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择业心理初探摘要:5 o' i; }% D3 o. {2 A2 ?' T
5 S% m. d8 n) p' L; M$ L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毕业生不得不将自己的就业起点降低。“现在不找,以后也未必找得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好好努力。”先就业后择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现实的选择。 伴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大,一次性就业成为历史的遗迹,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会成为就业主流脉象。就业要求的适当降低加速了就业率的升高,但面对一份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不完全符合自己兴趣、专业以及工作要求的职业,许多毕业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跳板,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在工作一段时间产生不适应后,频频跳槽,“先就业后择业”的隐忧也凸显出来。
8 O( u. ?" P4 s% U ) v+ S( n4 [$ X* p8 {6 {
关键词:$ g8 ^6 h' d9 k; v; l }
* A4 p# c' i) m3 D$ Z' k r; y M$ z6 g& D' [
大学生 心理 就业 择业
% {( x! a" X& _8 I; t1 H. J' N- p/ G
4 _3 t3 @) c! b K5 t1 D6 h! L
& J2 Q. _- S. f% O4 |7 W c正文:* {6 |; [9 v7 M, n7 u8 ]# Y; S' j4 q
眼下正是应届大学毕业生们最为忙碌的时节,他们正在为自己能找到一份相对称心的工作而四处奔波。
0 J% A( x3 T) K; P* a“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在这个始终伴随着就业而存在的问题面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许多毕业生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迫于就业压力,放弃自己的职业梦想草草就业;另一边是盲目的先就业后择业,使许多毕业生“签了就悔”,频频跳槽。就业有点难,大学毕业生还能“挑”工作吗?
! t1 X7 j6 T4 z8 ?% x一、个案:80后大学生郭宏——“我不想一毕业就失业”“现在一份工作对我而言,就像是沙漠中的水。”从去年9月份至今,半年的时间里,郭宏在不断地找工作。但是直到现在,这位兰州一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2008级毕业生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儿。& R' V \6 O7 N% t; E& t) Y
此前为了能找到和自己专业相吻合的工作,郭宏放弃了家人介绍给他的在本地一家企业做文员的工作,选择自己寻找。在联系的数十个企业当中,只有一家浙江的私营企业让他觉得有一点希望。但进入这家企业需要经过三轮的培训和考试。培训耗去了他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连春节长假他也只休息了三天就投入到备考当中。“考试之前的那几天我没命的学,好不容易通过了第一次考试。”但后面的考试还没有开始,他就听说这家单位的用人名额会大幅减少,他担心这样的"霉运"会降临到他的头上。过度紧张和反复不确定让郭宏寝食难安,他已经有些后悔自己的选择了。“怎么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这么难呢?我可不想一毕业就失业。”0 w( D2 M' Y2 a- L. o, X
和郭宏一样,千千万万奔波招聘会现场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0 b+ N' J2 V# c4 ~9 V1 n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5 m; n* U- [2 U$ A( B+ J( g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心理上千姿百态,我们对其分析、归纳,总结出9种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择业心态:
( [, A+ t2 A% ~( D1. 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它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你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7 H- F3 p; a8 }2. 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中,家长“越俎瓦疱”的居多。一位大学生的家长对我们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会是少数。 , X/ \# F; q+ I( o" T
3. 求“名”心理
" `- J- w; G" C7 L* N* Z$ z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惜购买假冒商品,以满足其虚荣心。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 E1 E# U8 J# w9 b6 w( b5 ^; t# z
4. 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地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么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什么活可干,人又不能调走。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人的求职心态。 8 N" [2 H* s. t6 e! ~# n8 N0 O. Q, R
5. 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农村“盲流”填补了空白。在北京市的一次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另外一些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笔者问其中的一位女青年,回答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可能只占少数。 7 S6 r& G: \- @# X8 x
6. 求便心理 在大学生择业倾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求便心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1988年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先选择哪些地区”时,大学生选择北京的占23.2%;选择沿海的开放城市的占21.0%;选择其它大城市的占16.7%。理由是为了生活、学习方便。1987年我们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这个问题上时,大学生选择大城市的占24.2%;选择离家近的单位的占21.0%,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可见求便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的位置。 : [) X9 B8 E1 Z- I8 ^" X) G# j6 f
7. 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反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在择业指导中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 3 l/ x- A7 `6 W) A
8.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 q* \2 Q" C9 }% n! X; ]三、应对策略1. 知己知彼、关注社会需求如今,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求职时,广大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认识自我、找准定位,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更需要关注人才市场的走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实现人才与市场的匹配,以更好地实现就业。 ; \ n7 ]2 f' f" j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尽管我国的就业整体形势不断好转,就业总量不断增加,但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就城镇而言,每年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的未能就业者有两千多万人,但是,每年社会所能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仅有一千多万个。
: q7 X ?0 x( j @7 R据统计,2007年招聘岗位要求为研究生学历的约为6.1%~6.9%,本科学历的不足44%,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0%以上。在求职人员中,研究生学历的约占5.5%~6.0%,本科学历的占40.4%~40.8%,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3.2%~53.7%左右。可见,高校毕业生正在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
# g5 a3 t4 u, x& L. v# \2. 先就业后择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毕业生不得不将自己的就业起点降低。“现在不找,以后也未必找得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好好努力。”先就业后择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现实的选择。 伴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大,一次性就业成为历史的遗迹,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会成为就业主流脉象。就业要求的适当降低加速了就业率的升高,但面对一份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不完全符合自己兴趣、专业以及工作要求的职业,许多毕业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跳板,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在工作一段时间产生不适应后,频频跳槽,“先就业后择业”的隐忧也凸显出来。 % N: V1 f4 n, a* o% ^ f3 k
兰州市一家销售公司的总经理潘江每年会为大学生的招聘问题而头疼。一是需要从众多的投递简历的大学生中,挑出真正适合企业的人选;另一个则是为招聘的大学生流动太快而大伤脑筋。“对许多毕业生而言,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出现了盲从,他们只是暂时性地选择就业,一有机会,就赶快转职。”潘江说:“缺乏理性考虑的大学生在毕业半年到一年内是跳槽最为频繁的时期。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我们所需要的是对自己有清晰定位的人才,而现在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和潘江的公司一样,先就业再择业造成的员工流动,已成为企业最不确定的风险。
# A2 i, B& ~7 P/ \: ]3. 难就业时代,大学生就业仍需理性毕业生中有人“大面积撒网”,考研,考公务员,凡是考试统统参加,凡是面试一一尝试;有人上网下“海”,茫茫招聘人海中寻找自己的一叶扁舟。不是抱着中大奖的侥幸心理,就是存在“人人为之,我亦为之”不落后于人的思想。
5 @9 r/ ?4 a+ g许多毕业生的求职心理是:“反正我是尽力了,找不到好的,只能将就一般的,甚至不好的。” 在难就业时代,大学生就业要有大众化心态。尤其是一些相对比较冷门专业的毕业生,追求一次性稳定就业会有一定的困难,一时找不到对口的、满意的工作,可以把起点放低一点。 ( F' t/ d( a5 |' ?
但这并不代表大学生们可以盲目就业,或者一味的追求好工作,延误就业时机。毕业生要有对自己良好的求职定位。这不仅要通过对市场就业形势的判断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而且还要对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进行初步的筛选。
& b8 M( B' }& E7 H* x“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愿更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能运用理性”挑选”的目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a/ @* n0 v7 ^- c6 O1 ?' e$ S. b
" p" J4 ]; r/ [* P3 U; W P) o结语:
3 i5 |- I4 i. P就业本身并没有一个好与不好的概念,不好说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在什么地方工作,关键是毕业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恰当定位,以一种平实、乐观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就业,而并不是找得到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 P' q8 Y: j e$ H
7 L5 U! G6 Q. D% K
参考文献:3 c3 n9 U/ [ Y' ^
* i: {! E; _' w8 F, G# f J
[1]
1 r% z7 p4 P: \; U) I) T9 `, G陶都、莫尼 《大学生就业目标与择业观的再认识》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6 9 f6 V) @4 |* B2 J' |$ s
[2]) U+ P2 ^. P) @$ I
李继宏 《加强德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 h8 b2 `1 o; g- {& x& W2000 & m- A6 `- G A; _# S2 f
[3]
6 g+ o5 `% a0 p/ F" S5 m赵迎欢 《在大学生中开展正确择业观教育势在必行》 辽宁教育研究
9 k& I4 |+ t7 C# X) `' D1998
2 z) Z7 L* O1 \7 Y A[4]
3 p- o- h. C) A' o3 Z9 G/ L贾卫东,郑宏宇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m) r4 z& E, W/ \8 E8 p2006, G- L: `$ M, c, K
[5]# d0 s2 i& ~3 d$ f ]5 \* ?- N
周达生、戴梅竞 . 《现代社会病》.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 1993.
' k$ |# c+ F. H+ Y0 n[6]) h' P; f$ }# }$ \
张河川、李宁、郭思智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影响音速与机制》. 2000.
: r; k: H" f8 R! \[7] 辛占香《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从众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