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们记下万篇民情日记点滴间彰显为民服务诚心 2012年09月16日08:13 来源:城市商报
) k3 B! B' z( E1 I' Y) _$ Y# p* y5 N
商报记者管有明通讯员张晓婷, i. F" {2 W) Q
$ C2 p* I% J- Q- B. k0 z 道前社区的17座垃圾房修葺一新。9月10日一早,居民戴菊英满面笑容地来到社区说:“都过几天了,我在垃圾房外面一点垃圾都没看到。现在,大家都很自觉(维护垃圾房环境),环卫工人连垃圾房附近低洼的地面也顺带清理了。”而说起这一切,其实跟南门街道的“民意快车”民情日记有关。' T# [. C/ B# q2 [2 R
8 C/ p" _' m0 z k; D 打开南门街道网上“民意快车”系统民情日记一栏,就会发现一件件小事,如“走访残疾人王阿姨”、“发放退休人员体检手册”、“为居民陆阿姨检修线路”,等等。社工们坚持每天走访三户人家,通过咨询、服务、求助、投诉、建议、调解等方式收集民意,输入“民意快车”民情日记栏目。每条民情日记按照序号、处理部门、登记人员、居民姓名、日期、标题、事件类型、反馈满意度等分成不同栏目,十分详细、清晰地标明各类具体情况,方便处理和查看。南门街道今年3月开通网上“民意快车”以来,到目前为止各社区共记录了1万余篇民情日记。/ P1 @ U5 {+ O7 V7 }
, f1 |9 t" ?2 [ 日记内容服务是大多数
5 R. F) k U9 k5 \9 c& d# G3 g
" w% `; {! t! p 南门街道发现,在1万余篇民情日记中,服务类有5300余篇,超过了一半。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弱势群体,如高龄老人、孤寡老人、残疾人、幼儿等,有上门维修家电、发放高龄证老年卡、给低保户发放爱心券等务。3 e( b, \- \9 W2 S& a2 r+ h
, V9 K7 g! N6 x5 K3 m. H
一条条“民情日记”,架起了一条条民情通道。居民家中、小巷中,社区工作者的身影多了。因为有了经常性的走访,社工及时掌握了群众所需、所急,在问题的前期就予以解决,避免矛盾问题扩大。家住苏纶新村的缪雪峰今年考入了中国防灾科技学院。这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但这一家人却高兴不起来。原来,他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他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妈妈是新苏州人,平时靠打零工来供他上学和补贴家用。现在,想到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母子俩忧心忡忡,缪雪峰一度面临失学的危机。西大街社区通过走访,了解到这个情况,马上为他申请了帮困助学金。
: x# ~: w, P9 {; A* \2 M' z. M8 U& z- m6 l. _
孤老就像是有了子女
4 [8 ~& D+ A4 m# e
/ v4 L% ]; {6 e6 P, h+ t 街道13个社区中,西美社区以1200篇的民情日记位居首位。前天下午2时左右,居民陆阿姨打电话求助负责退管老龄的社工苗晓岚:“我家里的电突然跳了,电器全都没法用了,晚上一家人吃饭怎么办啊!”书记王翠珍和苗晓岚马上联系了社区志愿者苏国荣。苏师傅一查,发现是线路老化。当天下午,苏师傅就修好了线路。“急死我了,我还以为要等到第二天才能修好。没想到这么快。”陆阿姨竖起了大拇指。
- R% J4 {$ B8 ^# X2 T3 |# c C* K0 h
每天,西美社区工作者上班以后放下包,换上轻便的鞋子,就分批到居民家中走访,了解需求,宣传计生、老龄退管、民政等不同条线的政策。回来以后,再交流居民的需求,涉及不同条线的大家协作完成。社区的弱势群体比较多,苗晓岚每天都要去几位孤老、独居老人家中“报到”,特别是家住大石头巷的独居老人蒋老伯,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走访一次。“这两天天气转凉,上门提醒蒋阿爹注意保暖,晚上不要贪凉开电扇。”“蒋阿爹不太喜欢和人交往,但是对象棋情有独钟,这个星期有社区棋牌比赛,请老人来参加,他听了很高兴,说会准时来的。”“前阶段陪同蒋阿爹去医院体检,体检报告出来发现血压偏高,这两天在路上看见他就提醒他按时吃药,提醒他礼拜四来社区量血压。”真诚细腻的语言,犹如子女般关怀。蒋老伯也将苗晓岚等几位社工当作子女一样,把家里的大门钥匙备份留在社区。4 U7 H$ a5 F8 j6 i: F$ W
t/ @ J& u! s& z 17座垃圾房修好了4 ~6 t, L& L( ~; m6 ]3 X' K/ o
9 }( K- e# }- g! E/ o
社工输入民情日记后,南门街道可以在民意快车系统点击查看,对情况进行汇总统计,罗列出比较集中的问题,尽快联系相关部门、科室解决。道前社区近阶段有不少居民反映,辖区的多数垃圾房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富郎中巷的,因为年久失修,垃圾房顶瓦片脱落,垃圾房门早已变形,垃圾也由此外泄,一到阴雨天就污水横流,影响了小街巷的整洁。. \$ [& s* w* m( F4 T4 ~' F
, ^% T- e$ a$ K9 G 社工走访了5户人家,居民都反映了垃圾房的问题,于是输入系统形成5篇民情日记。街道分析统计后立即发现了垃圾房问题,于是请道前社区工作者把需要整修的垃圾房全部统计出来。道前社区从2010年8月开始实施垃圾房“五色管理法”,对辖区内20座垃圾房进行编号,根据垃圾房本身及使用状况进行定级,分别用蓝、黄、橙、红、黑五色标注。一级“蓝色”,垃圾入房,无臭、无液体外溢,周边整洁,垃圾房无破损、锈蚀,保持清洁。根据卫生及垃圾房状况而逐步升级,直至到五级“黑色”就立即停用、维修。社区充分发挥“垃圾房五色管理”的作用,把所有20座垃圾房都清楚的标注在了道前辖区地图上,其中17座外观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定性为3-5级。街道城管科派专人实地查看后,马上联系环卫工人,按图索骥,进行逐个维修。
7 w" V- c1 x- `; c! Q+ U7 y6 w n- a$ t5 d
7 Y8 d7 u6 i8 R# w$ y
. V! g$ d& I; i! l3 Y9 r
: |4 @9 ^; ?7 G- _2 g3 M) I
5 z$ r7 U0 t4 s2 N
. O. n* I3 @$ _5 x) e3 |原文链接:http://roll.sohu.com/20120916/n353253722.shtml / V$ O4 \# H9 F# \4 r: f*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