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职业目标”问题的应答思路
1 O. Q& c; U2 y8 P+ Y7 N$ B; f- p1 p* u% ^7 \* _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对此类问题的描述上,要根据应聘岗位的特征来回答。有些岗位需要求职者超越自我。比如,一个开创性的岗位,就需要应试者雄心勃勃。反过来,有些岗位就需要应聘者去忠于职守,耐得住寂寞。比如,一些专业技巧、技能性强的岗位。 # C: M8 Q; ?# @4 a6 `, B
7 z6 B( t- s- E. N |8 @ 2、有关“跳槽”问题的应答思路. / Y' f* J) B8 O( I4 |
8 c" d( f+ t5 k' w+ u) M. j
有关“跳糟”的话题也属于棘手的问题。离职和辞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者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心态要平和,叙述要客观。如果有多次调转单位的经历,要事先准备好应答的思路。
+ t7 g Y; K* ]) b$ w
! {; c1 f. Z& \4 o% e 如果应试者属于职业“多动症者”,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能力水平比较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动力,因此总是挑战职业,挑战自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相对能力比较差,自己选择的机会少,离职因素主要在于单位。因此,当应试者描述履历时,在突出强调自己阅历丰富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即有很多用人单位不喜欢招聘那些“跳糟”属于不稳定因素的员工和职员。
. E5 @/ k! p: S) Q' [4 A! a- A2 T& Z- l! |# c _
3、有关“怎样看待别人”的应答思路
! I, _2 T& c, H. L, V
$ F- R5 w$ s! z/ w" ]0 _* a9 l 对别人怎么看,对自己怎么看是一个人是否具备团队意识、公关意识和学习意识的重要体现。一个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就不能正确地看待工作。在公务员的应试中,当谈到您周围同事的时候,应试者要像评价自己一样,优点应多于缺点,在肯定优点的前提下,看同事的不足。如果在面试过程中,谈自己和谈别人是属于一组问题的话,那么,最好是多谈自己,少谈同事,要把握分寸,适度表态。 3 z. H/ C2 x/ ~2 O: a0 q( b4 G2 i5 _
" D+ B1 V8 `0 Q, B( C* n/ i
4、有关“事业和利益选择”问题的应答思路
( m0 b7 `& K3 `
W% i* C1 |7 `2 H- G 在面试过程中,应试者会经常遇到“两难”选择的问题,比如“对个人利益和对事业选择”这样的问题,简单化的回答就不是一个很圆满的答案。要把“利益选择”看成是一种价值选择,是对公平原则的选择,是对挑战自我的一种选择。当然,大前提还是对事业的选择。在面试中,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否则,就意味着您将放弃这次机会。
L% T$ b$ K: i1 S( S* f. J# [7 W
5、有关“家庭背景”问题的应答思路 . i0 k( Y) {: h+ M e
, E4 n& N; |) a4 o. ?8 p
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对一个人来说影响是很重要的。主考官一般会问及应试者家庭情况,如家庭人口及其工作情况,家庭经济来源及收人多少。应试者在回答这方面问题时,要联系应试目的进行表述。比如:家庭环境对素质培养的帮助,特别是家庭环境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帮助,这个才是考官们感兴趣的地方。即是说好的家庭条件会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反过来说,如果家庭条件不好,也可能促成一个人形成优秀品质,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将相本无种,白屋出公卿”。 $ Q7 Q6 v' E0 g# N% C
. w E% {" w$ q: s. W9 e 6、有关“特长表述”问题的应答思路
& H m7 K, {. Z+ l
* {# c" N! ^2 k# j _/ J* S 应试者在描述自己的特长时,一定要注意少而精,不要泛泛地罗列一些不属于自己专长。在面试过程中,应试者在回答自己的特长及爱好时,有时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当应试者提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时,考官或感兴趣,或持异议,进而要求您展开描述。如果回答得不合适或不完善,不仅会让考官对您的自我评价产生看法,更主要的是影响测试成绩。
# g/ i+ Z/ O. ~2 c& V. D {, W) x7 i; v' p' d
应试者应该清楚。为什么大多数单位看重应试者的特长爱好呢?主要因为特长和爱好有助于提高人的两种能力:一是积极的表现欲望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善于表现的人,首先是开放和乐于接受的人。开放和接受的心态是一个人在发展中的必要的条件。
$ v/ B9 p0 W; x0 N6 b) l% w' P+ Q2 Z0 O& d1 c4 Z
7、有关“面对失败”问题的应答思路 0 w5 C+ E0 v; R/ f; n8 ~ f. x
8 t8 d4 f( g, e 应试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要注意避免两种不合适的回答:一是我在生活中从未失败过;二是曾经遭遇的失败使我受到了沉重打击,直到现在还不能恢复过来。
5 S4 s0 ]$ I1 m- R# b- Y0 D0 [4 n( {7 ?
花无百日红,人无干日好。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事实上,对失败挫折的描述也是一个从反面来证明自己的良好时机。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同样,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困难和挫折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同一件事情,对甲来说可能是晴天霹雳,而对乙来说可能会泰然处之。所以,面对困难和挫折,要表明您的心态,特别要表明您坚强的一面。既要正视困难和挫折,又不被困难和挫折击倒。同时要学会在失败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养成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挫折变成动力的意识和能力。 / G) U2 T1 ]/ q+ G6 u3 S
9 E5 _! ~. R9 j) {2 C 8、有关“动机”问题的应答思路 7 ^! X# `$ K# r: N; b8 m7 R
; U, |2 c$ e; { 应试动机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因素。作为应试者,除基本情况、基本条件、基本能力符合岗位要求外,求职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面试中,通过应试者对求职动机的描述,可以给考官提供三个重要信息:一是了解您的为人、职业生涯设计、人生理想追求;二是了解您一旦被录取后,您想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三是求职动机时的表述是否准确、明了、真实、生动。在求职动机的表述过程中,是您展示自我才能的一个重要机会。一般说来,除了在表述求职动机时阐明自身的价值追求,还应在专业技能素质方面做一些重点的介绍,让人了解您的职业选择与您自身的素质与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如主考官赞成您的职业选择,您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 X }" M+ O. ^' |- Y, G2 r) Y0 K7 P
9、有关“自我评价”问题的应答思路 6 S& x! P5 ~' T$ i4 R9 n
: D4 Z# n+ W3 H/ \0 a& F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能不能体现出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全面性,是素质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7 W! H2 @$ Z2 p0 D: a
- w$ y- u2 V8 o. r
在对自己的评价中,首先要充分肯定自己,这样可以充分突出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也给考官们一个坚定、自信的良好印象。但是,要切记:
& E9 V4 c7 I) H0 F& V2 e8 ?1 c$ [
在对自己评价的表述中要真实,不能虚假。考官一般都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在面试之前或面试之中,根据掌握的信息基本上可以归纳出应试者的能力特征。如果应试者忽略了这一点,为了达到求职目标而夸夸其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任何一场面试中,品格特征是考官们最为看重的。如果失去了真实,应试者努力也不会取得理想的结果。 : w# j% r/ L& h! R; \: i# q
3 U& L ?1 H2 B, {0 z( p 在对自己的评价中,要注意运用非语言交流技巧,最主要的是把肯定和炫耀区别开来。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在谈及缺点的时候要概括集中,不要出现过多的缺点描述,过多的否定自己,明明是谦虚,也会影响考官的判断。谈及缺点时,除了说明现已清醒地认识到了不足,要特别着重表明有改变缺点的信心和方法。在对自己的评价中,不要泛泛而谈,最好用事实说明问题。
4 |2 b& Q2 F# p$ b$ @% o; ] Z: Z" V3 P' Y3 w5 q
10、有关“棘手”问题的应答思路
$ u. c# u: r) b+ s: E. j
/ Y+ n# O' d# X$ M- R/ @; z 在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目的不同的试题,一种是正常的素质能力测试题,另一种是超常的素质能力测试题。有时,考官以事先设计的问题为基础,即兴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在面试中被看作是“拔高题”,应试者对待这类考题切不可掉以轻心,也许正是对这样的问题的答案,决定了面试的成败。比如,针对税务人员可能提出面对,秉公执法与恂私枉法考验的问题。诸如:“如果您是税务专管员,在您的管辖范围内,您的亲属发生了偷税行为,您会怎样处理?”面对类似的问题,应试者不能简单地回答,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类问题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问题。税务人员面对您所管辖区内的亲属偷税问题,可以选择秉公执法,也可以就事论事,一事一议,也可以结合社会环境去论述。总之,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不能违反政策原则,又要体现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9 |0 Z8 e' T; {2 v7 i+ S
+ j0 Y3 A$ z2 A2 o9 f 11、应变能力题应答思路
& R5 s' ]0 N" A- U1 b$ { e& X& E9 V6 r
面试时,考官经常会抛出令人措手不及的考查考生应变能力的题目,主要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考查考生对突发事件、棘手问题的应对。考查考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的能力,考生须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思维反应要敏捷,情绪要稳定,考虑问题要周到。考生应遵循“先冷静,迅速补救处理,再追究责任”的原则,保持冷静,先安抚情绪,然后及时补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记录、汇报问题,或协调解决、督办,再向上级汇报,追究责任等。比如,考官问,发现旅游者食物中毒,导游人员应该怎么做?首先应该避免其他旅客出现慌乱情绪,控制情绪;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候期间,设法使中毒者催吐,让中毒者大量喝水,以加速排泄,缓解毒性,请医院开具诊断证明;迅速报告旅行社并追究供餐单位的责任。 2 c C. v2 B$ O0 A; {/ k0 z
4 ?1 W) Z* _. }. i& ?; y# @ 还有一种应变能力题,提出的问题往往针对考生回答问题内容本身,问题较尖刻,此时,考生应控制情绪,告诉自己考官并无恶意,只是在考查自己的情绪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反应力、应变力、自我认知能力等。比如,考官问,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了给主考官留下好印象,面试过程中考生总是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掩饰自己的不足,你现在是否也是这种心态?面对这种压力式问题,主考官更关注的,不是考生回答了什么,而是怎样回答。考生要注意:第一,千万不要紧张、慌乱,不要认为是自己或别人面试表现不够理想,因而主考官才故意设题刁难自己,更不能认为“大祸临头”。第二,回答态度要诚恳。实事求是承认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和不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许的评价。因此,面试过程中考生扬长避短,甚至投主考官之所好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回答能体现出机智、幽默为上策,这样考官会认为,考生不仅处变不惊,且有化解压力与紧张气氛的能力。 * ?0 E3 I" g) }" V4 b2 F: x2 _
& }2 \( ~) J2 D; u3 U
12、计划组织协调题应答思路 ; H8 L* O/ N# y- T j7 A
$ c- u& R* j( O9 R! n 这种题目有固定的回答模式,回答一般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阶段。根据活动特点,确定主题和内容,根据主题和内容制定预算,汇报后实施。实施阶段分为五部分,第一,需通过开会形式统一思想,分工,将计划细化、责任落实到各人员岗位。第二,要准备充分物资,包括人、财、物、时、地。第三,通知相关参与部门。第四,对特殊事件和要求的安排,比如协调各参与单位、领导来宾支持、媒体公关。对活动进行中出现的动态、特殊情况,要及时处理和汇报。第五,活动结束后,需进行善后事宜,如物资归位、文件归档、座谈会等汇报。总结包括及时汇报,通过座谈会等形式提出意见、找出差距、修改方案,写出总结提交领导。
& i" d+ g& V6 U1 P! y0 J7 c* c% C. g, P6 }- p9 |
13、处人处事题应答思路
p9 Y4 A6 E' l5 V* k* j: z
3 J3 y2 ~% q7 R: f7 z$ D 在回答考官提出的处人处事技巧题时,与不同人相处要运用不同方式。对上级,要持尊重态度原则、服从上级的安排,懂得保密,不议论上级等;对上级集体要服从,单向请示不卑不亢,保持中立态度,不乱说话等;与同事相处,有理有节,保持真诚、谦虚态度。遇到矛盾,先找自身缺点和不足,利用第三人交流,化解矛盾,要有容人之量,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互相帮助,正确对待同事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失误,多帮助、多鼓励,求同存异。总之,保持宽容、平等态度,不议是非,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确对待领导、同志、本人的缺点和不足。 0 H. Z, Q* C" t- N4 i1 L
( ^2 v# @. |& v( H 14、分析思考能力题应答思路
6 _. y: q4 t5 E
9 I$ Y) f/ ?" N# F4 I9 e6 P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要保持辨证思维方式,时刻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有原理讲原理,需表态先表态”,结合事例,阐明观点。
& h9 |( @4 E8 c7 }, N7 t5 N A# _' T. n3 J+ o& ~- Q+ j. o
比如提问,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对此你是什么看法?考虑到事物正反方面,考生应先阐明一般原理,客观来说,朋友应该是多多益善的。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但朋友的互帮互助,是在真诚交往基础上,以心才能换心。这是正面部分,而另一方面,不否认有些朋友只是出于利益关系而存在,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情感交换,是一种有条件的情感投资,它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也就不存在困难时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理解了。这种朋友当然不是越多越好了。
8 R3 n6 \/ Q5 n; v- l9 U
0 I7 n/ H1 H% u5 e) v" z4 O0 m 15、思辩性问题应答思路 7 t \/ r' k9 x D( [9 {
; s3 A" w' G( Q- D! y9 V1 j$ P$ ~
理解题意;尽力找到着落点,找准切入点;把问题的两个方面分角度解释清楚;把问题的两方面统一起来;联系自身(忌胡乱联系)。 ; X! X2 S0 j) \0 e4 `* F
: [. }" J# P3 ? 16、对社会现象的认识问题应答思路 / S8 c2 x& t* `- x1 n
7 X, [& p0 L/ o; ~7 [) B, X3 k+ f
解释给出的话所反映的现象;辨证的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是是局部现象,这句话以偏概全;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虽然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不可小视;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整,监督不到位,素质没提高造成的;找出解决办法;充满信心,提出希望。要领:社会现象(不可取,反对,谴责,客观存在,丑恶,严厉打击,愤慨,自豪,)。 / T9 V6 H& } `7 u" Y7 ?- ]
6 Y3 {& U1 H4 H! Z6 @" _
3 |8 o- Z& K; L- L
: I" [( {( R9 p5 U. P% q( `6 o 套路是:首先可能这个社会现象存在,判断是局部还是大局问题。大局是好的,主流是好的。只是极少数,极其个别的。党和国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我本人更加有这样的义务;核心:分析现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社会进步,判断是好是坏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解决的办法:正确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一种现象的产生要得以解决并非短期内的事,要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做好长期解决的准备。 4 T% `0 ~3 h) J- Z5 d2 L
j2 ~/ m% C( R0 V* W! w
17、对政策方针的理解问题应答思路
' B+ T* G0 D( K9 R$ m& E% K& d4 R$ i# `7 p4 [0 X
指明政策方针的内容;阐明提出这个政策方针的背景;指出它的意义;指出实现的途径;联系自身,对于政策方针,每年都有不一样的热点,反正都是按照上面的套路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