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编制待遇不高鲜为人知处境尴尬医务社工队伍发展遭遇困境
6 H7 ]9 T% Y$ K! b, C( O3 \ 2012-11-21 07:13:10 [url=]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url]; J/ g0 Z8 q2 y! z
2 T& n5 m5 T* G& b4 e- _
( ]7 f; s* G g
本报记者刘建
) @3 M: p8 Y" c |3 q e4 r “他们是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近年来,医务社工的角色定位逐渐被人们接受。但由于我国医务社工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医院处于无岗、无人的状态,而且绝大多数在岗医务社工由医护人员转型而来,专业水平不高,由此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目前中国内地虽已有近30家医院设置了社工部,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志愿者服务,但专业水平不高。/ r' \. A0 t! F: r1 U
专家建议,针对目前医疗纠纷增多、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应尽快建立医务社工制度,搭建沟通理解的新桥梁,为医患关系注入“润滑剂”。
. j( a- p% k2 k6 m: q0 ?* Q x 关怀患者身心职业现身医院 家住上海的张女士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因而情绪沮丧,没想到自己的心病被东方医院社工部的一位医务社工所知,一个询问电话使她改变了沮丧情绪,解开了疑惑,对治疗充满了信心。. g) J' r; e- S g
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率先在国内医疗机构中成立社工部,出现了医务社工。其构成人群中,除了医务人员外,还有康复患者,社会上的热心人士以及大学生等。2001年,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医院也有了医务社工。
* `9 {' o; B' R- N- `" w9 I 据了解,医务社工,全称医务社会工作者,就是在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为病人提供心理关怀、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亦是指在医疗照顾处境中,解决病人和家属心理、社会问题的社会服务的总称。着重于缓解医患关系,解决病人的心理、情绪和社会问题,是西方医院普遍存在的专业职位。
2 m( P1 Q' Y. ]+ Z% }! J 中国医院协会医务社工与医院志愿者专委会副秘书长、浦东社工协会副会长、医务社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孟馥说了一个实例:东方医院的社工在病区巡访时,得知一老年患者担心肠癌切除造瘘回家后难以自我料理,便主动与患者沟通,并联系该院同样是造瘘的义工,上门手把手地教会他自我护理,化解了家庭矛盾。
( w7 O' T" y4 R0 o. Y 孟馥认为:“我国医院现行服务模式,主要还是以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和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在诊疗过程中很难顾及到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社会问题。实际上,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普遍存在,其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等问题又影响了治疗。患者不仅具有恢复生理心理的正常功能的需要、对良好的医疗条件确保安全的需要,还需要被尊重、被关怀、被接纳、需要与社会保持联系和情感交流。这就要求医院提供的服务应包含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 D5 L8 i3 a' O; p- ^ _4 W 待遇差认可度低缺乏归属感 尽管近年来,医务社工的重要性不断被强化,但是目前上海的医务社工数量明显不足。儿童医学中心500个床位,其中不少是重症监护室和白血病病人,但是医院里只有3个社工。东方医院核定病床数1000张,持证上岗社工人数5人,而这已是沪上医院中最多的一家。截至去年,上海持证医务社工大约有20人左右。0 N# H4 V7 M) l x
记者调查发现,医务社工大多数来自于医生转行,而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该工作的却很少。许多医院管理者认为社工部不能创收,因此不太愿意建立这样一个专业部门。
$ z5 s, n0 u6 g! p* H0 s0 ^ “没有岗位没有编制不说,薪资太低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医务社工职业的发展。”一位曾经在医院担任医务社工工作的人士透露,目前医务社工的薪资,基本上不超过两千元,高的也不会超过三千元。
' x& j. L& Y" e" A/ U8 l) s) j 小李是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大三学生,谈到以后的工作,她的答案是:“不会留在这个专业。”小李说,原因主要是收入太低。让小李感触最深的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社工是什么,有时候甚至认为是居委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晋升难。做医生可以从小医生做到科室主任。但是医务社工做了很多年之后,很有可能仍然是一名普通的医务社工。”* U9 P' g2 Q1 `7 i
上海政法大学教授曲玉波指出,目前大部分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院,由于没有岗位设置,在医院没有确定的角色,很难发挥作用。
) R4 r+ U' [" E5 O8 S7 ?9 W5 t “国家没有给医院相应的医务社工编制,没有一个评价体系要求,医务社工薪资、待遇、晋升问题未能解决,是最大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季庆英认为。
/ a w- ^* P6 C 完善激励制度出台相关政策 针对医务社工队伍发展缓慢的现状,曲玉波建议,有关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配置,从人员的构成到职能的发挥做出相关规定。
6 o0 U. M) f3 K, r 据了解,上海目前已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科、肿瘤科、康复等专科医院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探索医务社工持证上岗培训考核等配套机制。; _& I2 t* r/ M3 j; N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3月上海市卫生局出台的《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在医务社工配置上,综合性医院按照每300-500张床位配备1名专职医务社工,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每100-300张床位配备1名专职医务社工。”医务社工一般应具有社会工作或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需参加医学相关知识培训。到2015年,上海在岗医务社工总量力求达到400至500名,医务社工持证上岗率达100%。
( W4 I! m2 x% j 意见中还指出,“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医务社工管理机制和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医务社工人才培养、管理、评价、流动、激励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一支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开展医务社工工作的专业队伍。0 \' r7 M' c3 G' Q. K \5 y' P
* T$ I) v3 [0 R/ U$ h( o
3 [. R# z; n3 O' w
. P" T: s- f3 l5 y# |; a @ a4 @' g- G# [ j3 v3 @
, ~3 i! N8 b1 W0 k) t原文链接: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2-11/21/content_3999272.htm?node=20732% Q+ Q1 M: }/ F'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