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 ' P9 g* d/ g1 N' ^; Q* ~1 V
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精神卫生专家提醒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六种能力,帮助他们远离精神疾病。% P7 K( z% T( ~
多动症、网络成瘾困扰中、小学生- K/ P- u. ^) N, A5 p C
据统计,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5.07±1.7%,估计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在大学生中,16%~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近两年来,在校学生网络成瘾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6.4%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
1 I: H, z7 A2 D- N! O' P) i 大人要帮孩子掌握六种能力6 B/ b L& j. ~6 n5 ~+ A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要努力帮助他们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根据孩子的特点,可以具体表述为以下几种能力。* q% n# n! n2 H% }& ?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4 M9 f& i4 i3 {. s
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所以,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健康成长。5 `+ x, j" N, [( J$ @! n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 b( P) b5 @* H; h: Y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他人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或固执偏激。大人要帮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进行自我表达,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的处理方式。
9 q; D" z, a8 K& H 3.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4 P9 J4 c8 ?2 h 儿童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造成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学会宣泄,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
) r3 ^: B& n |. ~1 N/ a 4.理解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e1 m% {3 p" j: [6 V* U+ j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儿童青少年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
! f$ y3 L6 G5 \2 _- D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9 p1 J; w$ D8 e" Z7 K
每个青少年都生活在社会中,会经常遇到矛盾和冲突。对儿童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恐慌等心理问题。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使他们学会主动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
" N, Q/ r7 i) q% ` I' Q- g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 N, Q9 E$ g& ^* o. D
儿童青少年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 D. d7 b! J) Z9 i: F/ {
如有异常表现应该尽快找精神医生; K, X9 e; w3 z$ }6 i
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出以上几种能力,他应该可以有比较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趣变淡,欲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i4 O8 C5 z* s4 q
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
8 k" `$ b4 l6 T# s3 p. d
4 G0 l2 B0 w$ K(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