贵贱,这与劳动的高低贵贱结合,才有对社工这类工作的“误解”,在开放教育服务,让社会共享所有教育资源之后,教育资源被盘后,就业的观念自然也会出现全新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