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报
" k6 E D) B! \. T: }) ]& }, d
/ F: y; |, n3 f; C0 V 2007年12月21日,李越从香港学习归来,第五届“约翰•凯瑟克爵士全国社会工作奖励”香港行让他获益良多,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了解到香港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等情况,还进行了城市追踪,深入深水埗、天水围等香港中低层社区进行实地考察。此外,还参观了青协社,基督教关怀无家者协会、圣公会冬诵综合家庭服务中心等。现在,他有一个理想,要在苏州建立一个社工专业机构,推动社会工作。
7 }$ R7 S3 E- d* \7 t
. X' A# B J- }2 F4 a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W) a3 @# P5 q$ _2 F) T! @: ?
' i. M+ u% P( Q$ Z# j+ ?
李越于2005年加入社会工作者协会,2007年任会长。自成为协会的一分子,他参加了一些诸如“青春辉映夕阳红”之类的活动,侨胞们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为何“月是故乡明”,让他无限感动;而台湾慈济基金会举办的活动又让他从泪水中感悟亲情的可贵。这些活动让他决定为公益事业奉献更多。
. X; v" v! o8 `3 Z3 { 他组织“关爱民工子弟,共享一片蓝天”活动,为至诚民工子弟小学募集助学基金及学习用品,放他的爱心在民工子弟的手心;他组织与桃花坞工疗站的残疾人进行沟通交流活动,用爱心温暖残疾人的心;他还常常组织会员去慰问孤寡老人,给老人们表演节目或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往事,为老人们单调枯燥的生活送去欢乐。4 M, [1 R* P( f( ~' V. z
他踏实践行着“博爱至诚,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至今,他参加的社会服务已经远远超过“约翰•凯瑟克爵士全国社会工作奖励”要求的300小时。
# \4 b7 @$ g4 x O 为了更好地做好社工工作,他还积极参加了由新加坡触爱社会服务社、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和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共同举办的“手牵手”社区志愿服务培训活动,学习成熟的国际社工经验。# t% S; l- D q) B, |& A; F
, v/ G9 D; A) ]/ ^3 \; q" [* i
“在他身上时不时的会有爆发性的东西产生”$ k) f5 Y% u \5 X( d I7 c- i
7 H3 F' e" @" w8 a1 f 在李越的专业老师朱爱华老师的眼中,李越就是一个有着孩子气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孩子:“李越的悟性很高,实践对于社工这个专业来说,就如氧气对于空气一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管参加什么样的实践活动,都必须有理想和激情,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做的事情办好。”李越在协会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专业的悟性和执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为领悟而产生执着,因为执着而产生出更高的悟性。, ^* @. ]( }0 I$ {/ j' N
“在他身上时不时的会有爆发性的东西产生。”这是朱老师对李越的评语。李越原先在社工报做主编的时候,他针对社工专业的特点,主动将课外实践承担起来,有计划地将之成为专业建设的一部分。社工报的出版经费是当时系里给予的支持。李越想要自筹些经费,减轻系里负担,同时也为报社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他针对同学办银行卡不方便的现状,联系新区工行,承办了银行卡的业务,由此解决了报社很大一部分的经费。8 u, T2 u; p5 w% W9 l
; \! b6 O8 S) V' _' G1 z “他完全就是一个社工的样子”
# i( @9 K& z1 s2 s0 u: p: `9 k. x" y! \, ?9 ^: j9 f, T8 _
在好友的眼中,生活中的李越就是一个普通的同学,“执着”是蒋同学对他的评价。不管多难,他都会坚持不懈,而且会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他一直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实践,努力去做,有困难总能坚持下来。“他完全就是一个社工的样子”。0 r0 S1 A f4 K
; X/ _% H2 V9 U$ p “奖励面前是鲜花和掌声,奖励背后是辛勤和责任。我想也许透过这个奖励我们可以发现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感动,而这些感动在奖励之前却是被忽视的。除了我,还有很多社工们在默默践行着我们理念与愿景,希望社工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感动与欢乐。”这是李越的获奖感悟,透过平淡的获奖感言我们可以体会到他那颗服务社会的真心。 9 p" p! A; _$ E' X) s% r# J
“放我爱心在你手”,将宽容与大爱奉献给社会,踏踏实实完成自己的本分,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李越的行事风格。
) I8 e7 c6 N4 I, B
4 H" E# z' X% a+ A( h5 @7 P, x% x* Y% @* f6 Z3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