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雷锋时代的志愿者 \) M& j* c- G7 y
6 X9 t% H% P5 N* O8 \7 V
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 7 G: O8 Y. L$ E4 q7 O9 U6 g
4 z H& d: f1 z 2013年03月12日 09:23 来源:中国警察网-人民公安 作者:李 科! m0 w* d% _3 ?5 E
文/本刊记者 李 科, \5 c1 {( r$ z! ]+ d d
& Q+ }3 `1 }/ O1 ]7 _$ o8 D 记: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志愿者精神也是一种新时期的雷锋精神?
/ n, X6 X/ F. d. c c5 y! D$ ?5 ?7 n+ l& m# j2 ?+ D' |
夏:志愿者精神和传统的雷锋精神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价值。
: g4 q/ J" ^/ R5 {1 M4 l$ d" d1 `% |$ d$ L5 F E
志愿者(Volunteer),在港台地区又叫义工,从社会工作教育的角度讲,这个概念虽然是西方舶来品,但它的助人自助理念与我国古代守望相助精神是相通的,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在《周礼》中就有邻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记载。到了宋朝,就出现了社会救助的制度,例如,宋朝有救济穷人的《乞丐法》:“凡鳏、寡、孤独、癃老、疾废、贫乏不能自存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之,无则居以官屋,以户绝财产充其费,不限月依乞丐法给米豆,不足则给以常平息钱。”并且建设“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福利设施。居养院、安济坊专门收养老弱病残者,而“漏泽园”则“葬死而无归者”。/ D$ ]/ v& N y g
. X8 P& g5 d" O8 ~4 c. C# ~7 E, f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德古水今流,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当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当然,志愿者精神作为一种“后雷锋时代”的雷锋精神,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与“雷锋精神”有所不同,“雷锋精神”是个体做“好人好事”,志愿者精神更多是“群体行为”。
9 ~9 H {5 Z. B- ~
# Y8 s) M) g8 @/ o! K 50多年来,“雷锋”这个名字激励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它的政治色彩部分褪去,“雷锋”也已走下神坛,不再是一个够不着的英雄,而是身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每年“感动中国”节目中的一件件凡人善事,它更加世俗化,更富有时代感。' d/ I" w5 a0 U/ {' m6 m
5 p7 a0 E1 q3 ^5 ^7 J& ]
人人为社会,社会为人人。志愿者精神同时也是公民精神的题中之义,是社会善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品质,体现出公民个体对全社会的责任和承诺。9 w9 h+ {1 i3 f$ ?7 r
4 K, N& Q% D X7 r0 {
记:怎样评价志愿者这个特殊群体在转型期中国发挥的能量?6 L7 h. V" E6 S( M$ A. l
3 L3 E: a% [8 W0 `1 b' h 夏:我提出过“群格”这个概念,用参加群体的成员所能带给群体的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总和,去描述一个群体区别于其它群体独一无二的品格。( Y: P7 V; x) c- o
7 E( } U& N. l* C/ M% `1 J2 |' q3 c
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往往在政府调节失灵、市场调节失灵的当口,能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填补了政府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一些空白,替政府分忧,替百姓解愁;使得社会的运转更加圆满灵活,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同时,增加每一个国民所能带给国家的正能量。" m) w; e7 B s, ?3 M
* e, e3 T2 g$ t# F
去年7月,北京一场特大暴雨让首都机场成为孤岛,一辆辆自发相约而来的“双闪”私家车参与救援,照亮了人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社会良心。随着近几年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他们在大型城市活动服务、抗震救灾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国家社会需要的时候,他们往往召之即来、一呼百应,踊跃冲到第一线,有时候比政府反应更加灵敏迅疾。
; j" g7 C4 H0 h4 A; Q$ T/ j2 x
0 F d* v/ m0 A1 u 在组织形式方面,中国的志愿者也打上了自己特殊的烙印。他们很多是在党政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建立起来的,往往和官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关键时期,尤其是在组织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如灾害、危机或遇重大困境时,单位组织会打破常规科层体制的束缚,将资源与注意力集中起来并进行重新组合,启动社会动员机制,组织一些志愿服务工作。通俗地说,就是紧急调集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发挥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优势解决重大问题。
+ z! _$ b/ x5 k3 Z% D
$ p3 {; V7 C8 @$ v* e& u 有人问,奥运会过后,志愿者们呼啦一下都到哪里去了?是不是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其实,北京奥运会播下的志愿者精神火种没有熄灭,它变得隐性化了,日常工作化了,分流到各个社区,各个系统中去了,并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这次春运期间,铁路部门专门抽调筹建的服务旅客的志愿者队伍,和面向外单位招募的“蓝精灵”一样,和近年来服务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一样,甚至和参加抗震救灾的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一样,在我国都属于广义志愿者范畴,都是发挥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a+ x0 [2 F1 k' P" S$ g
1 U X8 R3 \. K# Y/ M) ]! k& C
记:“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总体信任跌破底线,7成人不信陌生人”,在这个时候,“后雷锋时代”的志愿者style的出现,有着怎样特别的社会意义?$ t! p0 e. J9 @7 P6 {2 ]( f
: n1 r0 E$ X, o0 U: e+ P
夏:“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而我们今天的城市社会差不多就是一片繁华的沙漠,人际关系以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独立和社会连接为特征,各个层面都缺乏基本的信任。这样的社会,时常缺乏向心力、内聚力,人与人之间没有吸引力、亲和力。
! c: d+ n4 r4 T; |) N
3 v' |4 J5 x8 U/ b8 F5 F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神圣时代。人人以学习雷锋为荣,人人追求奉献与服务、关怀与互助的精神。但随着市场经济时代洪流的袭来,人们在追求物质方面满足的同时,道德方面却出现了严重滑坡。世俗社会的物欲崇拜、金钱崇拜,对传统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当理想信仰逐渐淡化,当“告别革命、远离主流、淡化价值、拒绝崇高”成为一种时髦的世俗社会价值观,当边缘化和犬儒主义心态对社会整合造成侵袭,我们不得不面临道德重建、社会重建的艰巨任务。
3 _! |$ |+ ^! C+ d
. P3 ?# }7 R8 _& y2 C# y' g 世俗时代,宏大话语通常不容易被人们接受,包含同情心、互助性、正义感这些人性中自然秩序的小话语却离人们更近。在这样的背景下,相比以前自上而下全民被动学习雷锋精神的传统形式,“蓝精灵”等志愿者们通过凡人义举、身边雷锋的行为,能更好地感动人、教化人、温暖人,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为社会增添了光明、温暖和新鲜空气。* L! C# j2 F) d {- k5 ]5 ^
' f7 t# t; w$ {- y; H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是动员社会公民的有力抓手,是重塑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积小善为大善,也是精神境界的一种提升。
; O& R8 Z: M2 k! T' U1 \5 M2 p- G9 K/ A; i/ I# `5 i: Z; x0 H. N
记:能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国外志愿者服务的视角?( j' `0 D2 o: k% H" Z6 a
+ q* |$ M, V2 [$ A 夏:在英国,志愿者是一种制度安排。比如,想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做两年义工的实践经历,才有资格考大学。作为社区照顾的体系,义工服务是镶嵌在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之中的。在西方,能够自理的老人,往往采取以社区为本的家庭照顾模式,当居家老人遇到如医疗问题时,可以摁连接社区服务中心的电话按钮,社区服务中心获得求救信息后,就会派出由医生、护士、关键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去提供细心、周到、贴切的医疗服务。在专业性上,他们的社工水平够专业,同样,他们的义工也够水平,起步都更早。在老人的居家照顾方面,有一个作为后方支撑的强大社区是关键。我们国家的社工教育和志愿服务起步都比较晚,传统志愿服务更注重精神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诉求。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发展,现在我国的志愿者队伍也获得了发展的千载良机,志愿者专业培训已经成为一种新兴起的大趋势,志愿者队伍也正在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 D+ c! M# x$ q- d+ p. w3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