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4-1 09:22 编辑
0 ]( h6 f2 H3 k4 ]' v) g
; _8 U. D8 \& P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张文静 师英)互联网现在不仅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行表达、沟通、传播的手段,而且正成为激发、集结和传播网民爱心,开展社会公益行动的工具。
% \/ O% D4 S4 \$ h+ L5 `! A) w$ y' F7 V: U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于2008年成立,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性公益助残机构,固定社工有12人,但有时需要为智障人士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比如,陪同智障人士进行外出活动训练及康复训练等,社工人数不能满足时,就需要志愿者的帮助。
% D8 l0 i) U# b* v+ ?服务中心社工鲁彩霞说,中心刚成立的时候,他们是通过打电话和兰州各个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联系,请他们安排志愿者来参加活动。“但这样做耗时耗力,经常要不停地打电话沟通,最后也未必能找到非常适合的,一年下来只有不到50名志愿者,而且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 / k# f/ v: C( O1 |1 p( {
“有很多人愿意提供帮助,但不知道是否有人需要;很多人期待帮助,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志愿者。”“兰州义工联盟”小组负责人郭奕君说。这个网络组织的创建就是为了架起网上爱心人士与受助者互动的桥梁,引领网络志愿服务与现实实践的对接。 # S2 ?. _3 q9 }& G, p; P6 Q
在网络上成立的“兰州义工联盟”的帮助下,越来越多来自不同社会领域的志愿者走进了慧灵服务中心,开始将精神上的关注变为实际的帮扶行动。郭奕君介绍,小组从2009年成立至今已经为服务中心提供了600多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志愿者。 * R6 e% `9 p! B* E. |
郭奕君说:“是互联网把来自不同工作领域、年龄段但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志愿者集结在一起,为他们和受助者搭建平台。过去提供志愿服务的主要是青年志愿者,而网络志愿者则包括了老年及少年,涉及的人群扩大了。” 6 @' K$ Z7 y W6 g) s* @
郭奕君说,截至目前,小组注册的网络志愿者已有近1000人,志愿者中既有在校大学生、又有上班族、自由职业者、退休老人等社会各个阶层人士。他们通过QQ群、微博等方式报名参与活动,不定期地参与助老扶弱、支教助学、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性活动。 ! y% p! x! p* h6 w' c$ F
在甘肃除了兰州义工联盟外,类似较大的组织如本土心理联盟、西部爱心社团等网络公益组织也逐渐成熟起来。众多志愿者组织还结成联盟,不断壮大网络志愿服务的规模。 网络志愿者遍布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活动范围涉及到社会公益的各个方面。 一个叫做“麦田计划”的网络志愿者团队,5年在全国共援建了13所小学,资助了2800名学生和180多名代课老师;河北张家口“爱家园”、邢台爱心网等网络志愿组织结成联盟,深入偏远学校开展爱心资助活动,与500名山区的孩子结对,捐助助学款近4万元,捐助失学儿童90名;在上海,一支600余人的网络志愿者团队每周定期深入到当地各个社区,指导市民从网络上获取文化、健康等相关知识…… 2 g! y; @% U+ V8 P) n- X, t, E
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社会学专家王英认为,网络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的传播途径,它能及时地发布求助信息,激发起人们的爱心,从而促使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的网友都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网络志愿者从虚拟社会走入现实,将自己对弱势群体的精神上的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崛起。”王英说。
: o- |. U. y/ }$ i) ~6 p+ |, W
2 }" w( O" D/ J! g
; l- o, x% |8 ^2 K. z( ?7 t. U, _* L2 s* T. c" t; x
据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民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志愿者的队伍也不断地扩大。
% e% E/ u/ f$ u+ i8 l) ?8 V越来越多网络志愿者的出现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他们能够补救行政化手段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满足弱势群体对志愿服务需求的增加,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3 a4 n$ H4 y1 H" ], t) M) c0 N“网络志愿者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王英说,“这种方式让志愿者找到传播爱心的途径,和需求者得到了自由匹配,志愿服务得到有效对接。”(完) 2 V$ b' v# j9 Y* b: y
3 A2 ~/ s T5 q4 h8 \7 j
2 E1 @' |1 W5 e编辑:王衡 (本文来源:新华网 / |( \0 E" I: f w
1 T8 Q0 T7 c6 L$ |& a3 d5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