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组前准备的技巧
7 E. U4 H6 v5 h' V2 e- A. [% y% o% H8 V) b3 T" ]+ E( x
6 s8 ?8 d8 u% Y2 c小组目标的设定5 a4 W3 d) A# S+ O1 }; F
对于小组的终极目标及每一次小组的目标,应确切了解与掌握。
5 W9 |: T l' h1 w' v, c! K. n/ S( [( t" S
成员背景资料的了解
' u- {! v8 ~5 o1 m6 h; }包括其姓名、年龄、人格类型、智能、家庭状况、在校表现、老师评语、过去纪录、是否志愿参加小组等。了解成员背景资料,有助于活动的设计与过程的掌握,但应避免对其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
6 f* D: ]3 g& k) W3 U. g" v& b: B/ S% |
小组的人数
; {5 ?6 u) g' s% X" u小组的组织以8~12人为宜,人数太多,情境不易控制,辅导成效因而容易降低。 2 z7 U' b2 \+ a3 m% a
! w( |, r; W/ x( m/ n聚会的时间
7 o! W9 A7 O5 k% }3 k由于此类成员不易集中其注意力,且耐力较差,每次小组时间不宜过长,应以六十分钟至九十分钟为度。 * ~: @& m1 V: q8 E3 Z
) b% r; i; C4 q聚会的场所 n. C; F6 H% v; S$ y
以一般团辅室为宜,应避免易使成员分心的场所。此外,尚须注意环境的安全性。此类成员容易冲动,室内摆设不宜有可变成攻击用途的物品。 ; L: m6 A u5 x- M" j3 K7 C
0 Q2 t1 X/ }3 N c8 ^# T; W4 [协同领导者的设置
0 k- r- `6 _( Z! G; a4 ~$ i h最好能有一位协同领导者,来辅助小组气氛的塑造、活动的催化、及冲突事件之处理。9 @; n5 B2 K) [$ [& l; M7 {
必要时,甚至可增加一名观察员,在旁观察整个活动的进行,并协助处理突发状况。& b, p* V2 j+ a9 l, D3 I$ @' W7 \
5 U# c% B) T1 [4 e' F/ G# Z小组领导者间必须要有良好的默契,对于整个小组过程的带领与小组成员的了解,应具有良好之共识。 3 n+ [( b( F! N1 M9 M" x( M7 n
2 v# s! a% |1 q, X; k+ Z5 a, ~小组活动的设计
. V0 j8 c0 g$ G; y活动的设计宜浅显易懂、活泼有趣,以吸引成员的参与、引发成员的互动与成长。此外,由于小组过程中,常有偶发状况,阻碍原设计活动之进行,或者,在了解成员互动状况后,常需要调整原设计的活动,所以,事先宜设计一些「备胎」活动,以备不时之需。 6 z/ j# i/ j5 ~. R9 k6 A
8 d( {7 x) T/ q2 I5 E相关理论的阅读" e& P; M) a& y; |- N) |$ J- x
领导者除了多研究有关小组的文献外,应多阅读有关外向性问题行为或违规犯过行为学生的报告,以深入了解其心态、问题行为的成因,以及因应措施与辅导之重点,而能在整个小组过程中,掌握全局,并能因应个别差异。 9 `- U! u! ~ r0 h- G$ y4 B' r
7 U4 K9 k- g& Z) \1 w5 b
先行接触
3 ~4 D6 |2 P5 _ M若能在小组开始之前,个别与成员面对面的接触,尝试建立初步的良好关系,并协助成员了解小组的状况,将有助于小组之发展。 9 z2 d2 m5 h9 Q3 _* } J, Z/ M
# X8 D# B3 s$ C
( I: N( N7 G) u3 B: @. {
: N0 g$ ^; {+ d3 m二、小组过程的技巧
! |9 A! `. m- k1 }/ L: N6 r: U. o0 X9 h# I7 j! Y$ \# }- d
; o# C& D- ^8 G- z4 l一.常用的辅导技巧
7 H$ L# Y1 l! I& R, I0 w* z7 x' U" k温暖、尊重、同理与接纳:
& F1 Q/ a8 C$ a c i5 o( f2 f6 C! X此类成员于其生活环境中,因缺乏有效的支持*,常觉得无人能了解他们,对周遭人物常采抗拒、逃避、封闭的方式应对。
. H8 i7 k) ~+ [5 U9 {! C, n* D1 p3 O) x$ O( U
所以,欲使他们能在小组中开放自己,必须他们感到领导者与小组是温暖而安全的,是愿意也能够了解他们的。如此才能形成正向的团体气氛,成员也才能接受
) b5 G; L9 ?( ^( ~% N# W. c4 o a领导者的催化,从而开放自己,迈向成长。
1 s: X, s5 M1 w' i) t; P' |) Y# o
0 @2 V# X: [8 Q& Q B8 u V与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9 `4 S0 N4 S/ O# g- ~1 G( h/ f此关系必奠基于前述温暖、尊重、同理与接纳的技巧。* ~; M4 b# {+ y/ _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此类成员对其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弱,颁导者的角色最好8 T$ L$ X. |( u
能介于「老师」与「辅导员」之间,让成员对辅导者能「又爱」且能「又敬」,如此才能有效地控制小组的秩序与进度。
' K9 v3 w7 `5 q, t; o# O# I' e7 H4 A7 y: H3 N. B, p
澄清与具体:
8 w" E( K: J. B/ a$ y+ E成员的表达能力多半较弱,或较不愿表达,故领导者需要常澄清成员所欲表达的意念,且助其具体化,以使成员渐能学习自我探索与自我表露,使小组内的沟通较无阻碍。
3 V0 j/ G. C9 [. d) l, F- L, ~
2 M8 Y* { L) K% q9 l面质:0 t: I1 b% q$ q0 Z$ D4 C8 m* j+ L
成员常有逃避自我应负的责任,或给予自己不当的行为一些合理的借口等情形。所以,领导者必须当面质成员,促其自我思考,勇敢面对现实。) `" e% G& i/ ]4 A v
唯于面质时须注意:
+ { N9 r$ x9 P# y: W7 c& [面质的内容,并非领导者主观的价值判断;在方式上.以「鼓励」的做法最为有效,亦即肯定或员已有之优点,再鼓励其面对尚可突破的行为。' d8 f; c0 ~/ | Q0 v" H& A9 M9 m) c
再者,须注意莫使面质成为对个人的指责或群体的攻击;否则,当事人势必会受到伤害,而更恶化所被面质的行为。 7 b6 P, l8 H: m" I8 [6 v, F
; t0 q: p8 C. o/ F. _* l
立即性:- H8 V( ^: O# s- G6 z. q
小组中许多突发的状况,都必须立即而公开的处理,尤其是抗拒与冲突的事件。7 c# v7 G5 e8 |/ ?+ J+ G2 q
否则,小组气氛易被破坏,活动将无法发展顺利推展,甚至会演变为成员于小组时间外寻仇与报复的情形。 ; n" C" z/ T( y+ Z5 Z- ~( [& @! R
) l" ~6 x6 f8 w5 X幽默:
- B3 L9 T% O, y9 e, H小组中若能轻松活泼的进行活动,将更能吸引成员的参与和投入。但是由于此类成员较为好动,需要注意幽默的程度,使其不致引起成员过份的吵闹或戏谴。 ; _. t7 a, `& ^1 P5 S
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
$ W, k- W, q; U5 i# [2 G3 Y1 R }% f
小组中宜有明确的小组规范与赏罚原则,尤其应针对迟到、缺席、小组中的表现(如倾诉、尊重、投入)及小组期间的表现(如在家、在校之行为),与成员共同商讨出一套明确而有效的规则;而且,必须确实执行,以期使小组能有效的进行,也藉此培养成员一些良好的群体行为。
* c ?6 w2 v' T7 r& r c S/ }1 f" U( ?& I6 J
7 v, P V! E5 {
+ H& w _8 r7 y4 J0 i* \& A二﹒常有的突发状况及其可能的处理方式
. `4 [; w! X; _( ~
( [, \) P" v+ V9 V7 U; ~: B$ B' H, f5 C- i' `
a﹒成员捣蛋、抱怨、不专心、无聊、吵着要上厕所、喝水或擅离小组。 ) K2 I+ X* r& T, k( y0 U
其处理方式:
( M1 F+ X) \; x" s: [ s! `0 p5 t# c7 Y
' d) g4 S4 P1 l* D ^5 k运用小组制裁力,确实执行小组规范。 7 J4 E7 E$ m0 d9 x( V$ w
同理其情绪,并适切地表达领导者自己感受;其次,鼓励其将不满的情绪说出来或演出来,以发泄之。
+ a0 o5 m# F: l; \4 R! }7 a
* z" A; q M( n4 o4 g; p# k请其尊重与接受每一吹小组的进行有如正式上课一般,并且共同商讨如何使每一聚会都能愉快进行,使其接受事实,及共同分担责任。 & _4 q. U* J$ W" S N$ ?! }) z* `
要求成员离开小组时,必征得领导者的同意,且要求成员互相关心彼此的出席与参与。 6 @7 @; O, Y# C! B! h% |
v2 o( v2 D6 \7 n, {- l& G& U
对于上厕所或喝水等要求,可规定其于团体前或小组后进行。若于小组中非要上厕所或喝水不可,则限时处理之,并以一次为限。 / y& Y, O7 A3 P* K; z+ r
A) D1 A- G2 L5 p8 j! {; B8 Eb﹒成员不参与、不说话、不耐烦。
4 f3 A9 Q5 { }/ D" B- V 其处理方式:1 c8 y& L7 P( G0 G3 W
, g7 Q3 p" q Q3 d; U! R- J# y- r
5 I$ ^0 e+ r( \6 y- e4 a3 f试着了解真正原因。 d: I6 @3 g, A$ P% i4 e) s
对其平时的表现,予以鼓励,再邀请其参与活动或发言。
5 k# E7 L) ^/ A) k运用小组力量促其完成任务。 A; s$ [. K, Z' y4 h- ?/ z
必要时,于小组结束后,以个别谈话了解个人的真实状况。
. N( r5 n- @8 c d/ o& U" m1 D# }/ f( i% T5 Q1 {
c﹒成员形成小组,于活动中说话、起闹。
' g6 K ? Q8 J& O; | 其处理方式:
, e& s! F+ Y) L2 j5 W2 I) b5 f
# C$ X& n5 r7 {, e" Y9 G q% P运用小组压力,表示愿意听该小小组的谈话内容,将注意力全投注其身上,从其收敛。
$ q# Y) a9 ]. L8 U可将管理小小组秩序的任务,交给该小团体的主要中心人物。 " ^2 o% I+ f* M J; R! g
0 C% x# e7 f: a" e' F
d﹒成员抗拒领导者带领。
% e7 [' W6 s* f C0 C 其处理方式:* v7 U m; Q5 y& c; D. v) i6 |
) W3 c9 t; ~2 i, ?, o3 L
5 u1 R5 l( c# J7 n- t9 O: X5 q
交由另一位领导者负责。 ; J. ]9 S. F- `% Q
鼓励成员说出感受与原因,共同设法解决。 % b8 x2 }+ N/ X0 y2 M
私底下,询问原因,再针对原因寻求解决。
! G, P: D# J$ F9 A0 Z# @! Y# V! D( N; N5 R$ T9 G* q
e﹒成员打(吵)架,或发生冲突, ; b7 Y3 `% W. t8 \: b) ]$ W5 F1 a
其处理方式:9 e: p" O( h! V- z: @
0 ?. t5 X5 c! e! R) b- v! k) D8 e# u
I) O. f% q4 ]! X! K2 B4 D制止打(吵)架双方,山一位领导者带出小组外处理,另一位领导者继续带领活动。现场一定要立刻处理,切勿放任或忽视。
# r3 j/ }' a6 J6 W' e领导者先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再促使冲突者分别将其感觉和对立的原因说出,问明双方希望如何解决,及这些解决方法可能的后果,辅导员可将双方遗漏处予以补充。 6 j( P0 N2 O5 y" r. W2 c' k
将此冲突状况,作为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的主题,以期使冲突者平和相处。成员互相回馈,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Q7 f, l1 X6 y& J3 U7 W当双方非常坚持以打斗方式解决时,可让双方相隔三公尺互骂,但不准身体接触,以发泄情绪。之后,询问双方,对此处理的意见,并且提供较好的人际解决问题策略。
! D4 f q: |. \4 s
; X* L d0 m, t e8 Bf﹒成员不断讥讽或嘲笑别的成员,影响小组的运作与和谐。
3 b! R9 l0 R) r% t; r 其处理方式又依情况分为两种:4 i1 N/ a4 u5 D" k
6 U$ Z, Z9 l- ~) w+ X1 G3 P
( `4 Q. q2 m9 v! a开玩笑性质:
6 M( t0 k: X9 M/ y3 K( i若成员认为别人太「变现」,领导者可说明,成员之表现是为了配合小组的进行,鼓励大家皆能多配合之,并且鼓励与肯定嘲讽者多多表现良好的行为。若针对别人缺点而加以嘲弄,可让其知道被嘲弄是相当难受的;必要时,可找机会使其亲身体验被嘲弄的感受。 ) N4 Q' W( k" l$ }; k+ x: b
. {( ?* ?4 v; P, }9 v; v恶意的攻击:3 f4 L |2 P) ?, s" G& s2 e
若是多数人对一个人,则由一位领导者将被攻击者带开并辅导之,另一位领导者了解另一力的感受与原因,再助双方澄清、改善关系,有时甚至可提供共同完成一些任务的机会。若是一对一的
! [: ]1 |0 V# r情况,则可于小组中,大家共同讨论分享,或运用小组制裁力量,促使双方减少不愉快感。 0 _4 _5 R7 g0 `$ R( p
0 ~# h+ R5 K5 E' G) o& U三.其它
! b4 C' y$ u4 a% b 除上述外,尚须注意下列事项:
3 s q4 m' \& [. T6 t2 S5 Y( e
- o6 r' ~) d: ^, b1 H1 G* f' U- n& v/ ?% m8 h$ [2 v% V
注意成员每次在小组的状况,若有不适于参与小组的情形,可个别处理之。
2 W* r' y6 I% [ Z6 m要特别注意小组成员的互动,及其在小组时间外的联络,莫使小组反成为「恶势力的结合」,而使其不当行为更为恶化。& Q' a& J2 \5 d) E. B Q
+ Y3 H- o' G- j- c; X7 h( O* Z/ r
事实上,小组技巧之运用,可说「运用之妙,存手一心」,须依当时的人、事、时、地之需要,作适切的反应与处理,以期使成员能藉由小组获得最有意义的成长。
. G& k. X; i% Z7 N( ]* o$ A; J
$ v6 Q" b# [# y+ h! \) B( p% A3 `4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