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峰
; G p2 W9 s0 s: K8 D& n4 h6 d4 d; c/ t! e* @' U2 g% ^
3 \& W% q2 m: ]
一、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及其在我国发展的状况
1 P; F1 r! N' j# d* s+ y- _+ |7 z M+ }( J2 k6 H4 N+ S6 O
+ N, y) _ ^9 y; |6 X# ^: U1、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
; F0 m E3 Z( j, b! m/ t; k
+ ?7 e' Q2 `5 [1 I, m7 o, ~
. W2 o9 y/ Z' W, _要认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就必须了解“专业”的内涵及认识专业与非专业的不同。4 i& {$ ]' _: o$ Q- r
* Q* b8 u! `+ H2 G. z
6 V) |6 |* ^$ [; N, Q7 _9 N关于什么是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是格林伍德(Emest, Greenwood)的阐释,他认为专业性的职业有五项特征是非专业所没有的,即:(1)系统的理论体系;(2)专业的权威;(3)获得社区的认可;(4)共同信守的工作道德或信条;(5)一套专业的文化。[1]
7 ~5 I9 C+ Y! m0 @; x d% D7 L5 I
! p) {# l9 v- Y/ k9 J9 U) Z) l- J H% n4 G# z8 P3 e3 G/ q {. }- Q5 H
美国的百科全书关于专业的资料指出:专业和一般行业并无不同,不过专业必须提供高度特殊化的知识服务,因此,就专业而言,必须包括三个重要的特征:(1)从事专业必须有精博的知识、专业的态度和经过教育团体的训练,获得用以服务人群的技能;(2)从事专业必须遵守服务重于报酬的原则;(3)从事专业须接受同业工会的约束,遵守道德信条。' T9 b1 h1 o* [! h5 P4 ^
" w! F& Z- R" K; G
+ g5 ]- O+ {3 a9 _6 O+ T. X: F! C' [8 @美国学者Boehm在研究有关专业的文献后,提出专业与一般职业可以用以下五项标准来区别[2]:(1)专业被期待要关照公众利益,并通过其服务增进社会福祉。社会大众以专业服务的态度与绩效是否能促进公众利益、增进社会福祉来认可一个职业的专业地位。(2)专业拥有一套整合的、系统的、可以传授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有科学的理论根据。专业人员根据不同的情况应用这套知识系统的概念与原则提供服务,而非仅凭经验法则提供服务。(3)专业人员遵循一组明确的价值,这些价值观表现在他们的态度上。他们的价值观与态度决定了他们与专业同事、案主和社区的关系。专业人员的态度是专业文化所特有的,不同于非专业人员。(4)专业人员拥有一套源自专业知识与专业价值态度的工作技术。这些技术是专业概念与原则的应用。(5)专业的成员必须是有组织的,有归属专业团体的意识。专业团体的成员享有共同的知识、技术、态度和职业规范,并且致力于专业知识、技术、态度的提升和职业规范的维护。
4 G! w* i" {& F" x* o1 u I& @! m6 I" B, m' T
2 |$ v5 E! ^7 u9 F5 z2 H( u
我国台湾学者陶蕃瀛综合各方专家对专业工作的看法,认为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1)专业是有组织的职业;(2)专业是一种有垄断职业市场之能力的职业;(3)专业被社会大众认为是“为公众利益,谋社会福祉”的职业。[3]笔者认为这个归纳简洁清晰,并将其作为本文讨论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分析框架。
# U. x) {# I4 C# p/ v9 J
5 f, c! ~2 D/ t. G6 Y
) h+ I0 ] {, V6 o0 D N9 r2、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发展的状况' g' D, |) s' K y9 B
: U/ Q6 Q6 J$ V3 |" ^( l N6 A) _' ?! {/ t7 ~' u8 ?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而不断努力,尤其是学界在执著追求专业化的同时,也在反思过分热衷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而付出的代价。前者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工作只是一个“半专业”(Semi-profes-sion)(Alexander M. Carr-Saunder, 1995; Nina Toren, 1969)的置疑,而后者则试图改善社会工作是一个“不完整专业”(the Incomplete Profession)(Neil Gilbert and Harry Specht, 1974)的实际状况。显然,社会工作专业水准问题会在国际社会一直争论下去,它反映了业内人士对社会工作的期待和不断寻求专业成长的投身精神。相比较而言,我国社会工作近十余年的发展,实在是一个相当短暂的时间,以致于我们刚刚勉强可以达到“半专业”的水平,因为我们基本上还来不及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以及加强民众对本专业的熟悉度。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4 X2 V. q7 a+ z9 h. k
6 j, {" K4 s( l' x
: \/ z7 o% n! }: Q F* F& H6 W
(1)从专业组织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组织虽然存在,但功能发挥有待加强。1 L, h/ h+ o0 k/ Z* G/ `' @( o* p7 E
2 H2 S2 i) k- o
( L3 u% b, w% w专业是一个有组织的职业。一般而言,衡量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有两个:一是该组织从业人员参与专业组织的比例;二是专业组织提供成员服务的质和量。而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即专业组织提供的服务越好,组织越有功能,则越有可能将足够多数的从业人员吸纳至专业组织内。显然专业组织的存在是职业专业化的基本条件,而专业组织功能的发挥则对职业专业化更为至关重要。# d( S5 W* G/ i! z+ m
3 f7 c% j4 Y, X3 y- Z+ ^6 u( Z+ B
" B: Q6 p3 Q4 _专业组织的功能主要有三个:(1)提升成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维持良好的服务品质与职业规范。例如,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开展工作技术咨询、出版专业书刊、举办研讨会等。(2)通过专业组织的集体力量使成员的职业收益较有保障。从专业服务的收费来看,专业必须遵守服务重于报酬的原则,但从职业这个基本层面而言,从业者必须获得报酬。由于专业人员均属于同一组织,所以专业常较非专业有更大的力量决定其服务市场的价格。(3)对组织成员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以保持专业的“以公众利益为先,增进社会福祉为己任”的公众形象。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团体接受其约束,并遵守道德信条是一种理性的互利行为。个体专业人员和整体专业同样需要维护社会所一般期待的服务水准和社会形象,才不致于被职业市场所淘汰。. G1 v0 X$ V; E9 p( @
9 |- E" ?, ?! J# x/ b7 k- {& K. E& Z
我国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组织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二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这两个组织虽然成立时间有先后,但在引入和推广社会工作专业方面都作了重要的贡献。, s$ B+ I, c* t ]- f
9 ?4 n4 U& X8 I/ ]( Q; E" U3 ^+ m* m+ Z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在民政部的推动下成立的,也正是因为政府的强力支持,使其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最初阶段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如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使我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得以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状况;制定了社会工作专业守则,使专业人员有了可以遵守的伦理道德;举办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讨会,使政府官员、学者及实务工作者可以聚集一堂,探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出版专业刊物,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和研究平台。虽然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以专业组织的面目出现,但事实上其一直受到政府和非专业两股力量的挤压,政府方面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工作专业支持态度不稳定,且对专业组织的政治控制使其自主性发展的空间不多;而非专业的力量则更多表现为对专业认识的含糊和混淆,使得规范化的专业理念和行为难以得到准确的传输,以至于后来非专业的声音主控了专业组织的权利架构,而真正的专业人士却渐渐地疏离了这个专业组织,从而形成了现时期这种在专业方面基本无所作为的状态。显然,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与一个理想的、功能健全的专业组织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5 z6 m8 B% J7 O* `/ X0 @" U$ v* P+ F& }- o
. r& @ ~. w2 X( C* ?1 v; x3 K8 B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从一开始就是以学术团体的身份出现的,而其发展专业教育的责任也较为明确。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步入正规;出现了一系列专业教材;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开始进入社会福利领域。相对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而言,教育协会基本不受政府的掌控,也不存在来自非专业力量的对抗,但其在功能发挥上却明显地受到授权不足的限制。因为是学术团体,以我国的惯例,只需要自由地开展一些学术活动,并没有教育管理的责任。但事实上,社会工作教育是一种有严格规范的专业训练过程,从课程设置、实习安排、教材遴选、教育内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等,都有一系列的标准,以保证训练的质量。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有责任制定各个层次人员的训练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审核各院校的训练资格。但目前教育管理的环节都是由政府直接负责,教育协会只在其中扮演咨询者的角色,因而导致了一些并不具备基本条件的院校,也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批准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或课程。值得玩味的是,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在政府和实务领域遭遇冷落时,全国却有200余所院校在开展社会工作教育,这种数量上繁荣的背后是否也隐藏了一些危机,即我们在未来的服务中不够专业,或者出现违背专业准则的行为,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本身。" U. F; g1 }' s! ~8 Q) ]' J/ U: A! a
/ k& b& t% z5 V7 ]/ W0 O
) t9 j: ^+ e+ y& G0 q+ u(2)从专业在职业市场中的表现看,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正在开拓职业市场,但远没有形成对职业市场的垄断能力。; N, l* q; x2 q4 g/ W
9 ^$ }! [! V3 { B8 `! L
# T- ~9 p, B1 A1 c; b% L& `
衡量一个专业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就是专业应该是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A Full-Time Calling),它意味着一(数)个群落实践者在全日制的基础上,从事着与其他职业有着实质性不同的确定活动,并作为他们谋生的手段。[4]专业之所以成为专门职业,就是因为从业者在该行业的服务供给中有足够的垄断能力。在中国,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受到专业训练,包括部分从事专业教育的人员,因此专业人员在整个职业市场中只占有很小的份额,又谈何垄断?充其量只能是先逐步完成一种置换,即培养出足够的专业人员置换非专业人员,或者对非专业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训练,使其在服务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 Z# p) `$ y; ~, s& i
+ d2 o( {/ @; J& @6 \4 ~; [6 \) L8 C( I' @- C- m: G+ c, T
社会工作专业要形成对职业市场的垄断能力,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4 J9 z. j8 o: ?1 A2 r' h
3 B6 x- [/ `" w- d9 A3 m
2 A r8 y" G0 w/ M5 B1 k第一,专业人员要有组织地共同明确自己的服务领域,将专业服务的项目和工作内容与非专业的服务工作和日常活动作出明显的区分。否则就不能向一般社会大众证明专业者的职业行为是需要专业训练与教育的,这也就必然影响专业所需要的社会认可,以及专业服务费用的收取。例如在老人院中,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一般护理员(或者福利工作员)的区别,不仅仅是分工不同,更主要的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差别,因而也使得二者之间的职业角色不可互换。 S+ j! T: E1 M$ p, D4 {
( p/ @* U/ M( h6 P/ H4 D) l
" F, Q- X* t0 z+ K1 _9 o) H
在我国,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领域、服务项目和工作内容的界定,并没有被认真考虑。笔者认为原则有两个:一是认为这个问题已十分明确,基本等于社会福利的范围,从而将社会工作的职业市场视为一个广阔的领域。而这种含糊的说法,很容易让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形成一种印象,即社会工作是以经济补助为主,只需要爱心,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创立之初,职业市场需要通过绩效逐渐开拓,不应过度强调专业性,使专业陷于“曲高和寡”的被动状态。在这种观念主导下,新近毕业的社会工作者,即使身在福利机构,却也有可能从事着非专业的服务工作,以这种无谓牺牲为代价,换取专业市场的开拓,似乎成本过高。笔者以为从专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界定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领域、服务项目和工作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这种界定暂时不一定为政府或实务领域所接纳和理解,但却是专业本身规范建设的必经阶段。
& S- L5 v5 F! c" a8 D4 i3 j ]- x$ C0 P; j5 v$ Z
Y* T" |6 B2 N! m第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强化专业化程度和稳固专业地位。成立专门学校提供专业教育而抑制其他方式,如自学或学徒式方式以提升专业知识价值;加强研究以提高专业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水平和独特性等。
7 @2 s; L W3 z
" X8 {' h# F4 \: t: j5 S
( h z6 _4 J t& Z0 R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系统一直是社会工作专业化推动的主要群体。除了开展正规的学历教育外,也在积极参与对实际社会福利工作人员的短期训练,并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广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内地发展的时间不长,因此过去的十年,教育界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系统学习和消化专业知识方面,由于缺乏积累,在研究方面也基本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多取自西方,加上中国院校多年形成的“象牙塔”式生活形态,使得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播与实际操作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时空距离,为弥补这一距离,各院校也进行了多方努力,如开设足够的实习课程,加强教师和实务工作的联系等等。毕竟实务工作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而社会工作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因此其成效最终要在职业市场上经受考验。" h) ]4 m/ O ?2 [" L
; Y2 i& e6 e) Z$ h, F: n1 d6 F q M- t. E# o
第三,维持整体专业及个体专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以符合社会的期待,获得社会的依赖,积累专业权威,为专业地位的确立和社会的认可奠定基础。如建立一些专业服务的标准,并通过专业组织对成员进行考核和评价;建立专业执照制度,以保证提供服务的品质等等。/ i' z5 D; p. \9 n
; r, x- L8 q- _0 f9 y; u
3 ]3 s. c* T& g4 C: e在我国内地,目前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员非常有限,且大部分毕业后进入了专业教育领域或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等间接服务,加之专业发展不成熟、专业制度不健全导致了部分专业人员的流失,只剩下零星的专业人员从事直接服务,因此尚没有形成气候去考虑维持整体专业及个体专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这一问题。但这个过程是未来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事先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有一定的前瞻意义。 ?6 ?. c! w% A
; T6 u- o+ q* i8 W9 n
9 c8 y, x3 I/ A5 h! a3 T第四,建立一个合理的服务成本负担方式。社会工作的人道取向,关怀弱势群体的倾向,使得社会工作案主群的多数都无力负担服务成本,从而导致用于发展专业的资源十分有限。而要维护这个职业,就需要社会中有足够的资源负担该职业的服务成本,同时鉴于这个职业对社会的贡献,所以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向社会要求自己的合理权益。因此多种渠道的负担费用方式应该被提倡。包括提供服务者负担费用、接受服务者负担费用和第三者(召唤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机构)负担。在今天这个资本发展导向的社会里,社会工作专业如果过多需要从业者牺牲与奉献,并自己负担部分服务成本的话,则这一专业将不容易积累足够的必要的资源来从事专业知识技能的研究和发展,也不容易吸引优秀的人才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最终也必将影响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上述这些观念的建立对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直以来,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受资源限制的困扰,而且从现时国情及国家资源投入的发展趋势看,政府责任越来越多地让位于市场调节,所以“自食其力”恐怕是我们专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唯一选择。
+ @/ L3 y- B9 {& h# } e$ j9 e% W2 ]
$ X/ [* {, N0 v- O1 z3 G
(3)从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和支持看,社会大众虽然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公益形象,但尚未发展成对专业的社会认可和依赖。& J T; T. M3 S$ G. h
$ p0 \7 A6 r8 r0 }; v& l) Q! H
, a2 g' O. A% |3 L" e
一个专业的服务活动越有公益色彩,整个社会对该专业的服务活动本质的评价就越正面,该专业越有可能被社会大众认为是“为公众利益,谋社会福祉”的职业。一个专业有公益的形象加上服务品质可依赖的良好形象,该专业才有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依赖。社会和服务的消费者一旦认可了一个专业的社会角色、身份和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政府为该专业设立一个特许的市场保护。而市场保护通常以一个治理和保护专业实践的法律文本形式出现,其中可以包括从事这一专业所需的教育等资格条件,以及哪些行为被界定为非专业与非法,因而会相应得到制裁。市场保护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对一个专业的明确认可和专业化发展的成功。[5]
: j) u$ f0 z5 d& q$ D; j ?+ ~. M d$ T3 U) {/ m' {( C8 [
" v0 n, O6 M/ x- T在我国,民众对于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工作内容有一定的认识,由此也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做善事”的公益形象,但也仅此而已。这是由于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并不普及,民众较少有机会通过直接接触高品质的服务而受益于社会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也确实没有强大到可以使国家为之设立一个特许的市场保护的地步。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信赖,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还有相当的“内功”要练。: k' z8 z( T* A& z& p9 `; G# I3 c
l+ V* q; y, Q8 G/ M- r. T
; r( k' ^4 y1 f4 d# K& Z. ^4 U
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及社会工作教育的责任: F) X$ `6 M, L+ K! h. m0 L, a
4 I5 k0 c) D, ]. k
/ g" h# P9 S+ g1、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构成分析
' S: w/ D( B" O1 n) t# }9 h- G$ i6 N- P
/ n3 u p1 Q0 h7 @0 b4 x
就目前的普遍状况而言,在中国内地,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5 k: {0 d( C( m! `( A" c- M6 @
2 J: o2 x# v5 Z( d. O) D* X9 l/ n: W$ @) O) \, G6 u
一是专职者队伍,包括居委会及党支部成员、福利院、康复站、老年公寓等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等。这类人员都在基层社区直接从事家庭、老年、矫治、医疗、康复等社会工作。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居委会及党支部成员几乎全是退休职工,近年来增补了一些企业下岗人员,大家称之为“居委会的婆婆妈妈”,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至于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接受过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初级职业培训,但他们人数不多。所以这类人员是以社会工作为全职职业,是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目前这类从业人员或显或隐,全都编制在党政组织系统之内。目前,中国内地尚无像医生、律师那样获得执照单独开业的专职社会工作者。$ x6 Y) S# W7 s8 \! v# {" X" q
$ D( C5 O1 V2 t- ? C! a% R
( A, r7 H* v. Q% Q' J二是兼职者队伍,包括政府民政部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党委、工会、妇联、共青团等机构的工作人员。这类人员的社会角色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官员或公务员。他们不在基层社区直接从事社会工作,而是出于本机构职责的要求,从事社会工作行政、督导、咨询和研究,承担救济、救灾等社会工作的规则、组织和协调。需要指出的是,这类人员涉及到的社会工作,仅是其工作职责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社会工作方面,这类人员具有比较广博甚至是颇为深刻的社会知识,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来自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和专业实践,而是来源于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和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践。9 C) ]4 j& C( z# a2 W! d
: Y8 G+ r, k* M4 A4 ^8 Z
/ N5 M7 \9 J! Q: S4 y, z% h
三是志愿者队伍,包括参与互助活动和助人活动的社区居民、在职职工、在读学生等。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义务性的老年保护、病人护理、劳务维修、诊治咨询、值班守护、知识讲授等。这类人员人数多,职业分布广,年龄跨度大。他们出于道义,有很大的奉献精神,但大都没有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甚至没有经过短期培训,根本无法用专业化去考评其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目前这类人员的组织化程度尚低,其互助、助人活动,基本上没有形成制度化运作。7 t: K' k5 q5 f3 n
! F* G7 J- B4 O( c
" b4 _2 _ T/ r2、加快培养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教育的责任
% L5 E& o" Y+ ?6 r/ w5 `' p. \% u% u8 t7 [
* }$ H! `3 W$ z1 H
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社会工作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使他们走向专业岗位,为社会服务。有人曾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示担忧,现在看来社会需求是有的。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进步,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由于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看一看我国社会进步的要求就知道的。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高水平的专业教育和培养,这里包括进行规范的专业教育,努力使学校教育与我国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与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精神的养成相结合。所谓规范的专业教育是指学校应该用规范的知识体系去教育和培养学生,这里所说的规范的知识体系是指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参考国际经验形成的课程体系。关于这套课程体系在多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会议上已基本达成共识,教育部也在大力推进学科规范化进程。这套知识不但要适合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性。社会工作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要求严格按照专业课程体系去组织教学,素质教育则要求教会学生学习、处理问题和创新,要教给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至于专业精神,很明显是指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最重要的东西,这种专业精神要靠大量教学过程和实习活动来养成。
- Z- ~7 y0 o \. p
0 _$ p, R: C4 S
( I6 ?" W+ x2 \2 d5 X3、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 b/ w9 c0 M0 b" Z/ h# P0 M/ \9 i x4 q. c# T6 V3 v
' E7 v6 N5 r' @5 d1 A
社会学家们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奉献了许多精力,也从社会立法与社会行政、社会研究与咨询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学者的同僚与接力者,从社会工作实务来看,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各种解决方案的实施者,在工作中消除或减少社会学家的忧虑。在此,笔者尝试根据上述分析对我国当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作一概括。2 ]" T# R( z# H4 I; h
& u4 J! |7 [+ W4 m' t) s: n) ^
' T2 B/ M5 ~& a( a( ~ d第一,社会工作者是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者。中国人不太习惯于主动寻找外人的帮助,加上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性质知之甚少,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依赖自身的专业素质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性质、发展趋势及其对个体的影响作出评估与判断。
- W- `4 {0 `3 A2 P+ [7 R$ U4 R9 R. D0 A" v6 @0 P
5 ~4 D& w$ C& q7 y) r1 L3 Z" f第二,社会工作者是与案主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建立者。为了实现专业关系的沟通功能,获得现实与非现实态度的反应,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坚持个别化、有目的地表达感受、有控制地感情介入、接纳案主。
5 V; @# l' g' d/ n% c6 |6 y# n; G- t' B7 l6 X" A/ J- O
/ |: Z" g/ R* e; p5 h
第三,社会工作者是帮助那些存在困难和挫折的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问题和需求,使之知道寻求帮助的途径和诉求对象。人们的实际诉求与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所能提供的帮助之间存在错位,因为人们诉求的,可能是我们无法根据现有条件和资源加以解决的,我们能够提供的帮助在外人看来又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在完成这一角色过程中,应该努力协调、平衡,建立自身的专业威信。
5 W2 m& [( D0 n0 }5 `
" o2 M' m0 i- j) b, ~0 v/ [& x, |' ~! ?- u; [4 \3 z# D
第四,社会工作者是社会资源的动员者和组织者。案主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社会资源。在现阶段人们对社会工作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寻找、组织社会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 ?# [* Y# n6 h. j. Q! l2 U( n
( f2 ]+ T6 r' K3 j4 _4 t6 {. p; \" R0 ~9 }# N7 |: s( i
第五,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宣传者。社会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各级政府组织、各类机构、各种单位以及广大群众宣传社会工作的目的和使命,以争取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 R @ h8 E7 B" u& Z( f% Y- D9 q* K- p
c& D; \$ q6 K; K" v) `4 j- [第六,社会工作者是在宏观方面做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协调者,政府的联络者。针对多数民众的共同需求和难题,运用社会立法、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研究与咨询及社区工作等方法,促进各种社会团体功能的提升和协调,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提出政策倡导。因此,专业社会工作者除了须具备整体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精通社会文化理论、政策分析、方案评估及科学管理等知识。
1 [2 \; `7 ^+ d) r7 C8 C
9 o2 Z& G1 f$ C( l! q2 z- P# t& c6 z5 g# L6 R9 B
第七,社会工作者是个人、家庭、小群体的增权者。提供专业服务,以协助个人、家庭或小群体面对和消除其生活逆境或压力,并促使他们整合于社会组织中,这种角色的社会工作者,应精通人的行为动力与人格病理、家庭精神动力与家庭病理、团体动力与团体治疗、个案诊断与治疗等专业知识。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实践的专业,目的是要提高人们在个人和社会两个层次上的生活条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并试图提高个人和团体的适应能力。
/ C: H1 {" q Y) r# R" r& J/ f! I4 Z& N/ @( v7 C
. x/ E5 T: N3 L* t7 \# k: q
第八,社会工作者是与众多领域研究者的合作者,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合作。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认为,当个人和团体的自主权得到尊重时,他们的功能也就发挥得最好。因此,社会工作者试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鼓励其自决,以提高其自尊、自信和能力。( _3 R: a5 R- V$ F7 q, ^
9 [8 c6 ]! ], W5 |; A
% v; N$ r& e" G% \& U8 j
第九,社会工作者是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建构者。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使其扎根中国的土地,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也是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e" e+ q. I+ W+ ]: K7 {
/ V3 @$ T/ {- K |/ l- c' {" r Y+ }. g3 ?3 U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分析
& F7 S c) ], r9 E$ _' p
+ L; I( ~) ^5 S' R! a2 t3 h9 C/ n% o0 J' |
/ ~5 m5 y/ P2 [5 P$ q q% `$ a1 s# {; Y
5 n- i3 M2 X4 D6 H) x1、培养目标
# z4 R- t( {: t* u. o! i; I& k% ~ E4 \1 C0 [# l* G) L7 O
4 E9 U/ _! x7 T根据上述对于社会工作职业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的职业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目前高等院校社会工作的教学计划在培养目标的用语上内涵与外延尚未有清晰的界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素:) `$ l$ S! [+ A
: ]& l8 ^% x" T2 I. J" B0 R7 j, _2 D4 J) C! y
(1)职业伦理——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理论要求、职业价值观;
% B. U( V/ ?: Q& Q$ U5 u% _1 Z5 Y1 W' u
. P6 _$ I% h7 F2 j8 }; }. O, j
(2)职业知识结构——专业基本理论、相关的政策法规、社会经验;
" P% Z: q6 P, ?! E+ A
+ l7 b: H; K T9 ~; Z) W+ a. l n4 F. f" d0 B! X0 |
(3)专业技能——专业研究的方法训练、中外文字语言能力、计算机技术;
/ T8 a4 @9 { [. B+ ? e2 B- F. ^
0 X: |9 A4 E" j1 n" S" @3 l/ I# m, g
(4)研究能力——政策研究、社会问题研究、论文写作;1 P$ x" O8 R: j
5 [% H. e P5 b0 f, z, A: D- N; V! P% t( h- S
(5)实践能力——社交能力、专业工作操作能力;
8 x; s ^$ S/ k h! C2 a: t2 ~( ~1 r; [8 U
& f0 k' ] {9 c9 ^& ^
(6)目标——培养教学与科研人才、为党政机关培养社区规划和管理人才、为司法机关和社会团体培养社会事务管理人才、为国家机关和社会福利机构培养社会保险及社会资金募集与管理人才。
i+ M; l- v e% g$ g. G7 n3 u7 w& N" I/ Q: |1 l& T" P
, o) G# X" R/ c- c/ p9 h a
专业培养目标涉及到对于专业概念的界定和专业属性的定位,由此决定了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架构。从专业化运动的进程和逻辑看,首要要素是职业定位,然后才是专业体系的设计,最后是社会功能的定位。9 S7 W$ W4 \* t8 ~5 I
) w- b; j+ m- u: C7 i- w: g2 F( R
( B; H; ^* q9 d1 O1 p$ K
培养目标的“专”与“博”或“理论型”与“实务型”的矛盾是专业教育体系设计的最重要的定向问题。由于生源的复杂性问题,专业培养模式通常是混合型的,难以采取分类分层教育的方式。因此,现行理念设计的专业科学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有教无类”,其功能的绩效如何现在尚无法评估。5 N) c2 }! ^, |9 L0 C/ G
- {/ V8 ]# ^/ E
0 r6 L) p1 _, O( h我们试图根据较为成熟的欧美职业/专业的规格和标准为假设的培养人才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常模,对学生素质、培养规格、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设计等进行定位和评估,以求能探寻出一种适合我国生源条件与职业市场特点的文科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0 V8 E4 i" G2 `' j) p# ^- Q7 e$ J
: J1 p+ v% g2 D- q3 p4 S
H% m: ]- q3 W- C& d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差异在于:一是培养侧重点的差异。社会学专业侧重培养研究社会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与科研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社会服务与管理等社会工程的操作性人才。二是课程体系的差异。社会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以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为重心;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实务操作为主,实践环节占学时比例较大。在其他培养规格上二者的要求相同之处较多,尤其是在基础课程部分的大多数课程方面。
9 R* n8 o! ?/ I1 ? x: R6 I/ P' m1 ^9 ^& v/ H: x& T2 G3 ? i# a
- k- T# x' F4 M7 Q) \. y! X( v
8 w2 x* v) B5 K4 g$ a$ Z2 l
) ~" V& `) f' s/ B3 I) u9 E9 K- O& S; u' G. ~
% h$ y- f& D3 e
1 m" o& j8 U2 R0 k; A
3 A8 w% k- m/ _; \) @# O. h2、课程教学体系
2 O4 o8 k0 ?0 A6 N6 g) X) x/ n4 L6 e7 H9 ?1 Y5 A
7 v0 R3 v i0 O! `0 T由社会的职业需求决定了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而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规定了院校的专业知识教育模式和训练方式。这是一个专业化运动内在的逻辑“链”。如何重新审视知识的本质是我们教育设计的新视角和新起点。
/ \# N; R) y: ~
/ }- J. a; B( y+ f- { t* g+ T& f: W) H
我们认为,联合国经合组织对于知识社会“知识”的本质的重新界定,对于创新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教学规律非常有意义。知识的“4W模式”揭示了专业知识的构成:首先是“Know What”——关于社会工作是“什么”的知识,这系列的知识构成了专业/职业的基础概念和知识架构。其次是“Know Why”——关于社会工作的“为什么”的学理与规律的知识。这是在知识爆炸和折旧加速的时代能够驾驭瞬息万变的信息的关键能力之所在。再次是“Know How”——知道如何应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使之具有转换为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经验。最后是“Know Who”——能够知道问题和学术的前沿以及解决问题和从事创造性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体系必须以这种全新的理念和思路去设计。
+ b7 a) _9 u' q( }# H) t, I# P$ M4 b$ F
7 M1 O' \' ~4 C0 @9 |- y我们的专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理念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它由四个模块或层次构成:8 g8 V N& Z: d# f) b9 e8 ?5 q
# }2 c' i) [0 I, f8 m5 ]
. u6 K: W7 X: g! o4 z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教学课程)(“Know What”)——关于专业理论和方法论的专业课程,以精深为主,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功底,使学生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特殊内涵。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学科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等。
& f; J$ c1 T4 m) I( X, x3 `$ D8 e7 D5 B8 X7 J) f* N" U/ X$ M% a
8 s7 `# W' k& q- O: u. r/ x专业(学科)基础课程(“Know Why”)——关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背景性“宏观”理论知识,以广博为主,培养学生宽阔的理论视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具体的专业基础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管理原理、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人口学、心理学、高等数学等。$ J4 w( Q% v6 [9 S1 R7 w; z2 p
* }2 G4 i5 I _$ Y {9 T( y- Q
4 J: o: ?1 U: u+ Z. k! Y3 W专业方法和实验课程(“Know How”)——关于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及实地研究(Field Study)的课程和操作实践,以精熟为主,培养学生实务工作的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效能得以发挥。具体的专业实验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实务(I、II)、社会统计学、心理咨询与诊断等(四年总计约800个小时社会工作实践)。! u/ @6 y; L4 W1 l# F! U
$ K4 z) i. t4 ] s
+ z0 z$ C& i9 p1 s2 v" Q专业研修课程(选修课程)(“Know Who”)——关于前沿问题与学术争论以及专业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的探索和研讨,以创造性思考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专业/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具体的专业前沿研修课程:社会工作专业——特殊群体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科讲座、基金募集与管理、民事争议与调解等。
5 k1 H5 y* U4 }5 s ~3 r; D3 [; ^# ?" Y6 k5 |
' t$ K; U' b/ Q6 b6 u围绕职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四个模块或层次),有助于按人才规格培养特定类型的人才。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根据每年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特殊(个性化)的专业课程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从而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特殊人才。( \9 n, _- X- H5 O$ A; \
% W1 V, P9 {1 |0 |
U% Y5 C1 X5 T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 D' r/ b/ w9 e/ s: F
& l/ P* H6 [8 [6 J2 C V) Q4 x' I8 O0 z2 f% S
根据对社会工作专业/职业的分析研究,我们提出了以下专业建设的指导性原则并已经着手实施。
; c6 y; O3 q' x
3 A) Z) H4 ^' c) H( \- A6 P* J% H7 [8 t& m4 w" v
1、以职业发展趋向定位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与需求是专业化运动的导向,也是衡量其成熟程度的最终标准。特别是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变数。这不仅决定着职业市场的变化和毕业就业行情,而且制约着专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我们在教育体系的战略规划上,必须密切关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进程、社区建设的进程、政府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变化以及中介组织发展的状况等方面的发展态势。在教学规划上应当有一部分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和职业的需求,采取动态的反应方式在目标和内容上进行调整。
# o8 U. Y) o- l; A6 G9 o" Y/ |8 A+ j$ k, {
5 x# C6 K% o, `7 n" l2、建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专业与职业岗位选拔人才与教学绩效评估体系。针对中国社会工作职业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工作流程以及人才规格(如知识和技能)等,逐步建立起具有本土特色的专业人才选拔的指标体系,最终形成职业/专业测评的常模,并且以此作为专业教学绩效评估体系。& j1 R, n0 p3 @$ S; ?' j' l$ V
# Q t$ h4 o0 t, A$ W8 B) B# Z* t- p% r
3、层级化、动态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专业生源的素质和多样性是决定我们的专业教育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另一个重大因素。“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生源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和分析。通过与职业人才规格和指标的对比,在找出差距的基础上,确定施教对象的层级和特定培养目标以及本科四年的分段教学方案。实施分类培养的管理机制。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15%-20%的优质生的“精英培养方案”上,即以培养研究生为目标,通过师徒制的方式使该部分学生能够得到指导教师的直接辅导,并优先得到图书资料、实验和实习的条件。而对于其他学生在鼓励他们提升自己的素质的同时,积极为他们在本科毕业后进入职业市场就业提供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激励的机制动态地考察学生培养进展情况,鼓励学生间的竞争。
" a2 t4 L9 w% e6 E8 Y- E9 r' j9 Z6 J. |0 u; q* z
! }2 j- _2 S6 B7 r; q% F. D
4、专业学生分类细化的职业生涯设计。贯彻“专业——职业——生活方式一体”的理念,专业培养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未来生活方式的规划相联系,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培养教育及其分类分层的程序设计。
; T# F: W o$ h. h: ^
* F; N2 y7 k5 k- p( }# P' W! {! I# j7 k6 B$ f1 R0 f
5、模块化的课程优化配系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不同类别和层级,采取相应的课程优化配系方案。以社会工作实务者为培养目标,其主要课程是由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以及实务技能方面的课程配系而成;以经济类职业的从业者为培养目标,其主要课程是由经济学理论、市场理论和管理等课程配系形成的课程模块;以传播类职业为培养目标,其主要课程是由传播学原理、传播研究方法以及广告学、公共关系策划等课程配系而成的课程模块。9 E1 [' Q/ P3 i0 B% ~' c" o
+ s8 _* Q% g) c
/ {5 \% j; Y3 l# k; j0 d2 }7 Y6、本土化的专业实验基地建设与课程实验环节。作为应用性文科,社会工作的专业实验和社会实习是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践最重要的内容。本土化、系列化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保障教学任务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我们拟建立情景模拟实验室(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民意调查中心(社会学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以及苏州市三元街道、苏州市社会救助站、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和苏州市2858社区服务网等实习基地,这些设施的建立和使用基本上可以满足专业课程实验环节的需要。学生在课余组建专题活动组,如社会调查组、社会工作组等,由教师、外聘专家单独开设较高级讲座或开展社会服务项目。近年来通过承担十多项纵向的部省级以上课题与横向的企事业单位课题,我们为师生提供专业实习的机会和条件,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 ^2 n: v1 K# e& [- ?$ M+ @4 y0 x- K4 x% L8 l
4 U3 m# n8 c! |
7、以研究型为主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从事专题性研究,以提高课程的质量。特别是定期进行学科前沿动态的介绍、分析和讨论,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目前专业教师均系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达到80%。6 ]- ]9 L' T: \0 Q' Z) C# {- d# z
. o- M6 A @" M3 p; q- j# |4 f3 f/ o' l4 i
8、开放式的专业教育资讯库与专业信息的国际交流。由于专业师生对图书资料的需求量较大,传统的图书馆难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用量的要求。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开放式的专业教育资讯库以及专业信息交流网络是专业资料建设的重要渠道。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图书资料库,图书800部左右,近期专业相关论文约10000篇,基本上可以满足80位师生同时读取的需要;并且可以通过宽带网络链接到国内外相关专业网站,可同时满足师生上网浏览的需要。
! V& U: w0 Y( O. O5 k& Q' c
! K/ z/ ?: _. j
& Y' V5 Y9 f4 \4 J/ a) E8 Z+ g! V5 S. K8 m
9 X) i2 C& Z: A* G0 d% ?: r _5 |
! Z6 Y. R* a8 {& ^. t, J/ m
) M- r" p7 W3 h1 r* B Z4 n* M# e+ y1 k( p$ A, K$ B. c
% G! w4 A* Q2 C( g
参考文献:
5 A& g$ q& L, M# ^- H
* y3 E! F" Q% Z! _6 `1 e2 q+ ~7 k$ v/ ~: h( i% v
1、Greenwood, E.(1957)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 2(3).
2 W# u9 ~% C4 }* {% G" k& U6 a, p! l, [) a2 J; k, @
/ k3 Q7 @; C9 P- t; W# H
2、Beohm, w.w.(1959) Objectives of the Social work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Curriculum Study, 1. New York: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5 [5 _1 X% X. p6 g4 O$ R7 N0 v# h
4 c0 H! E9 J3 T4 b$ a) h
$ {- e# k' Q% f8 Y3、陶蕃瀛(1991),《论专业的社会条件:兼谈台湾社会工作专业化》,《当代社会工作学刊》创刊号,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暨社会工作研究所编。. D: _9 T& q' T4 B) o
( D( h( i. {$ v" k% [2 R% Z
) o$ P: s! j1 U, e3 H% n3 \4、赵康(2001),《专业化运动理论——人类社会中专业性职业发展历程的理论假设》,《社会学研究》第5期。1 C% y% S" S( b& f7 M( \0 S
' d; b. `* d) ]
* b, p# ~% \" q- N
5、赵康(2000),《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B- o# A4 j! n7 M8 J
0 b# Q. ]* D& w3 |
4 ^ r+ l. Z- R& t6、国家教委译,《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 k5 ? A5 @- W1 R( ?
2 \8 A6 r* m6 z+ Q" ~8 v' i3 }! J# j: K' V/ k
7、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6 }& \ K! `' c
" L0 A8 W, V. C7 P& Y% i6 ]& E
; L9 w7 P' O: e5 D# c8、美国社会学会网页“社会学的职业”,http://www.asa.org。
* q0 p) y- }! j/ b" B
4 g# s; S# ]% }- E0 Z9 `, o9 w! K5 d8 d" F. q
9、《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学苑出版社。
+ S1 z: U4 Z& H+ Y. E2 g6 u) X- Z0 z- `! N8 P+ K
* B2 A3 O' E5 F' ~! Q: d
10、谢小庆等(1992),《洞察人生——心理测量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 Y$ g/ G; @" A
9 L9 V9 o$ J- s7 Q" B: A4 j* V& q--------------------------------------------------------------------------------
6 r8 f* e4 L/ i* _" k$ @% ^# ~! m3 y9 w2 x$ F. L0 K( ?
[1] Greenwood, E.(1957)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 2(3), pp.45-55! [" N( j$ g3 ^! Y
6 t1 D. q1 z4 t: O8 L0 ]
[2] Beohm, w.w.(1959) Objectives of the Social work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Curriculum Study, 1. New York: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2 w: Z. `4 Z/ e: F% F
' Q9 z. v! A5 P; Q4 W1 F
[3] 陶蕃瀛(1991)《论专业的社会条件:兼谈台湾社会工作专业化》,《当代社会工作学刊》创刊号,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暨社会工作研究所编。/ b8 W' Z8 H/ I& |
0 S1 a/ d6 Q W# b6 x3 X3 Y1 r( D[4] 赵康(2000)《专业、专业的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社会学研究》第5期。, P6 E: ^. a7 S, u
7 Z: S- g0 f6 j5 ^$ V9 `
[5] 赵康(2000)《专业、专业的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社会学研究》第5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