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社会工委 市社会办
. W* N. z- p1 ^9 x& j/ v; V) K" @% }2009年11月16日 来源:《北京日报》
1 P) ~+ y( R# s
% F: {4 S1 ]7 u/ k% K 60年来,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先后经历了开局起步与初步发展、全面发展与遭受曲折、伴随改革探索发展、全面改革创新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一是摒弃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二是现代社会结构基本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和“两新”组织发展壮大,现代社会阶层特征初步呈现,公民社会初见端倪。三是“单位制”解体、“社会人”剧增,社区作用日益凸显,社会组织逐渐兴起,社会工作日渐重要。另外,社会动员机制、志愿服务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利益诉求机制等日益发展和完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率先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H/ P/ X$ z8 X8 b4 G
/ b- I5 O. Q/ p& P" U 全面回顾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与启示弥足珍贵,对今后围绕落实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切实做好以下重点工作,有重要意义。* \, b. b8 o; {- e& V
: t5 K1 B: t* q( E1 `( L: y
以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切入点,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设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政策,探索购买模式并进行试点。9 n% A& T" g, e1 F' W8 I, J4 f% S
7 u, F# ~* H; M* f4 N
以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为突破口,健全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按照“一分、三定、两目标”的工作思路,围绕社区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社区治理结构等七个方面、26项内容,认真推进600个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探索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在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基础上,引导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转变工作方式,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社区服务水平。 i2 k( K! b: ], C! Z
. e6 ~% _* e7 j: D f 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为核心,健全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按照“先挂钩、再脱钩”的思路,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建立联系,搞好日常管理和服务,逐步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
+ z1 S" ]3 P& b4 h/ u; t7 W1 B& o( O( P n& u
以完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管理机制为重点,健全社会工作运行体系。推进社区工作者公开招录,完善考核评议、教育培训、资格考试等,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管理;明确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职责,进行岗位设置试点;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育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等等。
2 ]& ~, ^5 S9 f! t3 ^; t. f( t0 c9 K' ~3 F* U, N& L* W1 D
以开展社会领域党组织建设试点为先导,健全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