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17日 作者:陈晓慧 来源:人民政协报
! |2 ]( @+ L1 x* [8 D5 N G; D! @; G
& n$ C3 N2 o( K3 L. _背景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2020年达到300万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目标。
/ O' y* i- M7 P
; T& E7 ~8 B2 _5 o 早在两年前,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合作,在地震灾区实施的“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行动”(以下简称“希望工程社工项目”),就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适时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前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探索。
/ n( `2 m( Z" ]2 w$ q* X# I% D$ b6 V5 w% [1 q; D
2008年9月,为重建震后学校精神家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除了传统福利服务之外,在紧急支持、反映需求及资源整合协调等方面的功能,两家机构决定联手合作。“希望工程社工项目”得以启动。2010年1月20日,为进一步巩固成果,使“社工服务行动”从一个公益项目转变成为“不走的社工服务机构”,促进建立“一校一社工”制度,项目成立了一家社会服务民办非企业单位——希望社工服务中心,由利州区人民政府主动出资40万元购买社工服务,并提供办公、活动和实习生住宿场所。' X# F; o+ ]$ ?: \
2 Z6 Y+ \; r4 ]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作为战略合作媒体,被邀请全程跟踪希望工程社工项目。继2009年11月以“天骄姐姐的合唱团”、“希望工程社工在广元”、“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待拓荒”等主题对前期探索进行系列报道之后,我刊特辟专版,以期多角度呈现该项目在制度突破等方面获得的经验与启示。
' X7 s7 T# A7 s( a5 h6 l( K% w4 W" u; c9 ~4 m: L
公益合作 社工适逢青基会2008年,汶川地震后,重灾区北川、汶川备受关注,而一些偏远地区却很少有人涉足;灾区重建需求的主体更多集中在成人需要,而非儿童需要;学校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校校舍重建、教学秩序维护等方面,而非学校社会关系的重建;对教师的关注更多是保证学生在校安全,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升学提供服务,教师本身的压力管理和发展需求等却被普遍忽视……! `4 c0 @+ L$ r
( u! B* Q- S& W7 k
这些急需专业服务的介入,为此,青基会提出引入专业社工,以回应基金会在援建板房抗震希望学校所发现的各方面软性需求,改善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微观社会环境。! u8 k u! U8 e8 M$ k; @
2 O" |7 D: q9 p( `! A( O" z/ ^
而对这些问题和需求认识上的高度一致,使得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一听到项目合作邀请,便欣然联手。双方合作,将在广元和德阳两地实施“抗震希望学校社工服务行动”,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派遣高校社工系专业社工,以抗震希望学校为基地开展工作,为学生灾后心理和生活重建提供专业服务。
4 U; Z5 x/ K5 _8 o) S4 L1 \( T6 o
3 [. R0 E2 j+ B 一个20多年来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公益事业,正积极践行从硬件到软件援助转型的公募基金会,与一个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专业发展形势下,努力加强专业人才建设的专业协会,一拍即合。; k5 D ~. G+ y/ J
. f- A) W& |+ R9 l3 s' b+ ]4 z
作为两家民间组织,他们最初都在追问:如何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使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被学校的师生了解和接受,令政府认识和重视,使社会和投资人持续、深入地支持。" G0 u6 F8 O( c, C* ?. F
5 ^* _3 k5 I. c/ U. o# x
带着这些追问,青基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项目官员,以及项目派出的高校社工教师和学生们,准备迎接一场未知的探索。因为此前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只是在部分地区、个别学校零星地开展着,还从来没有在教育体制内这么大规模和系统地开展过。. l$ ?/ j. j8 t, u# R# U1 {: Z
& X4 Y2 K, [* e
无疑这一合作,对于青基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都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e# v2 r9 E6 ^) c" A0 _
/ M3 n* t6 n3 U! s- j, e由志愿服务向可持续模式转型2008年9月,项目开始在广元市利州区和德阳市两个地震灾区实施。
$ v! |' S2 f. F- V, j7 d4 T1 X- t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社工师生在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开展了“教师培训”、“小组活动”、“社工小信箱”等几项工作。韩辉、许莉娅两位督导老师分别从教师角色,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六场培训。
. v- v- n6 m$ J3 {9 z
% N/ x: w3 q# ?: q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从未参加过这种形式的培训。在见到韩辉老师之前,我对社工教育的理解是一片空白。当第一次听到‘社工’这个词时,我第一反应是干居委会工作的。但两个月来,真正享受到了一场人性化的、和谐的教育。”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老师权友慧很受触动,她说,希望这样的援助不要只有半年的期限,因为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希望社工能牵引着大家,真正走进社工理念所诠释的教育中。
4 g/ l' `7 \$ \
' ?1 S) Z, w8 X6 D 此时,项目主办方也正在思考志愿服务方式的局限,探讨着如何能够使专业服务实现理想效果。最后达成一致,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配合,协助推荐、遴选高校社工毕业生,配备督导,并且开支在项目中的各项活动经费。青基会参照毕业生工作待遇,不仅负责社工工资,还进一步为社工定期交流活动提供支持,如社工及服务学校教师培训,相关宣传,特别是引入青基会的项目运作和品牌管理经验,为项目注入活力。; G( F* k) q8 @
! `/ E# L i7 Y2 X+ p( e+ t 2009年3月,一个创新的工作模式被正式提出,付诸实施——“1+2+3”模式,即未来各项目点每月至少有1名社工老师到现场督导社工工作,逐一建立督导制度,提供直接的专业指导;每个项目点将有2名固定专职社工开展服务,他们来自协会的合作高校推荐的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各援助学校至少发展3名本校教工成为社工服务的本土力量,他们来自学校(德育)副校长、办公室主任、教研主任、团委老师、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等。
+ B! {' @# i+ C" j6 f6 [4 |. S) d& I
“1+2+3”模式给各方吃了一颗定心丸,理清了社工的角色和范围,社工成功融入学校重建和发展的机制中。同时,前线社工不再孤军奋战,充分发展培养内部力量,联系高校支持,形成有力的三角支持基础。3 e5 ~! k# i' @! u) K- ]
3 I9 T1 l' X9 X
携手地方教育局突破制度设计& L) `2 A; m8 w5 R, j! {1 T
! ` I) n$ q( T9 E/ S0 V& E 随着模式探索的逐渐推进,专业服务的效果也日益深化。, E3 z! O p! g9 [* ^: n9 v
! X9 c8 ]$ }' N! K0 {% V* d “老师以前都以任务为中心,将任务分解到课堂上。社工的人文关怀、人本理念,特别是对班主任影响很大,他们很喜欢社工。”嘉陵一中校长何显春坦陈社工已成为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k3 y* s8 k. h* I0 g; c+ K
0 L4 @! ]+ x* E/ z4 j
“学校门口没有打架的了”,“家长拖欠学校费用的现象不见了”,“教职员工们好像变得不那么浮躁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成效,更让利州区教育局局长白峰对原本陌生的社工不断有了新认识。“社工是和谐校园的生力军”被他一路宣传。
8 T* b9 V# y. l6 f- D9 D! o3 |! {' U8 {2 B) H2 ]' u
局面愈加乐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和青基会开始积极邀请香港和内地高校举办各种培训交流。白峰不仅要求教育局职工全员参与,还积极向项目开放办公和活动场地,特别是开始尝试带领教育局主动在制定设计上做出努力。
. B: y; _. h' s% b2 |1 D$ h. m1 H8 K
9 J2 O% }# h* G g$ d0 n* e% n9 N 2009年5月,利州区教育局正式发文成立全国首个设在教育局编制的社工站,并成立了党支部。( D# _* o7 A( `
+ Y: t' ?; A* ]% S5 f: t i$ D 2010年6月,利州区政府正式决定在教育系统购买社工服务,由政府每年出资40万元购买服务,并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在3—5年内,实现为我区各中小学实现一校一社工”的目标。而同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慎重考虑后也向教育局提出,未来将在利州区成立全国性的社工专业实习基地。) G; G* @; [4 W; R0 l
5 ]- H* T- @" {7 v5 m 2010年7月12日,澳门特首崔世安到对口支援的广元市宝轮中学考察,校长谢宏光特别推荐社工课堂。那天“感谢我生命中的大树”充满感恩氛围的社工活动中孩子们呈现的精神状态,让特首很受感动,并充分肯定了学校在灾后重建中的努力和成果。
2 V7 H, j8 n$ R' ?5 h: w, K, S" E- t5 G; i4 P
2011年1月20日,“希望社工服务中心”挂牌成立,青基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作为发起单位,利州区教育局作为上级主管单位。在第一年的工作计划中,服务中心将以派遣学校社工的形式,向利州区内15所中小学提供直接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预计年服务人数达3.5万人以上;同时也将充分利用内设的社工专业活动场所,以综合社区服务的形式,向周边社区青少年提供学习、信息、娱乐等综合服务。
/ |/ n! `1 p3 F9 ]. U& h. i# ]) j2 B6 ^) d; c5 P) G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说,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走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之路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实践基础之上,因此,迫切需要良好专业实践平台的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希望社工服务中心作为第一家全国性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将成为社会工作迈向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重要一步。(陈晓慧)
C9 ?4 F0 f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