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述评 4 d, K( f8 ]% q; {5 d
# { Y0 l# I; |
摘要:该述评主要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而浅显展开。8 v; ^/ B. Y" j9 { J
T. q, A6 e- j5 {3 d' @1 A; Y
& r+ P9 t! R* ]5 U4 }% B) G关键词: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7 e7 f, M- D+ G+ J& D/ k( m$ O8 t1 m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c- {. b5 k7 n
( W8 d/ ?) h+ F" m& X
2 ^* N8 N1 I7 D: G西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在奥地利弗赖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4岁时,全家迁居到了维也纳,在那里他一直住到1938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大学的研究兴趣是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病理学,曾希望成为一名解剖学教授,并在这方面发表过一些受到高度评价的论文,可他不久就发现,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在学术级别晋升上是尤其缓慢的。更主要的原因是经济上的拮据,于1886年开始私人医生的生涯,成了一名临床神经内科医生。他晚年患了口腔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顽强的工作,并写出了一些重要的论著。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因弗洛伊德犹太人之故,为此不得已在其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翌年去世。6 J, z' \) N7 b2 a1 H
费洛伊德(Freud)发表的主要著作有:《癔病研究》(1895),此书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开端;《梦的解析》(1900),此书成为精神分析学说创立的标志;《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4);《机智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和《性学三论》(1905);《图腾与禁忌》(1913);《论无意识》(1915);《超越快乐原则》和《自我和伊底》(1920);《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文明与其不满》(1930);《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6 X9 g: }; ` r8 D
( i% ?% j- w/ s: M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 k" t9 B3 r% @+ C5 U0 J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 N# \ H9 p$ t$ @( \1 z0 h
* B3 T3 i/ B6 A/ j(一)人格结构理论
- K$ z2 F7 u9 q" b$ R$ j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所以本我受快乐原则(pleasure of principle)的支配。新生儿就处于这种状态。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的要求,力图实现本我的意图,另一方面,它必须正视外部现实世界的条件,区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现实世界,从而能动地支配人在现实世界的活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同时自我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所谓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则。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ego-ideal)和良心。自我理想是自己行为的理想标准,良心是使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如果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自己的良心,个体就感到焦虑。因此,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perfection principle)。
: O% G, J' Y$ Q% ?% D; X1 \0 [+ x- ]" Y' `) x. |
5 Y1 L, P$ s% f" ~; J; A
(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l9 x) ~, }* n" k7 H1 i
/ M7 b2 b5 K. A) d+ ^, K& @
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H9 s: m$ Q: I2 T0 b' f
# N4 S, z; N/ l& d* U9 |' ~
(三)梦的解析理论6 c7 C2 X* h" _/ a+ A" l
; z" m r) v/ `2 A/ s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i9 V2 `1 P) ~9 }/ m
9 O6 |8 ?/ ?( i* r
1 N2 @0 S+ P/ j+ i0 r) `(四)性本能理论/ G7 q' D0 Z U& o8 ]2 u
D8 u( h0 X \4 d8 m0 ~6 F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性欲,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欲期;肛门期;性欲期;潜伏期;生殖期。
( l) K( @9 U* k4 e, b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本我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同时具有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能量发泄作用的与反能量发泄作用之间的矛盾,使人内心产生焦虑。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它起到一种类似警告信号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以分为三类: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它们分别是自我对环境、本我和超我的一种恐惧。
* G/ H X3 {, M7 I由于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有的人能经常使它们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我们就说这些人的人格是健康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若不能使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如一味地放纵本我,或者超我过分地严厉和完美,都可能导致生活适应的困难,甚至心理失常。例如,遇到挫折,就很容易退回到婴儿的被照顾、被呵护的状态,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样子,过分依赖、过分固执、或过分自夸都是人格不够成熟的表现。通常,他们生活或工作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把“问题或矛盾”归属社会或是转嫁给他人,熟不知,受害的永远自己。所以,一个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的自我对于人格的健康是关键的。: M0 e2 w( u% V0 a
) o. n; [6 z3 z( z9 h. W* ^* I1 V) ]3 B/ v5 ^9 G( c2 v
二、 从人格研究与人的研究的关系看人格论
% N* n. D/ J+ p/ C! K' `3 p) e& V5 o- a: o4 d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秉承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义蕴,关心人、审视人、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揭开人类灵魂深处的潜意识活动和人格心理发展的奥秘,是弗洛伊德从事理论探索的根本宗旨。3 L, }2 g( c1 A3 _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其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格的系统性特征。弗洛伊德始终把人看作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有机构成的系统,前期侧重于描述心理空间的深度,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并详述了它们的不同功能;后期侧重研究心理人格的系统和动力性质,分别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代表心理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并深入探讨三者的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关系。其二是人格的发展性特征。弗洛伊德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把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服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就是研究人的动态的心理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取决于人格内部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的相互作用,也取决于人对现实环境和社会文明规范的适应、求同、移置与升华。
3 y0 @3 h# a! e& ~9 f4 I/ O从以上两个基本特征不难看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不仅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由单一层面和静态的心理活动和去构造人格心理的做法,重新构造了由潜意识与意识、本我与自我、自我与超我等多层次的复杂心理人格系统,而且摆脱了传统哲学单纯从人的外在形式或某种能力出发去规定人的本质的做法,注重在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中,具体考察人类精神活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过程,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对人类精神活动本质的认识,同时充实和深化了对人自身的研究。因此,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来的人格心理和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 A e- S' X5 N, U6 ^需要指出,弗洛伊德的人格论有两个局限性:一是他偏重从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方面去解释人的现实存在和行为动机,比较轻视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对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决定性意义,这使他的人格理论涂抹上主观唯能论的色彩;二是他将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基础局限于精神病人等非健康人群身上,这影响了人格论的一般性。
) Z7 x; g6 @, I4 H- k: x3 f* \) l/ |& B
; M# l* i. J# z* H/ X三、 从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关系人格论+ v' W! R4 [& M& `2 I5 @
人格论是从人的心理活动的分化和发展角度考察人格的整体构成,它必然涉及人的机体及其活动对象,因而,人格论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或心理哲学),它同时也是人的本质论和人性论的一种独特模式。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通常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夸大人的生物本能和自然属性,忽略或抹杀人的本质中的社会文化属性;另一种把人的社会本质绝对化,否定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机制的意义。两者各执一词、不及其余,都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揭示:一方面,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最高的生命实体,同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起源于动物和人作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决定人的本质中包含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人不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在其无法回避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势必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并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存于人的本质之中,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这两种属性在人的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相同的,它们的矛盾运动贯穿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本质中的自然属性尚处于支配地位,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上升到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最终形成人和动物进化的既然不同的高级运动形式和发展规律。
% g, Z* b. S& F: v/ ]2 s8 F弗洛伊德的人格论表明,他坚持身心统一论的观点与辨证方法,从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关系上考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既肯定人的生物特征与心理功能,又肯定人的现实活动与社会特征。在他的人格结构中,人的生物本能、人的现实环境和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个人的动机、欲望和行为无不受到本能冲动的驱使,面对现实的选择,接受社会价值规范的审判。这些都是他的人格论中积极的、合理的思想成果,丰富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而且,这种人格结构和发展模式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意义。
5 E! N: m: S! L& O, i2 k7 F! D% @! @, B* c( j4 u
需要指出的是,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本我对自我、超我的基础性和原发性意义,片面肯定人的早期心理体验对形成个性特征的关键性作用,尤为突出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对人的理性和社会文明的制约作用,看不到人格的内部冲突实质上是社会文化历史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反映,具有把人类社会心理学化和人的心理生物学化的倾向。这种情况既取决于精神分析学作为心理科学的特定要求,也反映出弗洛伊德在个人与社会、人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上的唯心论和唯心史观。
( M: | Q5 x- f; N4 P) q9 ^9 x( D3 A1 r
- ]) b) F9 C0 ~( A u四、 从人的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关系看人格论
& L4 h# D- V& G. ~# {! L人类认识活动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即理性和非理性,整个认识史,不仅是人类理性的发展史,也是人类非理性不断涌动的过程。理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理智、科学逻辑等,非理性是指人的潜意识、意志、本能、直觉等。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问题同样是认识上古老而常新的论题。) M2 Y; ]. K4 H+ y( V0 u- f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 S3 j* Q! B" M+ X, h4 w) A8 v
弗洛伊德在其理论中将确立了潜意识的基础地位,但是,他未抹杀人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而是试图通过精神分析的途径,用意识来把握潜意识,用理性来把握非理性,使意识和潜意识、理性和非理性达成新的统一。他的人格论突破了以往仅仅把意识、思维和理智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唯一形式的传统做法,系统地考察了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征,充分肯定了人的本能和欲望在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中非常重视自我的理性作用,强调精神分析原是一种使自我能够逐渐征服本我的工具。他还同样强调超我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企望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本我与超我的结合,使之升华为人类生活中较高尚的行为目标。% s. S+ U5 T0 }" p- \
总之,弗洛伊德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的理论是否正确无误,而在于他严肃、认真且大胆地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后人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探索。
& h& v0 ^ E7 P% I& e ?* n
# r: i% n+ F1 m$ Z& x
! `7 M0 _3 P8 y, Q- g3 Z1 i; q% P/ M) v4 l; S5 [$ c
3 z* b; ?# L7 O+ G【参考文献】
" f$ ~- a% ^/ E0 M1 [中]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S) \1 J+ D0 h) R7 Y
2 [美]J·A·舍伦伯格《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o! m3 T. `4 g# _3 [美]菲尔·莫伦《弗洛伊德与虚假记忆综合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 G% g. O- @( H" _4 [美]查尔斯·布伦纳《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年
3 d6 q9 m, T5 |0 B' M) c0 f3 n4 B: k( Y& t6 p) r; z) s
! Y3 ^; q; m% H2 e8 Z/ S来源地址:http://oksing.blog.hexun.com/14842974_d.html |