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王行娟 8 M$ Q2 v% F9 z8 \
& B2 L9 ~ I+ H% |) K$ O% q" T# \我想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妇女热线的故事。一位40岁的中年妇女在电话中说,她18岁那年,姨母带她到她所在的工厂去应聘会计。接待她的一个男性竟然对她动手动脚,强行拥抱亲吻她。这个刚出校门的小姑娘吓得手足无措,正不知怎么办时,她的姨母走了进来目睹了这一切。她被工厂录取了。可是她的噩梦从此开始了。姨母不仅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父母、家人、而且在厂里广为传播。她的父母、家人骂她“贱”,工厂里的同事也歧视她。她好不容易找到对象结婚了,虽然她是以处女之身走进婚姻的,但她的丈夫仍然把她看作坏女人,蔑视她。他把夫妻性生活中她的表现,当作笑料,告诉他的哥们儿们,以此证明她就是个“荡妇”。这个女人在电话中哭着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错,我当时才18岁,什么都不懂。是那个男人强行要抱我,怎么成了我的错。当时的情形也就是这样了。我并没有失身,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把我看得那么坏?令她更痛苦的是,她8岁的女儿也学着家人的态度,瞧不起她。她说,每当我看到女儿那轻蔑的眼神,我的心都碎了。这个女人在压抑了二十几年后用电话诉说她的不幸,是因为她从报纸上看到了性骚扰这个词。她询问她的遭遇是不是受到性骚扰。 ; p' |7 J( P' c l
! l6 w$ g$ ~( o; T+ M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性骚扰对女性的一生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
# K$ U6 D9 \5 h& B0 V C- L) N6 D; ]& h/ e Z
性骚扰这个概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引进到中国。在国内法学界和妇女界的大力提倡下,中国人大常委会在2005年修订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次将禁止对女性进行性骚扰写进了这部法律,从而结束了反对性骚扰诉讼无法可依的局面。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 Y2 G8 r; l: n& B
6 r2 A! b4 [) Q4 j' C* }- t
但是,预防和禁止性骚扰,不仅需要立法和司法的救济,它还需要社会文化的改变。
5 R- K3 y8 T- A" j, C) ~* R! o& h
第一,由于中国曾经是一个长期的封建主义国家,它所推行的封建文化是以男人为中心,崇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在两性的关系上,对男性对女性的性骚扰表现出较大的宽容。
- v4 D1 ?4 B2 o% r# {' p( x! |! Y6 T: v4 B; ]: @9 G
社会上流传的种种说法:“不过是说个笑话嘛。何必当真呢?”“同事嘛,抱一抱,是友好的表现,有必要那么敏感嘛?”都突显了男性在与女性的关系上拥有特权。他们完全可以不顾及被骚扰者的意愿而为所欲为,而且丝毫不会影响他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 O) e3 ^! e" P/ ?* I
" s! J& L# Q' C! A" i* f1 C K0 V
第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观念的更新相对滞后,封建主义的贞节观仍大有市场,而且根深蒂固。中国封建社会为了确保自己的种族的延续,制定出一整套的伦理道德以规范女人的性行为。贞节观就是女性性道德的核心。贞节观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一而终,好女不嫁二夫;二是不能失身于他人;三是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在这样的要求下,夫死守寡的被称为节妇,被男人触碰过或侮辱过的女性,如果为此去死就能全节烈之名,不想死就只能苟且偷生,一辈子担不贞的罪名,遭受人们的唾弃。我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因为被一个男人抱过和亲吻过,没有去寻死觅活,从而遭受到包括来自她的父母、家人以及所有认识她的人的不齿。 . Y" h8 s8 C7 `. U: U* a& o
' Z7 ?7 E" t; U9 |5 U+ D6 Y
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类型的事件,绝对不是个别的,而是在相当的范围内存在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发生过几起青年女子不愿卖淫跳楼摔死或摔成重残的事例。一些媒体用大量的篇幅加以报道和赞扬。它宣传的是什么呢?是女人的贞操重于生命,女人要保持贞节,应不惜为此殉节。这仍然是封建贞节观的一套。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写一个女子被拐卖到一个山村,她历经劫难设法逃离,终于成功地获得解救,回到了家乡。可是因为她已经失身,父母和家乡的人都不接纳她。她只得重返山村,用自己的知识办学,教育那里的孩子。她是被作为光辉典型树立的。但是,透过她和与她有同样遭遇的女性,我们不是可以看到,“女人最大是污名”的贞节观,仍在吞噬着一个个鲜活女性的生命,或者让她们背负污名屈辱地生活,我们能不感到心酸和悲凉吗? + Q+ z9 l9 H; \' b5 _4 q
* B9 t& s3 J+ p& U1 z* l3 d第三,性道德上的双重标准。贞节观是只对女人而言的,男人是不适用的。男人死了妻子可以再娶,叫续弦。男人三妻四妾,寻花问柳是多子多福,风流逸事,不仅不触犯任何的戒律,而且是男人财富、权位的象征,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9 l% e# c" g5 e) g4 N/ V
z5 ?( _& o. w( |, D* ^第四,与封建贞节观同样起着作用的是责备受害者的文化。当女人遭受到男人的性骚扰,错的不是侵犯者而是被害者。是被害者衣着暴露,举止轻佻,刺激了男人的性欲,才遭到这样的报应,因此她们是罪有应得。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学者,还堂而皇之地从理论上加以论证,被害人决定并塑造了罪犯,被害人可能在被强奸的行为中起到决定的或鼓励的作用。所谓的起决定的和鼓励的作用,是指被害人在受到威胁时不反抗,或后期放弃反抗行为,包括在被害后不报案。这样做,是对罪犯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鼓励和放纵。这个理论完全无视这样的事实,社会上对受过性侵犯的女性采取排斥、谴责的态度,甚至连她们的父母、丈夫都会认为,这是见不得人的丑事,一辈子都要担着“坏女人”的恶名。这正是许多受到性侵犯的女性以及她们的家人,忍声吞气不敢报案的主要原因。这是社会的制度和社会的文化所造成的,能简单地归咎于被害人的不反抗吗?另外,被害者与侵犯者之间,无论在体力上、社会地位上往往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受到性侵犯的女性大都是处于劣势的、无助的地位。她们或年幼无知,没有应付突如其来性袭击的准备;或身单力薄,无力抗拒来自男性的暴行;或顾虑对方的权势,怕自己和家人陷于更可怕的境地。我们能说无力反抗,不敢反抗就是鼓励加害者吗?责备受害者,实质上是为男性侵犯者的罪行开脱,是维护他们在性方面对女人的支配、统治地位。
- r( s9 e9 c! B0 j: L. g
, ]8 q6 |2 B; X- y/ T: W第五,封建的贞节观,不仅要求婚床上的新娘是处女,有完整的处女膜,而且没有性的权利。要求她们在性行为中只能顺从和被动,充当男人的性工具,否则就是“淫”或“荡”。我故事女主人公的丈夫,当然知道自己的妻子是个处女,但他仍然认为她不贞,就是因为对她在性行为中的“积极”表现不满意。他对自己的伙伴描述这个过程,是要进一步印证这个女人的放荡。
9 } K5 g6 R r( Q, G
* i+ d- L. y& ^% b% R: R) R/ l第六,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残害、压抑女性的贞节观,它并没有随着封建主义制度的灭亡埋进坟墓,而是阴魂不散,通过社会习俗和约定俗成,一代一代地传承,继续发挥着作用。那个来话者8岁的女儿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已经在思想上打上了封建贞节观的烙印。她会和她的长辈一样,将这种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自觉地去实践,用这个标尺要求自己,也要求其他的女人。她会成为封建贞节观卖力的吹鼓手,残害更多无辜女性,也可能包括她自己。
q9 [' T! I; s8 z ]; O2 s( D2 u# w6 a- z, G {$ D6 q
在中国,禁止性骚扰,维护妇女的人权,包括女性的性权力,必须倡导两性平等的新文化,清除歧视女性旧文化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 K- V h x" q: f, ?, {
' q' Z0 j& ]9 O( S
& K9 [ v" u+ y1 Z/ E: A
+ `; I) C" ?; \( r f& Z来源: 红枫 c k& e; _+ V8 ]
1 |6 [/ k3 y( a. l3 m
该贴已经同步到 草根渡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