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L2 J- n: d* t5 R 坚持按照劳动强度低、安全系数高、无毒无污染的标准选择生产项目,并合理确定劳动定额,适当安排休息时间,劳逸结合。通过力所能及的康复劳动,让他们在生理脱毒的基础上,逐步清除心理依赖,达到身体康复、心理矫正、人格重塑、热爱劳动和思想行为双重矫治的目的,促进了戒毒人员体能康复。 . b5 D. O7 e, O. |( v0 ]2 G. D5 @* Z' n
四、突出人性化管理,为戒毒学员排忧解难) W, q# e% R% i( z- W3 A
6 X* l& L- q* M4 j0 B 一是尊重戒毒人员的人身权利,慎用强制措施,自觉运用科学、文明、合法的管理手段,依理服人,以法服人。二是保障戒毒人员的生存权。在收费难的情况下,2004年,强制戒毒人员的伙食费纳入了市财政。对交不起任何费用的戒毒人员,由所里统一调整使用戒毒经费,保障其生活必须品和生病时必要的治疗。三是通过落实日常管理工作制度,保障戒毒人员通信、探视、休息等合法权益能够实现。四是通过建立和实施严管制度,预防和打击牢头狱霸现象及其他所内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安全有序的监所生活环境,确保戒毒人员人身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8 M0 C$ w) C! [" k 6 X. }( t2 p/ V8 T O2 v 在日常管理中,“大封闭,小开放”是该所的另一个特色。大封闭是将在戒人员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戒毒区内,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严防违禁品流入。小开放是病房与病房,病房与活动场所相对自由开放,促成戒毒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平等、融合的交流,并实现戒毒人员之间的有序交流。为了营造温馨、和谐的管教环境,让戒毒人员有一个“家”的感觉,该所投入大量经费,每个楼层都设有活动室,方便戒毒人员活动;每天保证戒毒人员适当的户外活动时间;将8人一间改成4人一间,双人床换成单人床。 1 R9 d: m4 Q: }! m9 A$ r% e( M+ X9 x/ l
该所针对吸毒人员的特点,采取教育、挽救、治疗、康复等综合方法,实施了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处处为戒毒人员排忧解难。对家庭突遭变故或经济特别困难的在戒人员,建立了由民警和在戒人员捐款的救助机制。强制戒毒人员李毅9岁离家出走,从此浪迹社会,最后受坏人引诱走上吸毒之路。入所时,身无分文,骨瘦如柴,体质很弱,患有胃病,常常失眠,吃什么吐什么。经救助,离家出走10年的李毅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了双重救治,在该所不仅治好了疾病,还与家人实现了团聚。2004年2月4日,戒毒人员周平(化名)由于妻子产期临近,烦燥不安,戒毒时拒不配合,成天哭丧着脸。为了舒缓他的压抑情绪,民警专门安排他负责戒毒所庭院的卫生清理,增加其在室外的活动机会。他得知妻子难产后极度不安,便向管教民警递交了书面申请,希望能去医院看一下。考虑到其特殊情况,所领导立即派人派车将他送到医院。3月5日,周平(化名)把儿子满月的事给忘了。可是所领导和民警一行5人买来蛋糕、玩具、儿童衣服等礼物,开车送他回家与妻子团聚,周平一家万分感激。去年4月5日,在戒人员黄玲(化名)丈夫截肢住院手术,所领导考虑她的实际困难,发动全所民警和戒毒人员为其捐款一千多元。在她丈夫住院的50天内,该所先后4次派人到医院看望和慰问,使她全家深受感动。7 t8 h* k: w4 p2 z! s4 |9 j6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