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东莞清流 于 2012-8-17 09:45 编辑 ' V+ c Z; y& c0 d; n
( ?5 l% o) G9 `$ F: G
发展民间组织 “松绑”还需“加油”
8 Z) S' e- |/ F+ f" A w 2012年08月17日03:36 大河网-河南商报
+ `& `/ `: p% ^/ @
, @% v+ L$ @* K# Q; O ■韩青(河南商报评论员) 3 q6 z/ T1 m: M! ~- u7 j& f
' I2 G2 j1 |. G) A( J6 \7 @
由于没有主管单位,一草根公益组织七年申请不到合法身份。如今这种现象将会改变。近日,郑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对部分社会组织试行直接登记的实施意见》,主管单位不明的社会组织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
4 |) t( d, s5 g/ S! h2 C
3 h0 ?) h( P9 `/ ?; Z 所谓社会,有社团有集会才能称得上社会;有民间组织的健康和活跃,才能有和谐社会。郑州市这一《意见》的出台,让制度阳光照到了草根组织头上,有利于本地民间社团的发展和壮大,弥补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角色缺位。) |& m& s, q+ b3 i+ }. h0 r4 j0 K
' l% {3 z. j' X5 F- N 长期以来,民间组织步履维艰,主要原因和“双重管理”机制有关,注册门槛太高,需要“找爹找妈”,先找到主管单位,再找民政部门。) h6 M$ ~8 ?* D2 Q- {
1 o8 H# H" R3 [8 n, k+ M6 c" ? 这导致两个弊端,一是政府监管和服务不便。有统计称,在中国“合法组织”只有45万个,另有数百万个社会组织无法登记,九成民间组织是“黑户”。政府部门连这些组织和负责人都难以了解,又何谈进一步沟通、管理和服务?% R' M: K! I9 m( B6 u9 l
6 ^, A# T4 ~" ^5 x$ _1 \3 p
二是限制了民间组织发展和壮大。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合法身份,就难以获得资金支持,难以开展活动。昨日报道中提到的匡洁女士和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就面临这种尴尬。虽然他们做了很多环保工作,比如考察黄河湿地、宣传垃圾分类、监测PM2.5等,但存活多年,到现在都没个准生证。而这,只是郑州草根公益组织的一个缩影。
0 X! P+ i5 w! _) Y& o+ I4 P . O- l" c3 g6 |0 e/ c q! I6 i
这一局面需要改变。此次郑州给民间组织“松绑”,在我看来有两大亮点:一是将草根组织全部纳入监管和服务范围,消除了之前的监管盲区和服务真空,称得上是对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
0 D8 n) }' I# ] 2 d3 }1 E" H# J P( P: S: H
二是不只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可以登记,所有找不到主管单位的组织都可以去找民政部门,由其负责沟通。这一方面回到了社会组织的本义,只要非营利即可,而不只限于公益慈善,还包括学术研究、兴趣团体等;另一方面避免了草根组织被多个部门踢皮球,体现了为民服务的担当。
) r% p( ?$ r3 c% c6 u3 R* N0 B
" s5 [+ n# F( s 在落实该《意见》的制度善意上,我有两点建议:一是民政部门要尽快出台细则,并加强宣传力度。比如,登记要不要缴费,注册之后如何管理等,都需明确。而既然是好事,就要大张旗鼓地去做,依托多方宣传,让郑州的草根组织尽快知晓这一喜讯。
O5 G. Q1 c: K$ `3 f" F 0 c5 I; |+ c3 l3 Z& m7 N4 v( h, i
二是除了“松绑”,还需“加油”。政府不仅要对民间组织敞开大门,还要主动走出去、迎进来,提供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比如,要防止一些组织挂羊头卖狗肉,挪用和滥用资金;对符合资质的组织进行资金扶持、技能培训等。
& a* Z4 t! d& A4 Q; o( j- ] # V" t3 X! c& H* D; S3 u$ [
社团活则社会和,组织壮则社会旺。政府自我放权,有助于实现行政职能和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期待郑州市为民间组织“松绑”的决定能尽快落实,让草根组织“转正”,也希望民政部门能出台更多扶持性政策,为民间社团发展和壮大注入新动力。
5 Q* D4 r! l V1 [0 b! S- Q: z! D8 m/ w& G7 m
7 t m' q- h, d+ Y" m2 C4 b7 F* U p) _4 F$ k: E
原文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2-08-17/033624983047.shtml
: z5 O3 S9 T5 s4 Z( B; D% i
2 s% w8 I& U$ j5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