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790|回复: 2

[案例] 青年女工的一个完整个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1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基本资料
! ]8 Y' _- E! E9 o+ k
     小张,女,1982年12月22日生,职校文化程度,未婚,无业。从职校毕业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目前与父母同住。                                                                                                           
二.背景资料7 o8 [4 h& i& [4 x
     案主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案主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一向比较听从母亲的话,由于母亲经常催促案主出门找工作,造成她对母亲渐渐反感,与父母的交谈也逐渐减少,家庭气氛紧张。案主本身性格内向,且在工作方面屡屡受挫,造成其内心失调,不自信,自卑感很强。案主目前整天在家无所事事,而且几乎不出门,自己也感到很苦恼。                                 
三.主要问题
* d- o% B  e) f, P8 q4 k1 L     思想观念:案主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使她非常灰心,再加上自己刚参加的营业员上岗证考试没有通过,使她更感自卑。5 s2 p4 z+ c% ?/ S& {* k
    性格问题:案主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社工在与案主多次交流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母亲代其陈述,案主本人只是低头默认,很少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眼神中流露出迷茫。% a4 a/ w4 H  K
    就业技能:案主学历较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确很难找到工作。& q% X; P' W! A7 w
    家庭关系:案主长期闲散在家,无所事事,父母对其有埋怨情绪,家庭气氛紧张。! i! Y' ^; O. q9 T+ U6 r
四.问题分析5 J; Z! y& v. ~5 F* S3 B
     1、就业观念:针对案主由于就业屡屡受挫,产生自卑情绪,社工从改善就业观念入手,为她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她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增强其就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5 [3 A( v: H( E* {7 h
     2、性格问题:针对案主性格内向,缺少与同辈群体的接触,生活迷茫,社工认为可以让其参加团康等活动,增强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并及时地给予鼓励,使其性格开朗起来,更快地融入社会。4 a- N  `+ t$ c# ^! ~: R& p
     3、就业技能:针对案主学历较低,无一技之长,社工认为如能解决就业问题,其许多问题可得到缓解。提高案主的劳动技能,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是社工的目标。) @% U: }* a1 |0 i; G
     4、家庭关系:针对案主长期闲散在家,家庭气氛较紧张,社工认为应与案主及其父母共同交流和分析案主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母亲认识到自己事事替女儿包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改善与女儿的交流方式。* u$ l: D) A; A7 y# E) A# Y
五、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家庭疗法相结合7 M. ~3 N% G* J- Q/ ~: X& P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案主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的,因此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充分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案主的主要问题都可以明确界定,依靠案主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采用任务中心模式,为案主的治疗过程提供一个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为案主提供服务。
0 t  v8 U$ s# L3 r2 r# L     案主与母亲的关系紧张,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运用家庭疗法,以改善母女的交流,使母女俩正确地对待案主的问题,共同朝着为案主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1 g6 F( T1 H; i/ ^# R
     此外,本案例还可以邀请案主参加团康等团体活动,以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增加案主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加速案主自身的改变。                                                                  六、服务计划
; u. m# e6 A0 R; @5 R      总体目标:协助案主改变就业观念,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机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善母女关系,改善案主内向封闭的性格,促进其更快融入社会。
+ x8 b/ b: c) S$ z    (一)收集并研究资料,了解案主的生活状态、主要问题,建立专业关系。
; A& ^# |( _, n' _    (二)与案主进行交谈,改变其就业观念,助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 T" F8 H) y: Y* T2 b( y5 }
    (三)与案主的母亲进行沟通,缓解家庭气氛,让其认识到事事替女儿包办,对女儿一味地埋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1 \( u+ q. v& i3 [
    (四)提供案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
$ v" G2 n8 M! E    (五)邀请案主参加团康活动,增强与同辈群体交往的能力,使其性格逐渐开朗。
: Q! d- B3 K! e    (六)根据案主的个人特点和能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其自立能力。' y* R1 b! \" z$ |! U( e
    (七)如果就业问题一时无法解决,那就帮助案主做好就业前的准备,鼓励她走出家门,寻找工作机会,结交一些同辈群体,使她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而不是一味依靠社工的服务。
0 q8 _) k: t1 n) G& L9 l8 q- z- ?: W& {5 x    (八)回顾整个过程,巩固几次服务的成果,对案主及其家人的努力予以表扬和鼓励,并做好跟踪服务。
2 W2 k4 l, G& G5 L! ?5 O' H七、服务过程& J  e$ c9 Z# a4 Q; U
     案件来源于“社工发现”。第一次接触的方式是社工通过电话联系到案主本人及其母亲。案主母亲对社工表示怀疑,而且拒绝社工的服务,态度相当地粗暴。但在她和案主收看了当晚电视台播放的社工专题节目后,主动来社工点找社工寻求帮助,由于社工此时正外出走访,所以通过电话约定下午上门服务。
  s# K  I! ^& q  @) W. @     第一节:首次面谈时,案主单独在家,社工发现案主由于长期呆在家中,眼神已略显呆滞,对社工的到来表现得非常拘谨,说话吞吞吐吐。社工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社工聊到她的兴趣爱好时,她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社工顿时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案主告诉社工,她喜欢艺术方面,比如画画、手工等。2003年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专业是形象设计,在考试时,由于心里太紧张,动作缓慢了些,考试没有通过。后来学校推荐她去某超市做收银员,三个月后被辞退,之后又做过一个月服装专卖店营业员后,就一直失业在家了。案主表示,其母亲现在一直催促她出去找工作,使她感到很苦恼。) Q1 B7 x! ~; d$ a
     半小时后,案主母亲回来了,对社工的到来表示了欢迎,态度与昨天电话中的截然相反。先告诉社工收看了昨晚的“社工”专题节目,表示了对社工的信任。然后主动对社工讲述了一些女儿的情况,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工作屡屡碰壁,心情不好,与父母的关系渐渐紧张等情况。整个交谈中,案主母亲表现出了焦急的心情,希望社工及时地给予帮助。1 g4 p+ _8 J$ h) J% ]' k9 j# a1 X) Q
     通过这次上门走访,社工和案主及其母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母女对社工社工的信任度大大加强,并真诚、坦率地讲述了一些案主个人及其家庭情况。社工在交谈中,发现了服务对象身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认为应该建立专业关系,提供专业服务,给予帮助。
) d* E" u$ x0 e7 ^     第二节:社工与案主的母亲进行了交流,指出了她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女儿方式的不足之处。事事代其女儿包办,使女儿缺乏独立的空间,不利于案主的自主自立,过分依赖父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母亲对社工的建议表示接受,愿意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之后,社工又向案主的母亲传授了一些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其母表示愿意有所改变。
6 Y2 @9 Q" j" l7 j; {: H     另外,根据案主的特点,社工电话通知了案主“营业员培训”的信息,案主表示愿意参加,并马上赶到社工点来,带上了身份证、《劳动手册》和照片,参加了营业员培训的报名。社工感到,对于一个长期呆在家的青少年,能够独自来到社工点办理培训报名登记,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社工也对案主给予了及时地肯定和鼓励。
; t& t' P- n+ `' \/ f: @     通过这次服务,社工看到了案主的母亲愿意改善与女儿关系的积极态度,对社工教授的沟通技巧也能接受。案主表现出的求职心切的心情,让社工意识到求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缓解案主身上的其它问题。
* [, P& f  Z- r3 C; q3 E2 O" K     第三节:案主来电话询问营业员培训班的开班日期,社工说会马上联系相关部门,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通过与培训学校的联系,了解到由于培训的人数不满,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班,但具体的开班日期目前还不能确定下来。社工认为,既然培训班一时还开不出来,那社工就利用这段时间,让案主去参加社区“编织社”的劳动,不但能提供案主与社会接触和锻炼的机会,还能提高她的动手能力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社工把这个想法与案主进行了电话沟通,案主回答表示非常想参加,并希望社工尽快安排。
4 R9 t+ Z) I; v+ L     这次服务,社工以“以人为本”的宗旨,提供了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并且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5 v0 E4 [6 c* ]
     第四节:社工联系了“手工编织社”及负责老师,并把案主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负责老师表示可以接收案主来“编织社”,社工当即约定了带案主来“编织社”的时间。1 N7 h7 T$ P8 u. E3 R
     第二天,社工通知案主来社工点,带她去“编织社”,在去“编织社”的路上,我们进行了交谈,了解到现在案主的妈妈能够让她独立地去办些事了,比如买东西,找工作,给她的压力也少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在她面前唠叨。社工告诉案主要体谅父母的心情,平时多帮母亲做点家务。快到“编织社”时,社工向案主讲述了一些参加劳动的注意事项,要礼貌、虚心、细心。到了“编织社”,社工为案主引见了负责老师,让她参观了“编织社”的作品展览室和工作环境,案主非常满意,表示明天一早九点就会来“编织社”参加劳动。- F# @* h; C$ T& N0 R( Y( M
     过了一天,社工进行了跟踪,来到“编织社”,此时案主正在请教老师怎么编织花样,老师也手把手地教她,看到她全神贯注地样子,社工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4 z0 V4 i, ]! a6 q' ]
     社工认为,这次为案主提供的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符合案主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发挥了她的特长,增强了她的动手能力,给她创造了与人交流的环境,有助于她性格的改善。
5 T% q( h5 P, K( z2 o    第五节:电话通知案主近期社工青少年社工要举办一个“迎圣诞,送温暖”的联欢会,并告之这次联欢会将有16位左右的社区青少年参加,希望她能够加入。案主表示一定会来参加,并记下了具体的地址和时间。! x& i2 c0 |" D6 S! r3 I- {' S
     活动当天,案主提前了10分钟来到了活动举办地点。在活动中,社工设计了一些心理测试和互动的节目等,案主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了“三等奖”,上台发表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和新年愿望,她说:“我很高兴在今天的联欢会上结交了新朋友,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也祝大家万事如意。”
1 j1 h7 I+ W# N8 j     这次团康活动,提供了案主与同辈群体交流的机会,她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她有结交同辈朋友的愿望,也有改变自身的愿望。她的发言和表情,流露出了她的心声。案主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话,虽然还有点怯场,但社工感到案主的心扉正一步步敞开,为她性格的改善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I" W+ k6 ]( g2 {5 q     第六节:社工通过电话和案主取得了联系,询问她的近况,她告诉社工她已通过了某超市理货员和巧克力专柜促销员的面试,很开心,想找社工聊聊。社工看看窗外,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地上也积起了一层厚厚的冰雪,但想到案主如此主动的提出想与社工沟通,充分地体现了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立即赶往案主家。, x9 M$ _: {7 n* i9 \) Y# ?
     到了案主家后,社工与她进行了交谈,她先跟社工聊了上次参加团康活动感到很开心,结识的几个朋友至今保持着联系,希望以后有类似的活动能够再邀请她参加。社工进一步问她还有什么收获,她说:“我感到现在自己的性格开朗多了,与妈妈的关系也缓和些了,我们之间的交谈次数也多了。”接着,案主谈起了超市面试的情况,她已通过了理货员和巧克力专柜促销员的两项面试。社工为案主感到高兴,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已能独立地走向社会,社工对她的改变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鼓励。6 m2 e2 d$ Z: N& D3 n" F
     这次服务,反馈给社工的信息是,通过社工的帮助和案主自身的努力,她在就业观念、家庭关系、性格方面都有所改善,并且可喜地看到她已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 F; v7 ^( h) h0 P+ @8 j/ U     第七节:案主目前的主要问题已经得到了缓解,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社工认为可以结案,并制定了跟踪服务计划。
2 r0 j1 A4 X4 b7 }% \八、服务评估
+ p9 l- `$ K( d# q* W% r1 b* Y     案主的自卑情绪得到了改善,性格也渐渐开朗,与母亲的关系趋于缓和,还能够主动出门找工作,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与接案时相比,有较大地改变。社工认为,此个案比较成功,其中有三个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第一,社工与案主及其家人进行了多次交流,并能够把案主的问题放到家庭、社会层面上考虑;第二,对案主的改变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三,团康活动的参加,使案主性格的改善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9 T1 Z$ G4 i! z" w/ z' F" \" R九、个案反思
. [. w4 h0 ?7 e5 e+ J: x     通过这个个案,社工发现:第一,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案主及其家人的信任,是顺利开展个案的基础;第二,针对性格内向的案主,找到谈话的切入点非常重要,而且切入点通常是案主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兴趣爱好;第三,案主的许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核心问题的解决通常能使其它问题得到缓解;第四,社工要善于运用社会资源为案主服务,比如推荐培训、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社区资源。& T5 R3 X, V3 k5 h" L2 w0 Q- t
     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做这个个案时,社工感到自己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在“助人自助”的理念中,前期还不能充分体现“自助”的宗旨,此宗旨直到个案后期才慢慢体现出来;第二,案主的工作并不稳定,只是促销类的季节性工作,社工担心长此以往,案主以前取得的成果会慢慢消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x色迷迷 收了收了  谢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4-10 20:49 , Processed in 0.05782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