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
0 g# ^3 J9 `7 K6 |. W1、什么是理论?分析社会工作过程中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理论: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
意义:帮助社会工作者澄清社会问题和受助者个人的困境,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技巧和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工作者正确分析和解释受助者及其系统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工作者发展出有效地实务模式。
功能:以社会工作实践中概括、抽象出的概念、命题揭示行为与社会过程的规律,确定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根据对行为和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的解释,设定工作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理论类型决定社会工作对问题的界定和目标的设定以及方法。$ O+ j7 B, V/ F
2、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如何分析其内容体系结构?
发展阶段:调查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获得阶段——盘点阶段——理论统一阶段——理论归类阶段。
分析方法:
第一种:大卫豪的二分法
第二种:皮拉里斯等人的三分法
宏观理论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中观理论 解释理论
介入模式
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9 H4 d4 H; j8 ?; D5 i
3、阐述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
精神分析论:
1)、意识构成: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部分
2)、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最原始、生物属性、享乐原则;自我:自己可以意识到、性格的核心部分、协调中介、现实原则;超我:道德规定、理想原则、社会性的我。)
3)、性心理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4)、焦虑、防卫机制与转移(焦虑:现实焦虑、神经焦虑、道德焦虑;
认知行为理论
1)、认知与情绪、行为的关系(ABC情绪理论框架)
2)、认知过程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
3)、时间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地位
4)、借助3个要素、3项学习原则来了解和改变人们行为(要素:前置事件、目标行为、结果;原则:古典制约、操作制约、观察或模仿学习)
5)、修正行为的方法:
6)、认知改变原则:问题解决、归因、认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