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德 | 社会观察9 C) o. T& i7 g. n
中国社会主流群体热切地想要将网瘾“定罪”。不少青少年成为网瘾的牺牲者:离家出走、自杀、猝死,沉溺游戏而造成身心伤害,甚至丧命。同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戒网瘾机构,恰好抓住家长们急于求成的心态。他们意图纠正网瘾青少年,却酿造了数起惨案或闹剧。 k; @- L' y5 }* i9 `) ^' C5 |$ L. O |, m
网络成瘾,主要是游戏成瘾。有人现在将它定义为反复使用网络造成的精神行为障碍(IAD),又叫病理性网络使用。现有定义却还未被医学界认证。既然尚无法正式被界定为精神疾病,某些医疗机构干脆将它当作一种心理障碍看待。根据制定的标准,每周上网超过40小时,平均每天6小时以上,持续3个月,即算是网瘾。照这样推算,上网时间长就是上瘾,上瘾就是精神病,客观看起来,实在是可笑的推断。 . W0 K1 C1 c( _9 S# m: k K+ Y* P9 g5 `
主流社会反对,医疗机构趁乱捞钱,令网络游戏玩家对网瘾这一定义越发反感,并制作视频讽刺和抗议。但社会主流始终不是玩家,故舆论仍然倾向网瘾是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主流群体不满足于网瘾这一定义向玩家施加的道德压力,希望能将玩家进一步压制。根据最近观察,他们可能采取的手段便是在当下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将网瘾定义科学化,知识化。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需要寻求更多的科学根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好让自己看起来值得信赖,建立机制,上升到科学与理性的层面,迫使屈服。8 P j$ `$ J" @+ p/ G5 z
6 d; p& r& g2 L" l8 K" z: d2 s( G 实际上,这更值得我们担忧。眼下,网瘾定义已具有相当的道德压力,社会上某些团体也在用过分的暴力手段处理网瘾“患者”。一旦知识化,科学将成为这些团体控制人、操纵人的理论依据。社会对网瘾的警戒加强,限制加大。届时,不仅是选择娱乐方式的自由,就连身心自由都可能极大地遭到破坏。 , l/ }6 y6 e# a {. B ) i$ y* @: P. Q7 H 除了试图捞钱的私人医疗机构,也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反对网游,是出于对上瘾的年轻人的善意关怀。关心者们对于游戏和游戏商,口径一致地给予谴责。对“失足青年”们则表示痛心不已,愿为拯救他们出一份力等等。善意的人们开始制订评判标准和法规,为了将毒害年轻人的游戏定罪,告诉后来者怎么明辨善恶美丑……5 G* Q8 E) R2 ?7 I%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